1929年8月28日魯迅日記:“席將終,林語堂語含譏刺。直斥之,彼亦爭持,鄙相悉現(xiàn)”。同日林語堂日記:“此人已成神經(jīng)病”。那么,二人當天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竟至于兩人在日記中互指對方為“神經(jīng)病”呢?
根據(jù)魯迅日記中的回憶,當天的大致情形已經(jīng)明了?!靶》鍋?,并送來紙版,由達夫、矛塵作證,計算收回費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云樓晚餐。席上又有楊騷、語堂及夫人、衣萍、曙天,席將終,林語堂語含譏刺。直斥之,彼亦爭持,鄙相悉現(xiàn)。”當天,林語堂在日記中也寫道:“八月底與魯迅對罵,頗有趣,此人已成神經(jīng)病?!边@即是所謂的“南云樓風波”。
兩人究竟有怎樣的誤解?直到林語堂在40年后作《憶魯迅》一文時,真相才浮出水面:“有一回,我?guī)缀醺[翻了。事情是小之又小。是魯迅神經(jīng)過敏所至。那時有一位青年作家,他是大不滿于北新書店的老板李小峰,說他對作者欠賬不還等等。他自己要好好的做。我也說了附和的話,不想魯迅疑心我在說他。他是多心,我是無猜。兩人對視像一對雄雞一樣,對了足足兩分鐘。幸虧郁達夫作和事佬。幾位在座女人都覺得‘無趣’。這樣一場小風波,也就安然流過了?!?/p>
而在這場風波的一個星期之前,魯迅的《關于“子見南子”》,多少還是有點力挺林語堂的味道。事實上,二人關系一直不錯,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年齡相差14歲的魯、林二人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那時多少還有點書生意氣的林語堂,與魯迅的銳利相得益彰;魯迅也對此積極回應,并兩次致信林語堂,將林引為同志。
南云樓風波,之所以會因為一場誤會而瓦解二人的友誼,恐怕不單單是個人性格所致。根本上講,還是道不同不相與謀。
(摘編自《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