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草原王國吐谷渾(十)

        2016-09-10 07:22:44任玉貴解生才
        群文天地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吐谷渾土族吐蕃

        任玉貴 解生才

        后裔分布

        吐谷渾國為吐蕃所吞并后,其國雖滅,但它的部落卻仍在吐蕃地區(qū)中存在,諸如西部鄯善的太子達延芒結(jié)波和原吐谷渾大臣素和貴等仍都擁有重兵,且在以后唐與吐蕃的戰(zhàn)爭中,常隨吐蕃出征。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長安之役,史稱“吐蕃以吐谷渾,黨項兵二十萬東略武功”。時距吐谷渾亡國已一百余年,而其兵員仍大量存在,只不過為吐蕃所役使而己。在吐蕃境內(nèi)這樣眾多的吐谷渾族,自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完全為吐蕃所同化融合,這就給我們按圖索驥以考察其遺族的線索。

        據(jù)《北史·吐谷渾傳》記載:“逐水草廬帳而居,以肉酪為糧。西北諸雜種謂之阿柴虜?!卑⒉裉斒俏鞅敝T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羌、氐族各部落)對當時吐谷渾的稱呼。阿柴一名是后起的,當時吐谷渾王阿豺都沙州時所得名,據(jù)通曉青海歷史的吳均先生說,吐蕃時代文書中,“常稱吐谷渾為霍爾和阿轄,可能霍爾是吐蕃對吐谷渾未亡國前時的名稱”。按“霍爾”即是“渾”的對音,霍、渾乃一音之轉(zhuǎn)。而阿轄則是其后的俗稱。吳先生說:今四川甘孜地區(qū)的藏族部落仍稱為霍科后(藏語譯音),意為霍爾地方;又昌都北面的丁青地區(qū),原名霍爾三十九族,亦稱霍爾甘孜,其部落首領(lǐng)叫作霍爾吉恰,意為霍爾總管;又在今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也有個部落澆和日措玉,意譯為和日西部(族)?!昂腿铡奔椿魻柕慕褡g。澤庫縣位置正在河曲中心,居貴南之東,是當時吐谷渾沙州地區(qū);昌都、甘孜地雖偏南,但與白蘭相望。從民族名稱和地望看來,上述地區(qū)一部分現(xiàn)已藏化的民族,有可能是吐谷渾的遺裔,因為現(xiàn)在這里的藏民自己也自稱為霍爾或霍爾地方、霍爾總管,說明他們和藏族仍不完全相同。從上述名稱的存在,使我聯(lián)想到目前青海廣大地區(qū)中,與此相同的地名,依然很多。從分散遺留的來說,黃河沿岸的貴德縣有合爾家;化隆縣有河什群、列仁河什家、河什家,循化縣有賀隆堡(賀隆,藏語賀爾溝之意)。以上河什或?qū)憺楹尤?,口語或稱河群,河家(亦即合爾家)。更從連片集中的來說,在今互助土族自治縣內(nèi),就有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名,都是土族聚居村落。其中最有趣的是化隆縣有個加合爾莊,今為回族聚居村落,而在其他地方,又聽說有窩合爾莊。藏語稱漢族為加(或嘉,與家同音),自稱日窩。加合爾即漢化合爾,窩合爾即藏化合爾,說明這些村落原來的居民都是霍爾,正與昌都、甘孜等相同,這并不是偶合,而可相互證明,在互助縣與這些合爾村落相毗連的,尚有土觀、托紅等村名,合爾是渾的對音,土觀、托紅是吐渾的對音,均可看出吐谷渾名稱演變的經(jīng)過,以及有些人已被藏化或漢化的跡象。

