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亞文 吳朝邦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2)
?
論“對象化”與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
左亞文吳朝邦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2)
“對象化”是一個人本學的范疇,而不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皩ο蠡钡娜吮緦傩栽谟谌耸且环N具有自我意識和能動作用的對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識”的“類特性”或“類意識”。在這種“類特性”和“類意識”的基礎上,人的對象性的生命活動才顯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自由性和多維性的本質特點。對象化和非對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非對象化就是與對象反向而行的一種異己化、異在化。非對象化是存在于對象化中的,離開對象化就無所謂非對象化。人的本質與對象性活動是統(tǒng)一的,這在邏輯上呈現(xiàn)為一個典型的三段論:人的本質是邏輯的起點,對象性的活動及其產物是中介,最終的歸宿是通過關于對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復到自我的本質?!皩ο蠡钡娜吮緝r值在于它是探討人的本質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人的本質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據。
對象化; 非對象化; 人本特征; 人本價值
“對象化”是一個人本學的范疇,而不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對于這一點我們過去往往缺乏清醒的認識。在解讀費爾巴哈和馬克思的“對象化”思想的時候,一般將其看作是一個實踐觀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人本學的問題,這就導致了對這一范疇的片面理解。因此,闡明“對象化”范疇的人本意蘊,揭示其深刻的本質內涵及其基本特征,對于我們認清和把握人的生存本體及其內在矛盾,從而更有效地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唯物主義的最高代表,不僅從人本學的角度提出了“對象化”范疇,而且對人的“對象化”的本質作了非常深刻和生動的論證。在他看來,世界上的一切實體都是通過與其對象顯現(xiàn)其本質的,或者說,對象就是其作為本質的對象和作為對象的本質,是其內在本質的外在展示和確證。一個沒有對象的實體即是無。太陽是所有行星的共同對象。但是,“太陽對于水星、金星、土星、天王星,和它對于地球,并不是同樣的。每個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太陽。照亮著和溫暖著天王星的那個太陽,對于地球來說就沒有任何物理意義,只具有天文學上的、科學上的意義?!裕總€行星都在它自己的太陽中映射出它自己的本質。”①試想,如果沒有太陽,或者太陽離地球比現(xiàn)在更遠或更近,那么,地球的面貌和特性將會徹底改觀??梢?,地球的本質是通過其對象太陽而“映射”出來的,一切存在物的本質都是通過其對象物而顯現(xiàn)出來的。例如,鮮花的美麗顯現(xiàn)在人觀賞的眼睛里,水果的本質顯現(xiàn)在食用的味覺中,太陽通過溫暖大地而顯現(xiàn)其本質,河流通過滋養(yǎng)萬物而顯現(xiàn)其特征。同樣,一個農民的本質顯現(xiàn)在莊稼里,一個工人的本質顯現(xiàn)在其產品中,一個作者的本質通過其作品顯現(xiàn)出來,一個哲學家的本質通過其思想得到證實。
對此,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作了更為明確的論證。他說:“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存在物[Unwesen]?!雹凇凹俣ㄒ环N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對象,又沒有對象。這樣的存在物首先將是一個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沒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是孤零零地獨自存在著的?!菍ο笮缘拇嬖谖锸且环N非現(xiàn)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雹垴R克思也同樣談到了太陽與植物之間的對象性關系?!疤柺侵参锏膶ο?,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確證它的生命的對象,正像植物是太陽的對象,是太陽的喚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現(xiàn),是太陽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表現(xiàn)一樣?!雹?/p>
無疑,人首先是作為一個對象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因而它與其他對象一樣也是一個對象性的存在物。假如一個人“沒有了對象,人就成了無。”⑤人就存在于對象性的世界之中?!叭擞蓪ο蠖庾R到自己:對于對象的意識,就是人的自我意識。你由對象而認識人;人的本質在對象中顯現(xiàn)出來:對象是他的公開的本質,是他的真正的、客觀的‘我’。不僅對于精神上的對象是這樣,而且,即使對于感性的對象,情形也是如此。即使是離人最遠的對象,只要確是人的對象,就也因此而成了人的本質之顯示。月亮、太陽、星星也向人呼喊認識你自己?!雹?/p>
