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 周勝利
[摘 要] 黨員對教育的信任度直接影響黨員教育的有效性,從而根本上影響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和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應深刻認識黨員教育信任問題的意義,積極采取措施提高黨員思想教育質量,建立黨員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信任關系,運用多種方式建設黨員教育信任環(huán)境,從根源上遏制黨員對教育的信任降低、缺失等問題,增強黨員教育的信任度。
[關鍵詞] 教育 信任 黨員
緣于現(xiàn)代社會諸多方面的“信任危機”,“信任”問題研究成為當前我國學界的焦點之一,其始于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后擴展到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等領域。當前,黨員教育信任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對黨員教育信任問題意義認識不清,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二是教育的主體(各級黨組織、教育實施者等)與客體(黨員)之間沒有建立高度信任的人際關系;三是教育主體與客體對教育的內容、目的、手段、價值等要素不夠信任;四是需要營造黨員教育高度信任的環(huán)境。我們需從這四個方面問題入手,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當前黨員思想教育中的信任降低、缺失等問題,增強黨員教育的信任度。
一、深刻認識黨員教育信任的意義
1.黨員教育信任的本源是對黨和人民的信任。當前,對黨員教育的研究多聚焦在如何改進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上,鮮有人去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前提性問題:對于黨的教育,黨員為什么要相信“你這一套”,“信”從何而來?在部分教育者看來,黨員相信教育內容、信任教育者是理所當然的事,“我打你通”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然而反思其根源,黨員信任黨的教育真是“理所當然”的事嗎?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1]p9究其“徹底”原因,黨員對黨的教育確實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這是因為,黨員對教育的信任實質上源于對黨和人民的信任。黨員對黨的教育的信任是毫不含糊的、“理所當然”的。但這對部分教育者來說并非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因為,如果教育者抱有這樣一種心理:我是上級,下級就必須服從。那么這種“官本位”“自我中心”式的教育是難以贏得黨員“理所當然”的信任的。這么說來,對于教育者來說,不是因為自己是教育者而黨員就自然而然信任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是具有先進性、具有代表黨的資格的“黨代表”。要具有代表黨的資格,教育者就應放下“官架子”,內強黨性,外樹形象,以自身的感召力贏得黨員的認同與信任,反之則難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同時,對于受教育者來說,我們每一名黨員要兌現(xiàn)“對黨忠誠”的誓言,就必須充分信任各級黨組織、相信黨的教育、信賴教育者。黨員信任教育,是黨員信任黨和人民、熱愛黨和人民、忠于黨和人民的應有之義。
2.黨員教育信任問題是事關教育成敗的重要問題。信任是教育主體與客體心靈無障礙溝通的橋梁,是“教”與“受”雙方思想坦誠交流的粘合劑,是促進教育成功、有效的催化劑。對受教育者來說,如果不信任教育者、不相信教育內容,那么他可能會“身在曹營心在漢”,“左耳進右耳出”,放松自己“三觀”的改造,而教育效果亦大打折扣。對于教育者來說,如果不信任受教育者,也不相信教育內容,那么教育就是應付差事,教育者就是“戲臺上的小卒”——走過場。可見,黨員教育的信任問題對于增強黨員教育的有效性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思想教育要引導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就必須為黨員所接納、認同、信任。只有獲得黨員的信任,思想教育才能實現(xiàn)其內化思想、外化行為的目的,否則教育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見,黨員教育的信任問題與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直接相連,是影響教育成敗的重要問題。
