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清
【摘要】身體語言,就是指人的身體各部位姿勢、動作和面部表情表達的語言意義和思想感情。人生在世,身體各部分不停地運動,也就是在不停地訴說。因此,身體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作為語文教師,我深深體會到太多的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也領悟到許多抽象高深的知識往往在身體語言的幫助下能夠變得直觀、形象。如果我們能夠在語文課堂中適時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必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身體語言;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個人認為身體語言的運用至少有以下幾點作用:
一、能夠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苯虒W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揚教學民主,創(chuàng)設和諧氣氛,讓學生感覺到你的親切、民主、平等。而這些,又都與身體語言的運用密不可分。
親切的態(tài)度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獎賞和鼓勵。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微笑、贊許,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在獲得情感滿足的同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學生也會因為從教師的身體語言中讀出了親切、關懷、贊許,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親近感。這樣,他們就會主動配合教師,與教師之間產生和諧的互動。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也就營造出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
我每次上課時都面帶微笑,學生也都很喜歡上語文課,覺得很輕松,這樣一來,他們上課時也就都喜歡參與到課堂中來,配合我教學。
二、能夠建設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課堂
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要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和語文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具有積極參與的勇氣,不斷實踐的膽量,開放性的思維和自信自主的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挖掘身體語言的功能,用身體語言影響學生,與學生交流情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一名怯場的學生結結巴巴地回答問題時,如果你皺著眉頭,臉上滿是不耐煩,目光隱含責備,學生必定會停止回答,而且再難有回答問題的膽量。而如果你在學生答不出問題時仍然保持微笑,用慈愛的眼神注視學生,給學生以鼓勵,學生必會堅持將問題答完,并逐漸克服怯場的毛病。這是因為教師的身體語言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雖然你沒出聲,但是你的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用來傳遞信息,特別是眼睛,是最能傳達微妙感情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要能善于運用身體語言,在使學生變得生動活潑,反應敏捷,聰明大膽方面一定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總是眉目含笑,用身體語言向學生表示親切和鼓勵,學生在聽你的課時必然如沐春風,和煦宜人。這種身體力行的熏陶,也會使學生由膽怯變得大方,由軟弱變得堅強,由不知變得有知,整個課堂也將會充滿歡聲笑語,學生暢所欲言,妙語連珠,教師欣慰愉悅。這樣的課堂,你的教學又怎么會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呢?
三、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就是教師運用語言、動作、表情、色彩、音響、圖像等手段,遵循教學規(guī)律,運用教學原則,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組合運用的一整套嫻熟的教學方法、技能。
羅伯特·特拉弗斯認為: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既是表演藝術,身體語言的運用也就在所難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依據課文內容,利用生動的動作,動情的語言、傳神的情態(tài)、逼真的表演,促進學生視覺、聽覺、運動覺相互配合,同時發(fā)生作用,將刺激與反應形成聯結(即桑戴克的S—R理論),將會產生動人的誘惑力,使學生的思維情趣與教師的教學意圖高度統(tǒng)一,從而使整個課堂氣氛富有和諧的美感。我講《赤壁賦》一文時,特地打開窗戶,擺了一個在月夜泛舟河上、迎風而立的姿勢,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逍遙自在。而在講《守財奴》時,我一跨進教室門就兩眼死死盯著講桌上的粉筆盒,兩臂微舉,身子一縱,撲向前去,一把將粉筆盒抓住,說:“我搶到了一個金子的梳妝盒。”接著,再叫學生翻開課文《守財奴》,從此,葛朗臺搶梳妝臺的形象便深深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還必須具備藝術地傳授知識的才能。身體語言的運用,也是教學藝術的一個方面。在教學流動的過程中,教師的舉手投足,都是在與學生交流。所以,善用身體語言,對語文課上文章的理解,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教學藝術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四、能夠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
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情感融洽,能使學生在愉快而又親切的氣氛中學習,充分地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成為學習的主人。身體語言是交流中非語言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身體語言的無聲訴說與有聲語言相輔相成,共同對學生施加影響。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課堂教學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情”的交流過程。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激情澎湃的語言去教育學生,也要善于運用神態(tài)、動作等身體語言,感染學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優(yōu)化課堂教學。尤其是講一些情感真摯的文章時,聲情并茂的朗讀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我在讀《陳情表》《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時,神情或喜或悲,或怒或諷,學生也常常在我的朗誦和表演中和我一起嬉笑怒罵。學生在課后總會說和我產生了共鳴。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熟練運用精確恰當、生動詼諧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時,如果能恰如其分地運用身體語言,就能夠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建設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