        再說阿轄,按吳均先生的提示,查看了一下王堯先生輯譯《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中的《編年史》部分,其中凡涉及吐谷渾的,藏文均作阿轄。又據(jù)《扎藏寺察葉》記載:“此寺屬于阿夏所管”文成公主進藏時,吐谷渾首領(lǐng)在寺內(nèi)隆重迎接,禮儀非凡。依據(jù)前面所推論阿轄一名起于吐谷渾國滅亡以后,而這些吐蕃歷史文書,雖所記史事屬于公元641~764年之間,但寫成則顯然在吐谷渾亡國以后,因為這里面的阿轄,是被作為吐蕃小邦看待的。其王有時被稱為阿轄(漢譯作吐谷渾)小王,且稱外甥,這都說明其時吐谷渾早為吐蕃王國所吞并。阿轄這一名稱,當系吐蕃史例,不再稱原王朝名,示與其獨立時有所區(qū)別。

        史學家王忠先生說:當時吐谷渾分為東西二部,東部以伏俟城為中心,西部以鄯善為中心。伏允既舍長子慕容順(一作順光),而立次子,本人駐伏俟城,太子即駐守鄯善。及伏允敗死,太子繼位,降附吐蕃,吐蕃稱之為阿柴《北史·吐谷渾傳》《新唐書·吐蕃傳箋證》云:“西北諸雜種,謂之阿柴虜”,阿柴之名,當即本此。

        阿柴這個名稱,原起于西北諸雜種,其時代在南朝劉宋時。當時吐蕃尚未興起,所以只是西北諸雜種對它的稱謂。它是由阿豺得來,柴、豺聲同而同屬佳韻。按古韻支、微、齊、佳、灰通用;幣、尾、薺、蟹、賄通用,比比皆是。此處柴字,據(jù)馬端臨《文獻通考·四裔考》作貲,即移切,則此柴字即不讀zǎ(雜),也不讀zǎī(宰),而應讀為xī(西),其聲與昔、奚、析等同;藏族讀為轄,西、轄乃一聲之轉(zhuǎn)。說明阿轄即阿柴的藏語音譯。藏文所云阿轄,都指吐谷渾遺裔。從這一譯名的遺留,可以看出羌族和吐蕃也沿吐谷渾故習以父祖名為其種號。此種習慣條分縷析,在今藏族中仍有遺留,如今果洛的阿什羌、旺青、班瑪?shù)?,都相沿不改。阿轄既為阿柴的諧音,則吐蕃以后文書中所稱的阿轄,都屬吐谷渾遺族,則無可疑。

        據(jù)李文實先生所著《唐五代以后的吐谷渾族后裔及其民族特征》所述:東部吐谷渾在為吐蕃所吞并后,諾曷缽率數(shù)千帳先徙鄯州,居浩門河(今門源、大通、互助、樂都、民和境內(nèi))流域;繼徙河西,后又徙靈州?,F(xiàn)在聚居于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和分散居住于今門源、大通、樂都、民和、同仁及甘肅天祝、臨夏等地的土族,歷千余年,仍保留其原吐谷渾民族的主要特征,且自稱為“土谷家”或“土戶家”的。說明他們既非羌族,也非蒙古族,而是吐谷渾族后裔。這是吐谷渾遺裔在其本土的一些情況,不僅在吐蕃王國統(tǒng)治時代未被同化,而且在以后很長年代內(nèi)也未被完全同化于藏、漢、蒙古諸族內(nèi)。

        附唐的諾曷缽部,在吐蕃入靈州后又東遷朔方、云州。史稱為“退渾”,逐步為其他族所同化融合。同化融合是自然公例,細細檢籍,直到五代,仍然存有其部落的活動?!缎挛宕贰に囊母戒洠ǖ谌吩疲和聹啽咎柾鹿葴?,或曰乞伏乾歸之苗裔。自后魏以來,名見中國,居于青海之上。當唐至德中為吐蕃所攻,部族分散。其內(nèi)附者,唐處之河西,其大姓有慕容、拓跋、赫連等族。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得知諾曷缽部附唐后,有“昆侖在前而不見,疾雷劈柱而不驚”的大無畏精神,自肅宗至懿宗咸通年間,經(jīng)歷了100年左右,仍然保留其部落統(tǒng)治,為唐的地方官,兼有兵力。同書又云:懿宗時,首領(lǐng)赫連鐸為陰山府都督,與討龐勛以功拜大同軍節(jié)度使。為晉王所破,其部族益微,散處蔚州界中。