3.黨員教育信任缺失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雖然我們采取了多種措施增強了黨員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性,思想教育為黨員所信任、信賴,但是受社會環(huán)境、教育本身、教育者素質等多種因素影響,思想教育“信用度”有下降的趨勢,少數(shù)黨員對思想教育心存疑慮、半信半疑,甚至個別不認同、不信“你這一套”。這是一種對我黨思想教育極大的信任危機,既給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也給黨員的精神世界帶來不可低估的傷害和損失。遺憾的是,思想教育的信任降低、缺失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個別教育者明知思想教育信任度不高,亦聽之任之,信任問題被掩蓋起來。信任問題一天不解決,它就存在一天。因此,提高黨員對思想教育的信任度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黨員教育信任是需要長期奮斗才能解決的問題。黨員教育信任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過去信任不等于現(xiàn)在信任,現(xiàn)在信任不等于永遠信任。在我黨發(fā)展壯大的歷史上,思想教育贏得了廣大黨員的廣泛認同和信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繼承光榮傳統(tǒng),不懈奮斗,繼續(xù)保持黨員思想教育的公信力。教育實踐表明,黨員教育信任的建立與消失是不對稱的。黨員教育信任的建立是一個逐步的過程,而信任的弱化可能就在一個短短的瞬間。一旦黨員對思想教育失去信任,重建教育信任就需要較長時間里花費較大精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采取積極措施長期保持黨員對思想教育的高度信任狀態(tài)。
二、積極提高黨員教育的質量
當前黨員教育形式主義問題仍未杜絕,教育“假、大、空”的問題已經致使部分黨員誤認為教育是應付差事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項任務,這樣的教育非但難以達到目的,反而會讓黨員產生抵觸、逃避等不信任情緒。要想增強思想教育的可信度,就必須積極改進教育的方式方法,求真務實,使黨員對教育的內容、目的、手段、價值等產生充分的信任感。
1.教育理念須“正”。教育理念是教育行為的先導。作為教育主體,各級黨組織和教育者要加強對思想教育的認識,把思想教育當做黨的建設的“地基”工程來對待,當做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靈魂工程來對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黨員的主體意識,關注黨員的現(xiàn)實需求,關注黨員的心理認同,關注黨員全面發(fā)展,讓思想教育成為黨員盼望、渴望的“及時雨”。要樹立效益理念,不以教育時間的落實作為第一評價指標,而要以教育效果的體現(xiàn)作為第一評價指標。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思維觀念,積極實施幫助式、引導式教育,增強教育效果。
2.教育內容須“真”。教育內容良好的可信性來源于求真務實。黨員教育要想獲得黨員的相信與認同,就必須在教育內容求“真”上下功夫。黨員教育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不變形走樣傳達上級指示,統(tǒng)一黨員思想認識,又善把上級指示精神“翻譯”成針對黨員特點的、貼近黨員生活的、瞄準黨員實際問題的內容,既對黨員進行理論灌輸又要反映其現(xiàn)實問題;要注重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既要有“高、大、上”的要求使黨員知不足而奮進,又不能脫離實際使人望而卻步;要注重繼承性與時代性相結合,既要繼承思想教育的寶貴經驗,又要著眼時代特點賦予思想教育以新的內容。
3.教育形式須“活”。教育的內容需要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2]p162-165。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能吸引黨員注意,引發(fā)興趣,增強黨員教育信任。因而,教育要樹立開放觀念,改變自我封閉的教育模式,綜合運用自主式、啟發(fā)式、互動式、開放式等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網上課堂、群眾性文化活動、實踐課堂等多種教育資源,積極采用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黨員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三、建立黨員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信任關系
教育通過主客體之間的思想交流而達成其目的,思想交流愈是真誠、深入,教育的有效性就愈強。而這種思想交流是以雙方互相信任為基礎的,否則這種交流難有成效。黨員教育信任是雙向的信任,包括主體對客體的信任和客體對主體的信任兩個方面。
1.提高教育主體能力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一是提高教育主體的組織任教能力。當前,教育者隊伍存在的先天不足和素質“缺陷”,已經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如果教育者本身能力不強,組織教育質量低,怎么能增強黨員對教育的信任度呢?為此,必須大力強化教育者的“內功”。教育者要加強學習,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煉就扎實的理論素養(yǎng)。要積極運用查、考、評的手段,激發(fā)教育者隊伍活力,增強事業(yè)心、責任感。二是端正教育態(tài)度。有的教育者急功近利,認為教育沒有管理手段效果好,對教育的地位、作用認識不清;有的教育者把教育當成一項上級交給的任務,教育搞完就算任務完成;還有的教育者對教育效果不自信,先入為主地認為改變黨員思想難。教育者自身對教育都認識不清,態(tài)度不端正,何談黨員對教育的高度信任?這樣的“糊涂”教育,其結果反而可能導致黨員對教育的不信任。