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巖 鄧夢夢
(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29)
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述評
周宏巖 鄧夢夢
(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29)
校史文化簡要來說是學校歷史文化,是大學文化的特殊表現(xiàn)形態(tài),其深處蘊含著大學傳統(tǒng)和大學精神。近年來,學界從校園文化中提取出校史文化這一概念,并把它引入價值觀研究之中。目前學界關于校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史文化的內涵、校史文化的作用、校史文化培育價值觀的具體路徑等方面。這一課題要想取得突破,則需從進一步明確校史文化的內涵、創(chuàng)新培育的路徑、兩者如何有效契合三個方面著手。
校史文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述評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同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這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即必須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從中汲取養(yǎng)分。同時他又強調青年期是人的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抓好了就是給人生扣對了第一??圩?。大學生是新時期的弄潮兒,正處于青年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至關重要。高校作為大學生價值觀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重任。校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文化載體,具有育人功能,并蘊含著豐富的校史育人資源,以高校校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界研究的新亮點。
從專著上看,校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體現(xiàn)在高校校史的編撰上。我國各大高校都很重視校史文化的建設,先后出版了一批批極具影響力的校史專著,如《清華大學校史稿》、《北大舊事》、《求是園名家自述(第1輯)》、《最憶是南開》、《武漢大學校史新編(1893-2013)》、《華中師范大學校史(1903-2013)》等等。對校史文化從理論層面進行剖析的專著較少,《透視大學校史文化》是其中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在校史與價值觀有機結合方面,南開大學走在國內其他高校的前面,出版了《南開“公能”校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書。
從期刊上看,以“校史”、“價值觀”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上進行高級檢索,相關的文獻共有142篇。文獻的具體分布是:1993、1994、1996、1997、2001年各1篇,2002年3篇,2003年1篇,2006年2篇,2007年3篇,2008年6篇,2009年4篇,2010 年7篇,2011年6篇,2012年13篇,2013年12篇,2014年34篇,2015年43篇,加上2016年剛發(fā)表的2篇,共計142篇??梢钥闯鲂J放c價值觀研究屬于學者們較少關注的課題領域。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文獻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僅有12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課題的后續(xù)研究缺乏權威性參考資料。將這些文獻進行分時段匯總(表1),可以更清晰地看
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表1 國內校史與價值觀相結合研究的文獻統(tǒng)計表
由上可知,對于校史與價值觀相結合的研究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隨著價值觀和校史研究的深入,學界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也將越來越多。
學界對校史的研究從1984年原教育部辦公廳發(fā)文要求高校編寫校史算起,已有三十多年。2000年以前,學者們研究探討了高校校史的溯源、定位、編研等方面。進入新世紀,學者們提出了“校史文化”這一概念,研究主要圍繞著校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功能和載體。
“校史文化”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蘇玉海2005年發(fā)表的《談校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中,認為校史與文化不是任意就可以架構起來的,必須滿足一些必備條件,校史文化才能成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李德順認為“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1],校史之所以能成為文化的一種形態(tài),是因為校史是學校一代又一代師生員工共同創(chuàng)造的,符合“人化”的標準;同時校史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對師生員工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化人”的功能。朱謙之把文化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歸結為群體、同類文化和物質載體[2]。校史文化的群體基礎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文化基礎是大學傳統(tǒng)和大學精神,物質載體基礎是校史資料、校史館、校史課程等等。
蘇玉海指出,校史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3]。季俊杰在認可這一觀點的同時,指出校史文化是大學文化特色在時間向量上的一維[4]。金雁認為,校史和校史文化是同義詞,因為校史本身就具有文化性,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存在[5]。列平認為校史文化實質是學校師生在獨特的校園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方式[6]。孫永超指出,校史文化不能同校史劃等號,校史文化的重心應落在文化二字上,校史是用來修飾和限定文化的,校史文化是校史與大學文化的交集,以及由此衍生和輻射出的歷史文化元素,其范圍大于校史[7]。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界對校史文化的關注實質上是通過對大學歷史文化的挖掘來達到德育的目的。雖然學者們在界定“校史文化”時會提及“校史”,并對兩者作出一定的區(qū)分,但是觀點不一,兩者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厘清。
(一)校史文化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資源
孫永玉認為我國高校的辦學歷程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高校的辦學歷史可以說是創(chuàng)業(yè)史、育人史、報國史、精神史等交織、融匯的結合體,因此,高校開展校史教育可以敦促全體師生銘記歷史,樹立愛校榮校的觀念,進而培養(yǎng)愛國愛民的情懷[8]。曾湘衡把校史資源劃分為兩部分:“一是學校發(fā)展壯大所包含的德育資源,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二是高校內部環(huán)境中多種精神的匯集,如創(chuàng)業(yè)精神、奉獻精神、服務精神、敢為人先的精神、科學精神和理想主義、人文主義、愛國主義等,這正是資源學意義上的德育資源。”[9]