        赫連鐸以助唐鎮(zhèn)壓龐勛起義軍,官拜大同軍節(jié)度使,雄鎮(zhèn)一方。其后雖漸歸衰微,但到白承福時,又興盛起來了。同書云:莊宗時,有首領(lǐng)白承福者,依中山北石門為柵,莊宗為置寧朔、奉化兩府,以承福為都督,賜其姓名為李紹魯。終唐時常遣使朝貢中國。

        這又持續(xù)了30多年。其后由于契丹侵后晉,白承福積極支持后晉高祖石敬瑭,石敬瑭派劉知遠陰事拉攏,終為劉知遠所襲殺:晉高祖立。割雁門以北入于契丹,于是吐渾為契丹役屬,而苦其苛暴。是時安重榮,鎮(zhèn)成,有異志,陰遣人招吐渾入塞。承福等乃自五臺山入處中國。契丹耶律德光大怒,遣使者責問高祖。高祖恐懼,遣供奉官張澄率兵搜素,并、鎮(zhèn)、忻、代等州山谷中吐渾驅(qū)出之。然晉亦苦契丹,思得吐渾為緩急之用,陰遣劉知遠鎮(zhèn)太原,慰撫之。終高祖時,承福數(shù)遣使者朝貢。

        后出帝與契丹絕盟,召承福入朝,拜大同軍節(jié)度使,待之甚厚。契丹與晉相拒于河,承福以其兵從出帝御虜是歲大熱,吐渾多染疾而死,乃遣承福歸太原,居之嵐石之間。劉知遠稍侵辱之,承福謀復亡而出塞,知遠以兵圍其族,殺承福及其大姓赫連海龍、白可久、白鐵匱等。其養(yǎng)馬資財巨萬計,皆籍沒之。其余眾以其別部王義宗主之,吐渾遂微,不復見。

        石敬瑭這個兒皇帝,對契丹卑躬屈節(jié),而劉知遠又是一個沙陀族的頭目,借佐石敬瑭弄到兵權(quán),從而代晉自立。這兩個小朝廷,在中原大亂時竊踞一隅,本來成不了什么大事。他們對吐谷渾族的白承福,既利用,又防備,最后竟出之于殘殺,同時被殺的有五族400余人。在河東的這部附唐吐谷渾族分崩離析,遂一蹶而不復振。但從后唐莊宗時到后晉末年,仍以部族首領(lǐng)存在了二十多年。他們部族團結(jié)、勇敢善戰(zhàn)的特征,仍然存在。這支吐谷渾支部或別部,在劉知遠后漢時代還曾來朝貢:初,唐以承福之族為熟吐渾。長興中,又有生吐渾杜每兒來朝貢。至漢乾二年,又有吐渾何戛刺來朝貢,不知為生、熟吐渾,蓋皆微不足考錄。

        這時中原已不知他們的國地部落,也不知生、熟吐渾。所謂生吐渾,當時還完全保留其部落組織和民族特征,而尚未被漢化的部族。大概到宋修《五代史》時,已不知其下落。實際上這完全是由于當時吐渾所在地,已全沒了遼的統(tǒng)治而使然,并不是吐渾從此銷聲匿跡或被他族同化融合。