因而,教育者首先要正確認識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強化教育培養(yǎng)人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從而促進教育的實效性。三是做到言教與身教相統(tǒng)一。心理學認為,信息的接受者往往是以自己心目中傳播者的形象作為判斷所接受信息的可信度真理性的重要標準的[3]p245。有些教育者說一套做一套,臺上臺下不一樣,這讓受教育者如何相信你所教的?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對黨員都是一種示范作用。自己所教的,就是自己相信的。教育者須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在任何時候都要以身立教,言教與身教相統(tǒng)一,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受教育者。四是建立積極的人際信任。教育者要信任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平等對待受教育者,坦誠真心,以教育者的主動信任帶動受教育者的信任。此外,教育者還應注重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與受教育者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這也有助于增強教育信任。
2.加強受教育者對教育主體的信任。受教育者要堅持做人老實、做事真實的原則,對他人誠實守信,對上級有信無虛,對組織忠誠老實,對教育信任有加。要認識到黨的教育是我們思想進步的階梯,教育者是培養(yǎng)我們靈魂的園丁,因而,我們應自覺增強主觀能動性,積極認同黨的教育,高度信任教育者,有困惑和問題及時提出,并在教育者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與教育者形成良性的互動反饋機制。此外,我們還要正確地看待黨內出現(xiàn)的貪污腐敗等不正之風、弄虛作假等不良風氣、言行不一等失信行為,不能片面地看到這些消極現(xiàn)象而減弱對黨組織的信仰、失去對教育的信任,應辯證看待問題的主流與支流,明辨善惡真假,積極與丑惡虛假現(xiàn)象作斗爭,不讓信任危機有隙可乘。
四、運用多種方式建設黨員教育信任環(huán)境
黨員教育的公信力與信任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一個誠實守信、互信互賴的環(huán)境是增強黨員教育信任不可或缺的條件。各級黨組織必須重視并運用多種方式加強信任環(huán)境建設,以此提高黨員教育的信任度。
1.靠信任文化來主導。信任文化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歷史積累的集體經驗的沉淀物,它可以為相信他人提供充足的影響[4]p95。營造充分信任的文化環(huán)境,是加強黨員教育信任的內在要求。建設黨員信任文化,要實施誠信教育,提高黨員道德修養(yǎng);要開展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的文化活動,通過讀書、演講、討論、展覽、演出等多種形式,加深黨員對黨忠誠、守信價值的理性認同,以耳濡目染的文化影響來營造高度信任的氛圍。
2.靠宣傳示范來營造。通過板報、標語、橫幅、宣傳櫥窗等各種設施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xiàn)代化傳媒手段營造出全方位、立體的誠信、信任的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將黨員遵守誠信道德的情況公開化,褒揚誠實守信的先進典型,批評不守誠信的人和事,以營造出崇尚誠信的風氣。各級組織、黨員干部要做公正廉潔、誠實守信的帶頭人,在處理問題時公平、公正、公開,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帶頭依法行政,帶頭忠誠老實,以良好的示范營造良好的信任氛圍。
3.靠純正風氣來促進。風氣是一種思想導向。一個單位的風氣好壞,對黨員的教育信任有著直接的影響。有的單位風清氣正,黨員吸納諸多“正能量”,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相反,一些單位風氣不正,領導不清正廉潔,機關不真心服務,干部不公平公正,這怎能令人對教育產生信心、信任呢?一個好的風氣有利于增強教育信任,而不良風氣危害甚大。因此,我們必須純正單位風氣,以良好的風氣增強黨員對教育的信任。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帶頭忠誠敬業(yè)、求真務實,樹立正確的導向;帶頭遵紀守法、公平公正,培養(yǎng)優(yōu)良作風;帶頭誠實守信、依法辦事,保持良好形象。
4.靠健全機制來保持。健全的制度是促進教育信任的長效手段。建立責任目標機制,區(qū)分機關與基層、黨員領導干部與普通黨員等層次分類設立誠信目標,并將其細化為各級組織和各級黨員干部的具體責任。建立監(jiān)督講評機制,在平時要注重對守信與失信行為的考察,定期總結講評,評選信用良好的黨員和單位,將失信行為與評優(yōu)評先掛鉤,從而使守信者更加守信,不誠信者在受到懲罰后學會守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范碧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信任關系初探[J].理論探討,2006(6).
[3]鄭東興.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責任編輯/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