但是,人與自然物不同,它不是一般的對象性存在,而是具有自我意識和能動作用的對象性存在,因而是真正的對象性存在。一般的自然物包括動物,雖然它們也存在于對象性的關系之中,并且也進行活動,例如,海貍筑巢、蜜蜂建房、蜘蛛結網、螞蟻覓食等,然而,這些活動是在本能的驅動下進行的,在本質上歸屬于自然界自在變動的性質之類。“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雹哂捎趧游餂]有自我,不但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而且也不能把自己同其他對象區(qū)別開來,所以,它的對象性完全處在自然、自發(fā)和自在的狀態(tài)。在世界中,唯有人是這樣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它不但具有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能超出自然之上作為一個獨立的和自由自覺的主體與自己的生命活動及其他對象相對立,而且能積極地作用于其他對象,改變自然界的面貌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勞動對象。如果說動物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自然物的變化的話,那么,人的活動則在于通過改變自然物而創(chuàng)造出其所沒有的新的存在物。
實際上,自然界本身也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但在其漫長的時間流變中卻始終處于主客未分的實體性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一切都沉沒在混沌未開的僵死的客體之中,而人的誕生才打破和結束了這種自在的客體原則,使一種全新的主體從這種客體原則中分化出來,從而形成主客對峙的矛盾關系。這種矛盾關系的形成一方面使自然界的對象性從此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通過人使其達到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覺醒;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對于自然界原生狀態(tài)的干預和改造,這種主客對峙也帶來了新的矛盾和問題。
因此,嚴格地說,“對象化”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個人本學的概念,其具有深厚的人本屬性和特質。世界若無人,則一切順乎自然,花開花謝,日出日落,無所謂對象性的存在關系。這個世界是由于有了人這個特殊的主體,才把主體與客體、自我與自然以及不同對象間的關系區(qū)別開來,并力求探討其本質關系,以便更有效地對其進行改造。
“對象化”的這種人本屬性集中表現(xiàn)在它以“人性”的眼睛去觀照一切,不僅觀照人自身的活動,而且觀照自然界的其他對象。于是,月亮和星星,在人的眼里面也成了人的本質的映現(xiàn)。盡管我們不能直接去改造諸如月亮和星星這樣的遙遠的對象,但是,人類卻可以用人的眼睛去觀察月亮和星星。當人們仰望星空時,對于滿天的星斗不禁產生種種聯(lián)想并引發(fā)理論探討的沖動,這在動物是絕對沒有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的交往甚至偷看別人一眼,也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顯現(xiàn)。當你走在大街上看了某個陌生人一眼的時候,你的表情和反應實際上通過這一瞥而顯露出來了。
具體地說,“對象化”作為一個人本學的范疇,其人本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這就需要我們研究人的“類本質”或“類特性”。
“類本質”、“類特性”、“類存在”、“類意識”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在他看來,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不在于人有意識,而在于人有“類意識”,因而構成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他說:“究竟什么是人跟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呢?對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識。只是,這里所說的意識是在嚴格意義上的;因為,如果是就自我感或感性的識別力這意義而言,就根據一定的顯著標志而作出的對外界事物知覺甚或判斷這意義而言,那么,這樣的意識,很難說動物就不具備。只有將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性當作對象的那種生物,才具有最嚴格意義上的意識。動物固然將個體當作對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將類當作對象。因此它沒有那種由知識得名的意識?!雹嗫梢姡挥小邦愐庾R”而不是一般的感覺經驗才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本質之所在。根據費爾巴哈的觀點,所謂“類意識”,就是最抽象的意識,即通過抽象的思維形式舍棄一類事物的非本質屬性而把握其共同的本質屬性的意識。例如,關于“人”的意識,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自我感或對其他個體人的認知上,那么,這種感性經驗的意識還不是抽象的“類意識”;只有提升到了對于“人”的一般本質,即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無限發(fā)展著的人的最根本最完滿最理想本質的意識,才是真正的“類意識”。對其他諸如狗、馬、牛等這些“類”的認識也是如此,因為只有人類才會也才能對這些種類的動物進行抽象的概括并進而提出“類概念”。
因此,費爾巴哈提出的人的“類意識”、“類存在”實際上是關于人的無限的絕對的和終極的本質的意識,是關于人類心目中“抽象的人”或“真正的人”的概念。它代表了每個時代的人對自身“應有”本質的一種自我理解,是人將自己作為對象進行反身而思的一種對象化的產物。人作為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其人本的根本取向不是指向外部,而是趨于自身,對自己進行對象性的反思,并由此表達人對人本質的一種占有的愿望。從人本的維度看,人的一切外在性的活動都不過是人的本質的外化或對象化,離開人的本質就難以理解這種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同樣,離開這些外在性的活動也難以理解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和人的活動是統(tǒng)一的,無所謂孤零零的純粹的本質,它總是要通過人的這樣或那樣的活動顯現(xiàn)出來并給予確證。這種顯現(xiàn)和確證同時也是人的本質的自我回歸或回復,這在邏輯上呈現(xiàn)為一個典型的三段論:人的本質是邏輯的起點,對象性的活動及其產物是中介,最終的歸宿是通過關于對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復到自我的本質。人的本質的展開和進化,就是這種三段式的邏輯格式不斷向前推移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永無止境的,而推動其進展的原動力就是由人的“類本質”所決定的趨于絕對完滿的“類意識”。正因為人具有這種內含無限沖動的“類意識”,才促使人不斷超越自己的現(xiàn)有的相對的特殊的片面的本質向應有的絕對的普遍的全面的本質過渡。