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成立于建國前后,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一些學校借助于大學校慶的契機,在校志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理校史資源,提煉校史“文化基因”,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生動和頗具說服力的素材。
(二)校史文化拓寬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
學者們對校史的功能已達成初步共識,認為校史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使命[10]。關于校史文化的功能,李世珍、王虹英認為校史文化具有隱性的育人功能,表現(xiàn)在校史的過程育人、傳播育人、環(huán)境育人、活動育人等方面[11]。陳東寶認為,高校校史具有教化育人、傳承和移植歷史文化、凝聚激勵師生的功能[12]。李磊認為,校史具有榜樣傳承、凝聚激勵、規(guī)范約束、陶冶熏陶的功能[13]。關于校史的優(yōu)勢,有學者認為校史兼具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三原則[14]。有學者認為校史教育遵循德育認知規(guī)律;具有事論結合的優(yōu)勢;具有鮮明的“首因效應”①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具有示范和參與的功效[15]。有學者認為校史教育在價值認同層面功效顯著,教育效果具有長期性;校史教育具有客觀性,說服力和帶入感較強,教育效果具有穩(wěn)定性[16]。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史館建設和校史課程開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內一批知名高校如北大、清華、武大、復旦、浙大、南開、川大、廈大等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史館,并對外界開放。校史館在學校歷史承載、大學精神弘揚、辦學成就展示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是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提高學校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的重要窗口。一些高校例如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在校史資源日趨豐富之后開設了校史選修課,加深了學生對本校校史的了解。
校史文化的功能和優(yōu)勢決定了校史文化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的可行性,校史館的建立和校史課程的開設,進一步鞏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三)校史文化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
大學校園具有開放性,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思潮在這里集聚,相互影響,并發(fā)生碰撞、沖突和融合。置身于校園中,這些因素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對大學生產(chǎn)生影響,使其價值觀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需要一個穩(wěn)定、向上的環(huán)境,校史文化弘揚的是大學精神和大學傳統(tǒng),高校利用校史書籍、校史課程、校史館等方式來進行校史文化的推廣,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陶冶了廣大師生的情操。
在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影響和我國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觀混亂時,校史文化能為大學生筑起一道堅固的文化防線和文化屏障。依托校史文化開展校史教育,教育內容比較新穎,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同時校史文化滿足三貼近的原則,能夠引起大學生的共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尚未明確提出之前,學者們對路徑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校史文化作用于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他們一致認為,校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加強校史文化建設是實現(xiàn)育人目的的有效保障。加強校史文化建設主要包含挖掘校史資源、校史館建設、校史課程、校史教育景觀以及圍繞著這些進行的一些活動等等。這對從校史文化角度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校史文化路徑方面,學者們延續(xù)了校史文化作用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從校史資源的整合、校史載體的開拓、校史教育機制的建設等方面展開。在校史資源的整合方面,何建中主張,在研究機構設置上,把校史研究室與檔案館合并;在內容上,校史校情的內容要滲透到德育研究之中[17]。武瓊、孫炳芳指出要從四個方面利用校史資源,即把優(yōu)秀的成果、學校的規(guī)誡、校友的事跡、崇高的精神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的物質載體、行為標尺、生動素材、遵循的主線[18]。在校史載體開拓方面,宮俐認為要以校史搭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載體,從校史館、親歷者、典型事件三類“鄉(xiāng)土教材”構建物質載體和以大學精神構建精神載體[19]。校史書籍、校史館、校史課程、校史主題活動等成為學者們研究的著力點,其中校史館是著墨最多的。在校史教育機制建設方面,學者們從入學教育、課堂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等方面入手進行了分析。武瓊、陳明長、杜麗華認為應該將校史教育納入到新生入學教育和畢業(yè)生教育中,通過選拔和培訓學生成為校史館志愿講解員、開設校史文化選修課,來建設長效的校史教育機制[20]。
通過對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學界對其研究不斷深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這些研究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如校史文化的內涵不夠明確;部分高校對大學校史文化的研究重視程度和研究力度不足,沒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搭建聯(lián)系;校史文化的研究與利用缺乏創(chuàng)新,其在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缺乏實證研究。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明確校史文化的內涵
雖然學界對校史文化的研究已三十多年,前期研究的關注點是“校史”,后來才轉移到“校史文化”,但學者們把校史、校史資源、校史文化等同起來,對這些概念的區(qū)分不夠,使讀者容易混淆概念。同時校史文化依然停留在校園文化的話語體系中,學者們往往籠統(tǒng)地用 “全校師生在辦學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來概括校史文化。對校史文化作出清晰的界定,是學界進行深入研究應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校史文化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路徑需要開拓和創(chuàng)新
