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依法成立即擁有獨立人格,公司股東須承擔有限或無限責任,此時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作為保護公司的集體利益、維護公司債權人合法權益應運而生。在英美國家審理此類公司糾紛案件中,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并非類似于大陸法系的立法規(guī)制,與大陸法系不同,它是司法規(guī)制,并且大多是以判例法模式存在?!爸彼鳌笔堑聡蓪τ诜ㄈ巳烁穹裾J制度的稱謂;“法人格否認”是日本法律對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稱謂。目前中國新《公司法》規(guī)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司法解釋也對該制度進行了解釋說明,可以說在立法方面,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有了提升,并有所創(chuàng)新。對于保護公司的公共利益和債權人有一定的規(guī)制,但在內容上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上仍然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是規(guī)定的內容太過于籠統(tǒng),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不好掌握,這就要求我國要在實踐中嚴格適用法律,防止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濫用現象。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具體適用方面還存在著困難,特別是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深入推進,在保護公司債權方面,公司法律制度應將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與保護公司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國新《公司法》及司法解釋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特別是怎樣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值得商榷。本文認為完善中國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應盡快完善《公司法》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具體規(guī)定,防止濫用現象的發(fā)生。
關鍵詞 公司法人人格 債權人 舉證責任模式
作者簡介:李長玉,新疆師范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yè)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基礎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028-02
“刺破公司之面紗”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形象描述,在公司的形式被濫用的時候,法律將否認公司的法人人格,讓股東承擔公司造成的法律損失。最早出現在美國法院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案件是這一制度的根基,目前此制度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所借鑒和采用??偨Y這一制度在具體司法實踐中規(guī)范的具體情形有:為了逃避法律、合同義務而濫用公司形態(tài);公司資本不足,公司的經營性質和運營風險與公司股東投入的資金嚴重失衡,導致公司資本不足;在母子公司這一特殊公司類型中,對公司控制中,股東長期處于非法控制的狀態(tài)。除此之外,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還需要研究以下問題:一是關于債務,此債務屬于合同之債還是侵權之債。債務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在這里,合同之債就屬于積極的債務,侵權債務就被劃分為消極的債務,當公司的資金呈現不足額的狀態(tài)時,對于消極債務的清償才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對于積極債務,公司的法人人格不予否定。二是公司股東依據性質和地位的不同,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股東,對于公司的基本運營和日常管理積極參與,而消極股東對于公司的運營和管理不予關注。只有積極股東才適用于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消極股東不予適用。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表達中稱之為“刺破公司之面紗”,顯得更加惟妙惟肖。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中國立法上的最新規(guī)定。
所謂“法人制度”最早是由《民法通則》確立下來,《民法通則》對于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現象的進行了規(guī)制。當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現象出現后,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與國外法律對于法人人格否認的規(guī)定差距很多。對于各國的公司法是否規(guī)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存在分歧的。發(fā)生在1905年的案件,法官桑伯恩審理“美國訴密爾沃基冷藏運輸公司”這一案件的過程中,設置了“刺破公司的面紗”這一法律制度,目前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外國的法律規(guī)范中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多是以判例法的形式存在,與我國如此制定法律規(guī)范的相差較大。
雖說法律具有滯后性,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法律也不斷更新,我國新修訂的《公司法》第20條第3款具體規(guī)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的債權人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法》第64條規(guī)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的,應當對于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外國的存在模式
英美國家的法律以判例法居多,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很少在立法中進行規(guī)制,常見于判例法。而大陸法系國家不同于英美法系。英美法系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相對于大陸法系來說,在適用范圍上是相對有寬度的。
(一)對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英美法之規(guī)定