在其現(xiàn)實性上,人的本質總是處于有所缺如的“虛無”狀態(tài)。一方面,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總是充滿著矛盾,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實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絕對完滿的本質。在無限的終極本質面前,人的現(xiàn)實的本質永遠都是一個殘缺不全的虛無化的存在,不可能達到完滿無缺的絕對狀態(tài)。另一方面,人需要不斷地向自然界索取其維持自己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而這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又不是自然界所固有的,正如存在主義大師薩特所說,人必須將自己的這種“缺如”滲入到自然界之中,通過對其原始材料的改造和加工,使這種“缺如”得到解決。然而,人的本質的這種“缺如”具有無限的性質,當一種“缺如”得到滿足之后,新的“缺如”又會從中涌現(xiàn)出來,于是,人的本質又陷入新的“虛無”而不能自足。人的趨于至極的“類本質”就是派生這些永無窮竭的使人為之追尋的滿足階段性“缺如”目標的終極源泉。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人的“類本質”和“類意識”表現(xiàn)在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尤其表現(xiàn)在其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的實踐活動之中。具體而言,人的這種對象性活動與動物的活動相比,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一是全面性。人的對象性生產活動的首要特征是其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人不僅生產維持其生命存在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也生產超出這種生存范圍的更加高級的精神文化產品。人的需要是多樣的和豐富多彩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維持生存需要的生產活動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從事其他有利于發(fā)揮其生命本質屬性的社會活動將越來越多,從而使人的本質獲得越來越全面的發(fā)展。而“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因為“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⑨。
其二是超越性。人的對象性生產活動的全面性決定了其同時具有超越性的特征。所謂超越性,是指超出自己的肉體需要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在肉體的需求方面,人與動物并無區(qū)別?!皠游镏皇窃谥苯拥娜怏w需要的支配下生產”,它永遠不可能越出這個范圍。但是,人則不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雹饧词钦f,人超越動物而不受肉體需要影響而進行的生產活動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動,而且離人的直接肉體需求愈遠,則愈能成為人。
概言之,上述五個關于對象性活動的人本特征都是建基于人的“類意識”之上的。由于“類意識”遠高于動物式的自我感知能力,所以,它就能夠運用高度抽象的方法去認識和反思外在的世界和自我的本質,并在自己的一切活動中自由地有意識地打上自己的人本烙印,以確證自己的人本存在。人與物不同,它的所有生命活動都具有“類本質”的這種“自由的有意識”的特征。正是在這種“類意識”和“類特性”的支配下,人的生命的對象性活動才顯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自由性和多維性的人本特征,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實質,后者不過是前者的派生和展開而已。這就是人的對象性活動所呈現(xiàn)的人本特征的本體根源和精神實質。
當我們探討人的“對象化”的本質特性時,不能不同時提出“非對象化”的問題。在人的對象性活動中,對象化和非對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無對象化的非對象化,也沒有無非對象化的對象化,脫離非對象化的對象化是不存在的。
那么,為什么說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同時也是非對象化呢?因為當人將其內在本質對象化在一個外物之中的時候,其本質立刻也就被這個外物所遮蔽、所隱匿了,這種現(xiàn)象就稱之為非對象化。當人面對這種與自身本質有異的非對象化產物時,只有通過“去蔽”和“疏明”的功夫,才能使其本質從一個“異在”的對象物中脫穎而出,從而復歸于自身。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其關于自我意識的外化和外化揚棄的思辨,是觀念的自我運動,脫離了歷史實踐這個基礎;二是認為其對異化的揚棄具有保守的性質,并未觸動現(xiàn)實的一根毫毛。