        到了宋朝,西北方地區(qū)逐步淪入西夏和遼這兩個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范圍之內(nèi),因此有關(guān)吐谷渾族活動的記載,便從漢文史書中日見稀少。但吐谷渾族的活動,風骨猶存仍在繼續(xù)進行,光從《遼史》上看,就有如下事實:遼太祖天贊三年(公元923年)六月,西討吐渾、黨項、阻卜。遼太宗天顯八年(公元932年)二月,吐渾、阻卜來貢。十年(公元934年)四月,吐谷渾酋長率眾內(nèi)附。十年(公元934年)六月,吐渾來貢。十一年(公元935年)五月,吐谷渾來貢。十一年(公元935年)七月,吐渾來貢。遼太宗會同元年(公元938年)五月,吐谷渾來貢。八月,吐谷渾、烏孫等來貢。二年(公元939年)七月,吐谷渾來貢。四年(公元941年)十一月,吐谷渾降。八年(公元945年)六月,吐谷渾來貢。九年(公元946年)三月,吐渾進生口。四月,吐渾白可久來附。遼穆宗應歷三年(公元953年)八月,吐蕃、吐谷渾來貢。遼景宗保寧三年(公元971年)十月,吐谷渾來貢。九年(公元977年)十一月,吐谷渾叛,入太原四百余(戶索而還之)遼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公元994年)九月,黨項、吐谷渾來貢。十五年(公元997年)七月,禁吐渾別部交馬于宋。十九年(公元1001年)九月,西南面招討司奏討吐谷渾之捷。遼興宗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十二月,以吐渾及黨項多交馬于夏國,詔沿邊筑障塞以防之。

        按時間來計算,這最后一事,已到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這支吐谷渾族仍未被同化,而且仍以屬國的地位和西夏、吐蕃等并立著。

        上述的記載,并見于各帝紀。據(jù)《遼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二年十月,尚曾有:“建明王樓筑長城于鎮(zhèn)東海口,遣輕兵取吐渾叛入室韋者?!奔吧駜栽昵锲咴隆坝H征突厥、吐渾、小蕃、沙陀諸部,皆平之”。又據(jù)《遼史·屬國表》序,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而以吐谷渾居首,且有親征等舉,可見移入朔方一帶的吐谷渾族,戶口與勢力仍相當可觀,較五代時又有所繁殖。又《五代史》說:“(長興元年)北京奏吐渾千余帳內(nèi)附,于天池川安置?!薄睹髯诩o》《新五代史》還有“李嗣恩,本姓駱,吐谷渾部人也”的記載,可見有人轉(zhuǎn)入沙陀。這些人后來均沒入遼國,其生口仍甚眾多。終遼代及北宋,又歷二百多年,它仍然以屬國的地位存在著,而沒入吐蕃的大部。尚不計在此內(nèi)。

        再從《宋史》上反映的一些資料看,在宋王朝的禁軍中,也從進入河東的吐谷渾部吸收了一些精壯,作為禁軍的成員,如《宋史》上說:吐渾直:指揮三,太原二,潞一。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云州及河界吐渾立屯,并代州,雍熙三年,又得云、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吐渾小底:據(jù)《宋史·兵志》記載:舊指揮五,治平中并為二。京師,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jiān)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此外尚有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等名目,與驍騎、曉勝等并列,同在禁軍中居于值衛(wèi)一類。其不屬禁軍的,也偶見于《宋史·吐蕃傳》記載:天成中,權(quán)知西涼府留后孫超遣大將拓跋承海來貢,明宗召見。承海云:涼州東距靈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舊有鄆人二千二百為戍兵。及黃巢之亂,遂為阻絕。超及城中漢戶百余,皆戍兵之子孫也。

        一度稱“土達”,這是宋代以來文獻中對土族的特定稱呼,也是對吐谷渾人的略稱。仍以靈州土人為例,宋陜西經(jīng)略使張齊賢《上真宗乞進兵解靈州之?!贩Q“僑置靈州,羈系蕃、漢、土人之心”云云。知制誥楊億《上真宗論棄靈州為便》亦稱:“且國家所惜者土民,所急者財用,豈可以驍勇之族委餒虎之蹊!”此靈州土人后為西夏所有,而西夏及元代之民族,李繼遷時尚稱“夏國之羌、渾述職”(遼張儉:《圣宗皇帝哀冊》),夏亡后仍載“西夏羌、渾雜居”,其他除蕃漢之外可稱“土人”者非吐谷渾而誰?