1.代理學說。此類公司有特別的股東,稱之為“個別股東”,公司與該股東之間形成代理關系,公司是否存續(xù)和是否經營以及如何經營全部由個別股東進行操控。此類公司與個別股東之間的代理關系不需要授權產生,只要在公司的實際運行中,該股東控制量達到一定程度,就產生了此種行為。并且在此基礎上,為了控制股東獲取利潤是公司的最大目的,就可以推定為公司與股東形成了代理關系,此時應由該個別股東承擔無限責任。在具體司法實務中,對于公司的設立、存續(xù)、經營等活動,聽附于股東的個人命令,公司僅以以股東的代理人的身份存在,喪失其公司法人的獨立性,而逐漸演變?yōu)槌梢环N“外殼公司”。
2.美國布拉姆伯格教授提出“另外一個自我說”。他認為:在擁有的資產方面和獲取利潤方面,如果兩個公司能相一致,不存在獨立的個性;或者公司以個人目的私自設立子公司,該子公司在性質上與母公司相同;假設子母公司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有可能導致欺詐或者不公正的后果,此時需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刺破公司之面紗,以保護各方利益。
3.1947年,美國的伯樂教授提出了“企業(yè)整體說”。該說認為,公司在事實上完全符合獨立法人,那么該公司成立,享有獨立法人人格。假設某股東成立了數個公司,數個公司的業(yè)務與獲利相同,該股東成立數個公司僅僅為了逃避債務,此時該股東對于數個公司來說均為同一法人,所有債務均由該股東承擔。
(二)對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德國法之規(guī)定
德國對于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稱為“直索”,對于公司的人格,債權人可以不考慮而直接追索設立公司的股東責任,此時股東應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直索”由此而來,當然,該情形發(fā)生在特殊的場合下。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德國法院十分謹慎的適用該制度,且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范圍并不寬。德國法律界對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德國法學家西里克說提出,在不履行法律義務、合同義務或侵害他人利益時濫用法人人格,且具有主觀故意的心態(tài),此時公司的法人人格應當被否認。以股東主觀上是否存在濫用之故意的心態(tài)劃分為主觀濫用說和客觀濫用說。
2.此學說為德國學者穆勒、雷賓德等人提出了“規(guī)范使用說”。該說認為,只有規(guī)范的適用法人人格,自己有能力證明自己行為的正當性,才是真的保護了各方利益,受到人們推崇。
3.德國法學家威廉提出了“分離說”,威廉主要從公司資本的所有權和運營權出發(fā),提出非董事股東無故干涉公司的正常經營時,對于公司的日常運行該股東應當負責。
三、借鑒外國制度,完善中國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新《公司法》第20條第3款明確規(guī)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該規(guī)定較為系統(tǒng),是原則性規(guī)定;第64條規(guī)定了一人有限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例外情形。這一制度雖在《公司法》的法條中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是立法方面的提升和飛越,但是從具體事務中看,在運用過程中太過于籠統(tǒng),在具體辦案中難以運用。在司法實踐中,我國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缺乏相應可操作性的依據,學習外國的立法制度并結合我國的司法實務,抓緊完善相關立法日趨重要。
(一)完善主體要件方面
1.公司的股東在主觀意識上有明確、故意逃避債務的意思表示。如果不考慮股東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不審慎適用法律原則,易造成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濫用。
2.公司的債務可劃分為合同之債和侵權之債,在公司法人格否認案件中,公司的債權人即人格否定案件的原告,對公司承擔主要責任的股東和該公司應當以被告的身份出現。分析公司的債務債權,公司的債權人可分為有自愿意識的債權人和無自愿意識的被動債權人,有自愿意識的債權人形成合同之債,無自愿意識的被動債權人形成侵權之債。外國在審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案件中,傾向于保護侵權之債中的無自愿意識的被動債權人。對于無自愿意識的債權人,在適用該制度時要求不嚴。而有自愿意識的債權人,法律一般保護其有限責任。對于以上外國審理案件的方式,值得我國在具體的司法實務中借鑒和學習。
(二)完善行為要件方面
在公司的運營中,公司股東的行為濫用了公司的法人人格,此行為構成行為要件。在具體的司法實務中,這樣的濫用行為較復雜且不便于捕捉,所以,在具體的法律條文中一一概括是很困難的。但是法律在立法過程中不能完全涵蓋實務中的所有行為,這就造成在具體案件審理中難以認定,不能保證案件的公平公正。由此,筆者認為,對于具有代表性的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應當在法律中列舉出來,以便在判案過程中,對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更加明確,保證案件的公平合理。
(三)借鑒德國舉證責任模式
我國《民法通則》明確規(guī)定“誰主張,誰舉證”。按照訴訟法的規(guī)定,一般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但是《公司法》對于舉證責任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法人人格否認的案件中,債權人一般屬于公司的第三人,股東的濫用行為不易察覺,債權人要取得證據十分困難。因此,舉證不易這也違反了法律應當遵循的公平正義原則。但僅僅以債權人不易取證為由而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就會嚴重侵犯公司及股東的合法權益,公司及股東面臨不公平現象更易導致對該制度的破壞,更是動搖了該制度的根基。所以,筆者以為德國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比較好的,先由案件原告提供證據,證明作為股東的被告有侵犯公司法人人格的具體做法,案件原告提供的證據應當能夠使法院相信被告可能有侵犯公司法人人格的現象。初步舉證責任審核后,將舉證責任轉移給涉嫌濫用的被告,由此證明自己不存在濫用的情形,如果股東不能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無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則推定該股東濫用行為的成立,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1998.
[2]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臺灣地區(qū)證券市場發(fā)展基金會編印.1988.
[3]甘培忠、劉蘭芳.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石慧榮.商法要義與探微.法律出版社.2009.
[5]周林彬.《民商法的法律適用》:物權法與公司法探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6]顧耕耘、沈貴明.商法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