然而,在理論上,我們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把對象化與非對象化的關系問題從通常的異化理論中抽取出來,作專門的更加具體和中性的探討。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充滿矛盾和悖反,必須深入研究,才能揭開其內在的本質意蘊。例如,當你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或作了一個演講之后,這篇文章和演講就成為你的本質的對象化的展示和確證。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這篇文章和演講并不直接就是你的本質,而是你的本質的一個外在化(或異在化)的存在形式。這種外在性或異己性不僅在于它與其內在本質不同,還在于它只是人的本質的片面的、局部的甚至是歪曲的、虛幻的表現(xiàn)。同時,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對象化都不可能毫無遺漏地表征人的本質。當你在這篇文章或演講中實現(xiàn)了你的本質的時候,同時也就離你的本質愈來愈遠了,因為這篇文章和演講只是部分地實現(xiàn)了你的本質,而你完整的本質就不見了。在認識上,人對自己本質的認知是一個“永恒之謎”,隨著人的本質的對象化,人對自己本質認識的中介日益增多,因而變得更加困難。對此,莊子在談到語言的功能時,就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非對象化的現(xiàn)象。在《齊物論》中,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這就是說,天地與我同生,而萬物與我合一。既然我與萬物合而為一了,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既然說出合而為一的話了,不是已經說了嗎?一加上我所說的話就是二,二再加上一就是三(三再加上一就是四,四再加一就是五……)。如此推演下去,就是最巧妙的歷算家也不能得出最后的結論,何況平凡之輩呢?在這里,莊子實際上從語言的角度提出了主體和客體的矛盾關系問題。對于渾然一體的道的認識,必然要訴諸語言。當你開口言道時,就產生了作為主體的“言說”與客體之“道”二者之間的關系。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會進一步影響你對客觀之“道”的認識的,這就形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三者之間的關系會更進一步影響你對客觀之“道”的認識的,這就形成了四者之間的關系,如此可以無限推理下去,從而引起無窮的連鎖矛盾反應。如此看來,人不能開口,一開口就引發(fā)矛盾而且是無窮的矛盾??梢?,認識的主客體矛盾中間還橫亙著一個巨大的語言中介。在認識中,主體和客體要發(fā)生關系,必須通過語言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否則,不僅無法進行認識,即使發(fā)生認識了,也無法把認識的成果表現(xiàn)出來。但一當插入語言這個中介的時候,就會加入新的矛盾。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尚且如此,那更不用說一篇文章和演講對于人的認識的影響了。
在實踐上,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只能是一種片面的零星的實現(xiàn),因而這種殘缺不全的實現(xiàn)同時就是人的全面本質的喪失,即非對象化。實現(xiàn)就喪失,對象化就是非對象化,就源于這種處處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歷史辯證法。
“對象化”作為一個人本學范疇,無疑具有十分抽象的性質,然而,越是抽象的就越是現(xiàn)實的。在當今時代,探討“對象化”問題,無論對于人的自由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都顯得十分必要。
注釋
①⑤⑥⑧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29-30頁,第29頁,第30頁,第26頁。
責任編輯鄧宏炎
On the Humanistic Implication of Objectification
Zuo YawenWu Chaoba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Objectification is one category of the Humanism rather than a concept of epistemology. The humanistic attribute of objectification lies in that human is an object existence with self consciousness and dynamic effect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the class characteristic or class consciousness of free consciousness. Only based on this, can human life activities show som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transcendence, creativity, freedom and multi dimension. Objectification and non-objectification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Non-objectification is the dissident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which goes in a reverse direction with the object. It exists in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it will lose its sense without the objectification. The human value of objectification is that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is the strength and the source of enhancing the degree of human nature, and is the root cause and basis of achieving the human liberation.
objectification; non-Objectification; human characteristics; human value
2016-04-2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建構研究”(12AKS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