        吐谷渾人稱為“土人”“土民”,在宋代已是普遍現(xiàn)象,陜西安撫使王堯臣巡視環(huán)州時稱,“土人”為當?shù)亍八軐賾簟?,“其間向漢者居多”,“皆蕃族首領(lǐng)導致之力”“(《續(xù)通鑒長編》卷一三二)。此環(huán)州土人正是吐谷渾人。宋代史籍涉及土人者尚多,茲不贅述。

        唐末漢文記載中稱吐谷渾為“退渾”、“吐渾”,或竟單稱為“渾”,此處的“鄆”,當即“渾”之異寫。唐代詩人呂溫有詩道:“退渾兒,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哀?”后來或稱“渾末”,再轉(zhuǎn)為“紅末”,皆據(jù)藏語轉(zhuǎn)譯(因其時吐蕃具有吐谷渾故地,至今玉樹地區(qū)原先猶稱紅帽)。這二千五百鄆人,無疑即為吐谷渾在涼州的后裔。由于朔方、涼州一帶的吐谷渾部族于北宋初已沒入遼國,所以《宋史》上就不見有關(guān)它的記載了。以后涼州、靈州等地,又沒入西夏,可能吐谷渾人有些又轉(zhuǎn)入西夏,與原在那里的“渾末”人等合二為一了。

        這二千五百鄆人的戍兵,在《舊唐書·地理志》上也有一段與此相類似的記載:吐渾部落、興昔部落、門府、皋蘭府、盧山府、金水州、林州、賀蘭州。已上八州府,并無縣,皆吐渾契比失結(jié)等部,寄在涼州界內(nèi),并有戶五千四十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

        這些吐谷渾遺族,可能與《宋史》所載的鄆人有淵源關(guān)系?!缎绿茣飞蠈σ凭屿`州的諾曷缽部的蹤跡,也還有所記載:

        威州,本安樂州。初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咸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沒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更名。光啟三年徙治涼州鎮(zhèn),為行州。縣二:鳴沙,溫池。

        吐渾州二:寧朔州、渾州。右隸延州都督府。均屬于羈縻州??赡苓@部分是當時并未隨遷朔方而仍留在靈州一帶的。后來返回涼州地區(qū),成為今甘、青土族祖先的一支。

        元朝興起,先后滅西夏與南宋,統(tǒng)一中國,在中國史書上,才真正隱匿遁文“吐谷渾”這個名稱。而在吐谷渾故地中,卻有了“西寧州土人”這樣一種稱謂的少數(shù)民族一躍而上;又因為元、明時在西北、西南地區(qū)設置了土司來統(tǒng)轄當?shù)孛褡?,一般便以為土人就是土司轄下人民的稱謂。實際上西北地區(qū)土司,有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漢族等,但除了今青海大通、湟水流域聚居的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被稱為土人外,其他并不稱為土人,而仍稱漢、藏、回、撒拉等族。同時,西南各省設置土司地區(qū)的各少數(shù)民族,也仍分稱為苗、彝、瑤等族,也并不稱土人。所以西寧州土人的名稱,必有其歷史淵源存在。

        依記載來看,現(xiàn)今仍居河湟流域的土族也是宋代以來的吐谷渾人?!段浣?jīng)總要》記載:“深入羌、胡習俗,全是吐谷渾可汗子孫。其先是狼種,今旌旗皆有狼形,備衛(wèi)人亦稱附離,即彼謂狼也?!贝怂^“羌”“胡”,即是“羌”“渾”,“渾”音“胡”。所謂其先是狼種且旌旗皆有狼形者,應是主部落為狼姓。鮮卑叱奴氏后改為叱氏,意謂“狼”,在吐谷渾同語異譯為“呼那”,今土族語仍稱狼為“呼那”或“叱奴”。宋代鄯州后改西寧州,而元明時西寧一帶土族勢力最大者就是祁土司,史稱“東、西二祁土司所轄之民各號稱十萬”,西寧“祁土司所轄十數(shù)萬人”。祁土司姓氏在明代文獻中亦作“祈”“叱”,初無定準,但也說明其姓原由“呼那”或“叱奴”改簡而來。