學界對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路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校史書籍的編撰推廣、校史館的建設、校史課程的開設等方面,不能否認這些途徑具有一定的實效性,但是如果學界對路徑的探討僅僅局限于此,那么校史文化作用于價值觀培育的研究就無法深入下去。學界應把互聯(lián)網(wǎng)等先進技術引入到這一主題研究之中,在有效融合的基礎上探索新的途徑。
(三)校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的契合
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校史與價值觀相契合的探究較少。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一些重點高校對校史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統(tǒng)和具體,并且形成了良性的循環(huán),不僅由本校的師生進行研究,社會力量也參與其中,出現(xiàn)了校史文化研究的興盛;而一些地方性院校認為校史文化不過是校園文化的同義反復,對校史的研究沒有多大的興趣,缺乏探究的動力和熱情。這就決定了在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一些高校由于前期準備較足,在轉變思維,利用校史文化所采取的行動及效果等方面成效顯著,反之亦然。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學者們關于這一主題的研究,重心應放在,如何有效做到校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1]李德順.簡論文化及文化建設[J].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 2012(6):p217~230.
[2]朱謙之.文化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p4~5.
[3]蘇玉海.談校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6):p58~61.
[4]季俊杰.我國大學文化特色的三維結構與建設方略[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2):p120~124.
[5]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6]列平.透視大學校史文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p2.
[7]孫永超.大學文化視域下的高校校史文化建設研究——以吉林大學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4.
[8][14]孫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J].中國高教研究,2006(1):p64~65.
[9]曾湘衡.資源學視野下高校校史教育的價值及開發(fā)[J].學校管理,2015(8):p214.
[10]朱之平,張淑鏘.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展示:一個校史研究的視角[J].浙江大學學報,2011(4):p196~199.
[11]李世珍,王虹英.發(fā)揮校史文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0(12):p32~34.
[12]陳東寶.高校校史在新校區(qū)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及其實現(xiàn)路徑[D].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
[13]李磊.校史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5):p179~180.
[15]李昌祖,鄭蘇法.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資源及其開發(fā)[J].思想教育研究,2010(6):p86~89.
[16]柳禮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視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1(3):p52~55.
[17]何建中.運用校史資源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8(6):p35~38.
[18]武瓊,孫炳芳.優(yōu)秀校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的源流[J].高教學刊,2015(18):p247~248.
[19]宮俐.以校史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J].赤子(上中旬),2015(7):p66~67.
[20]武瓊,陳明長,杜麗華.校史教育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中的價值和途徑[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2):p102~106.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University History Culture
Zhou Hongyan Deng Mengmeng
(College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Briefly speaking,culture of university history i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 school.It contains the tradition and spirit of university,and it is a special form of university culture.In recent years,scholars have extracted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history from the campus culture,and put it in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udy.At present,the study o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 in academic circles of history culture, mainly has concentrated i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history,the function and the path,etc.In order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we shoul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history culture,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path,and how to make them effectively fit with each other.
culture of university history;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review
G641
A
1671-6639(2016)02-0087-04
2016-03-13
本文為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第十三期黨建課題“校史文化在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起效機制研究”的成果之一。
周宏巖(1966-),女,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鄧夢夢(1992-),女,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