        現(xiàn)今居住于河湟及河洮流域的土族呈“孤島”式分布狀態(tài),這是清末改土歸流以后形成的格局,在此之前則呈連片分布,遍及西北各地及京師周邊。明安塞王樗齋《靈州社學記》明確記載靈州土族:“唐學徒吐谷渾居之,至宋。有于拓跋氏,為其河南九州之一。大明有天下,既徙其部落于關(guān)右,苗裔之存者,俾雜戌卒以居,而統(tǒng)之于千夫長?!逼溷懳闹幸喾Q其人“鮮卑衣裔,耕牧其俗?!边w徙關(guān)右的就是分布于平?jīng)黾捌湟阅系耐寥?,土達,文獻多有記載。

        青海解放后,李文實先生應土族人士的詢求,寫了一篇土人應為吐谷渾后裔的意見,后來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確定現(xiàn)在土人聚居的互助為土族自治縣,從此土族的名稱正式成立,成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而不再附屬于漢族或其他族而存在。中國科學院和青海有關(guān)地方政府,曾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查明在青海民和、樂都、大通、門源及甘肅天祝等與互助毗鄰地區(qū),均有土族分布。青海民院羋一之先生還多方做了考證,也確認今土族實為吐谷渾后裔,但卻以為土族主要成分是蒙古與霍爾人所融合的。陳玉書先生更認為“霍爾”,即“胡兒”的音轉(zhuǎn),便肯定土族是匈奴、阻卜、蒙古、吐谷渾等族的一個混合體。

        根據(jù)李文實先生的考察,元初有一部分蒙古兵曾留駐今互助縣地區(qū),且間有與土族通婚情況,但蒙古人并不可能就此成為今土族來源的主體。這個說法的主要根據(jù)是清代有關(guān)佑寧寺的一篇碑文(藏文)及土族語言中一部分蒙古族語匯。他以為吐谷渾原為鮮卑分支,而蒙古族則為匈奴、東朔、突厥的混同族系,其語言原先就應有相通部分。今土族語言中的蒙古族語匯,應是其原來相通部分,并不一定來自元時蒙古語,且蒙古族大將格日利特(見佑寧寺碑文)當年駐軍的地方,僅在今互助縣東部,其他地區(qū)土族,不可能統(tǒng)受其語言的感染;且就今土族語言而論,互助與民和就有所不同,而民和土族中同樣保留有與蒙古語相同的一部分語匯,更可證明其為本民族原有語言。

        至于阻卜等名稱,與蒙古族自稱,原自有別。韃靼一名,早見于唐初突厥文《闕特勤碑》,因此唐時漢文中即有韃靼之稱,近世以為即元時塔塔兒的對音。此后的漢文記載,遂把漠北、漠南一帶的蒙古、色目等部落,混稱為韃靼,有所謂三十姓韃靼、九姓韃靼、陰山韃靼、黑韃靼、白韃靼種種稱號,而《遼史》上對蒙古部除了間稱“達旦”外,余均作為“阻卜”,實際上阻卜只是陰山一帶的另一種落。王靜安(國維)先生發(fā)現(xiàn)元朝政府諱稱韃靼,便推斷《遼史》中的阻卜,就是韃靼的改稱。這就說明阻卜僅是活動在蒙古地區(qū)的一個部落,也就是或被稱為白韃靼的一種。白韃靼后來便成為元代被蒙古族所統(tǒng)治的色目人的統(tǒng)稱,今土族或亦稱“察汗蒙古勒”,顯然也是有異于蒙古族的白韃靼,并非真正的蒙古人。阻卜與吐谷渾同屬于白韃靼,而且《隋書》《遼史》中把它與吐谷渾并列為屬國。說明他們并非同族;而且阻卜的活動,也迄未進入過甘、青地區(qū),自無從成為組成今土族的一個主要來源。要把土族說成是匈奴、阻卜、吐谷渾、沙陀等各民族的一個混合體,獨斷狹義、無因無果,難入肌理。

        土族能被進一步考定為吐谷渾族的后裔,還有賴于藏文記載的被發(fā)現(xiàn)。吐蕃歷史文書上的阿轄,已引論如前。出現(xiàn)和流行于明代以后的藏族民間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亦有霍爾黃帳王、白帳王的故事,這雖是小說,但“霍爾”一名,則可與漢文記載相參證。此霍爾即吐谷渾,而為“渾”字的音轉(zhuǎn),并非“胡兒”的轉(zhuǎn)譯。又明代藏族學者索南堅贊所著《西藏王統(tǒng)記》所載秘典,記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遣使迎娶文成公主的經(jīng)過時,曾有如下記載:

        唐王不許。使者返藏。偽言于王曰:唐王甚喜吾等,已許嫁公主矣。乃有霍爾塞(即黃霍爾)吐谷渾離間唐王,以故不果。按此處所云黃霍爾,《新唐書·吐蕃傳》正作吐谷渾:

        弄贊聞突厥、吐谷渾并得尚公主,乃遣使金幣求婚。帝不許,使者還妄語曰: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遂不許。

        《王統(tǒng)記》也有可能譯自《新唐書》,但藏史上或許也有同樣記載。主要的是吐谷渾為黃霍爾,“胡兒”則向來沒有被稱為黃、白的。同時《王統(tǒng)記》上還有這樣一句話:“吐谷渾逃徙藏喀之青?!逼湟饬x稍勝一籌。

        這在唐史上也作“吐谷渾不能抗,走青海之陰”,“藏喀”即“宗喀”,藏語湟水稱宗曲,《宋史》上也叫宗水或宗河。說明藏文記載在史實上,完全與漢文記載同出同類。至于藏文《佑寧寺創(chuàng)建記》是清初的記載,那上面說蒙古兵與當?shù)鼗魻柸送ɑ槭码m無足輕重,而它仍稱當?shù)赝寥藶榛魻柸?,則與藏史上的稱謂是一致的,更可證土族即吐谷渾后裔。

        據(jù)《新華文摘》2012年第17期作者伊秀麗寫道:

        在青海,我偶然發(fā)現(xiàn)了慕容鮮卑人留下的蹤跡。在西寧市的一個展覽館里,陳列著種類繁多的土族刺繡,青海的朋友介紹說,土族聚居的互助縣是“刺繡之鄉(xiāng)”,刺繡的方法很多,有平繡、盤繡、網(wǎng)繡等。我仔細觀看,只見繡工細密、線條緊湊,圖案抽象、寫意、稚拙,竟有些像東北農(nóng)村的手工刺繡,尤其是那個枕頭頂,跟我的藏品十分相像。再看針法,忽然發(fā)現(xiàn),這種圈套圈的繡法很特別,跟我母親刺繡風格極其相似。這種發(fā)現(xiàn)讓我十分疑惑,我的老家在東北,這里是青海。東北到西北,遙遙數(shù)千里,會有什么連帶關(guān)系嗎?

        我把疑惑告訴了朋友,他聽了,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他說,有專家考證,土族人來自于一千多年前的東北,有些相似之處是難免的。是兩晉時期西遷的鮮卑人吐谷渾?我驀然醒悟。

        在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之余脈南麓,西寧市北行三十公里,有一片碧綠萬頃的土地,那就是互助土族自治縣。在一個民俗村里,我們首先被請到屋里的炕上,圍著炕桌團團坐下??蛔郎蠑[著的種種蒸煮和油炸食品,如土豆、饅頭、烙餅等,與東北人的吃法別無二致。只是青稞酒及敬酒的方式,與東北相差甚遠,卻更多地顯示出馬上民族的遺風?!肚嗪H請蟆返呐笥驯焕轿萃庋b扮新郎,一場“婚禮”即將開始。只見朋友被阿姑(姑娘)們按著,套上花花綠綠的衣褲,用鍋灰在臉上橫七豎八地抹上皺紋和胡子,用胭脂畫上紅臉蛋,頭上被揪出個朝天辮,然后拿出大煙袋和拐棍來,把“新郎”全副武裝上。此時人們早已經(jīng)笑得兩腮酸疼,“新郎”卻怡然自得,還不時弄出些花樣,把阿姑們逗得笑彎了腰。他們在婚禮進行中,又唱又跳,又說又鬧,那種詼諧幽默、富有戲劇性的熱烈場面,很像東北的“二人轉(zhuǎn)”,只是,他們更隨意,更率真,更豪放,更便于參與和互動。

        看過很多這樣的旅游節(jié)目,只是這一次,能夠讓你無拘無束、開懷大笑?;蛟S是游牧民族的基因和鮮卑人的血脈,讓他們的樂觀品性具有超強的穿透力吧。

        一個族群的繁衍,既反映了歷史的承接,也說明了精神的延續(xù)。

        綜上所述,可以精妙臻熟地下結(jié)論,即內(nèi)附的吐谷渾族在亡國后還以屬國和部族形式在青海和中原地區(qū)繼續(xù)活動了200多年,才漸被融合同化于內(nèi)地民族,成為隋、唐大一統(tǒng)后漢族的新的素質(zhì),不復獨立存在;被并入吐蕃的廣大吐谷渾部族,在吐蕃亡國尚未衰落前,其中許多大部族仍以部族或?qū)侔蠲婺砍霈F(xiàn),且具有兵力;有的小王子有意吐蕃公主,而成為甥舅之親的。大致在宋末才逐漸被融合于藏族。其中鄯善、且末、于闐、河西及寧朔一帶的吐谷渾族,則又分別被融合于回、當項諸族之中,而青海大通河及湟水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到現(xiàn)在仍留有尚未被同化融合的吐谷渾族遺裔。這就是今天的土族,且旁及于甘肅天祝及永靖、臨夏一線。這可能是由于他們聚居且在歷史上相對于本地區(qū)居于優(yōu)勢(文化及人口比例)地位有關(guān)。至于四川昌都、甘孜及青海黃南地區(qū)向被稱為霍爾或日的部落,雖已完全被藏族日漸同化,而在稱謂上仍可溯源于吐谷渾民族。

        大亂走向大治,苦難孕育新生。文化相對落后的民族必將被文化相對先進的民族所同化,這是歷史的永恒規(guī)律。經(jīng)過近兩個世紀驚心動魄的民族戰(zhàn)爭和整合,鮮卑加上匈奴等其他十多個北方少數(shù)民族1000多萬人口,最終融入漢族。這種空前的沖撞,雖然給華夏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但是,鮮卑等馬背民族的加入,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強勁的生命力,使隋唐以后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和昌盛。

        歷史是磨不滅的記憶,也是光照千古的鏡子。(全文完)

        猜你喜歡
        吐谷渾土族吐蕃
        技能的改進與資源的獲取——以土族《格薩爾》中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為例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0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3:26
        鮮為人知的古代絲路 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地理教育(2019年6期)2019-01-12 00:20:00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0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號吐谷渾納糧文書研究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34
        淺談土族刺繡的藝術(shù)審美及發(fā)展
        西部皮革(2018年6期)2018-02-14 21:43:49
        土族聚集區(qū)傳統(tǒng)常用野生植物及相關(guān)傳統(tǒng)知識的研究
        吐谷渾史研究綜述
        長江叢刊(2016年12期)2016-11-26 07:10:54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麻豆|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 亚洲片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欧美大屁股xxxx高潮喷水|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成人无码无遮挡很H在线播放 | 一区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ⅰ| XXXXBBBB欧美|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站|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波多野无码AV中文专区 | 亚洲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高清不卡av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有码中文字幕1|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2区3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欧美久久99久久久另类专区| 高清不卡av在线播放|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免费精品色老| 妺妺窝人体色777777|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