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慶
在學校中,那些學習能力和積極性偏弱的學生,最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最需要獲得更多的練習和展示機會。那些學習能力和積極性較強的學生,可以更多地以自學為主。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實際的情況恰恰相反,那些“尖子生”獲得教師更多的關注,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練習和展示的機會,那些“差生”則成為課堂上被遺忘的角落。
2001年,教育部開始啟動新課程改革,經(jīng)過成千上萬教師、校長和教育管理者15年的艱辛努力,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組織學習,開始將課堂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開始將課堂變?yōu)閷W生學習、交流和展示的場所,開始實現(xiàn)課堂教學從“知識傳授”向“能力發(fā)展”的轉變。
近五年來,我在中小學聽了不少以小組活動為主的課。我看到,在這種以小組活動為主的課堂上,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更多的學生獲得了探索、交流和展示的機會。但是,我也常常發(fā)現(xiàn),即使在小組活動中,小組活動也可能被一兩個“尖子生”所主導,部分學生仍沒有成為小組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基本上是一個旁觀者。即使在以小組活動為主的課堂上,仍然可能存在“死角”。
2016年4月30日,我在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學校聽了初一年級的一節(jié)語文課和一節(jié)英語課。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借助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課堂上不再有“死角”,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每個學生都獲得了練習和展示的機會。
這個班有二十多名同學,每個同學的課桌上都有自己打開的蘋果電腦,許多同學的桌上還同時另有一個iPad。
語文課的主題是“人物描寫”。開始,老師為每個小組各提供了一張人物照片,請每個小組討論這個人物“最突出的特點”。之后,向全班報告討論的結果。各個小組馬上在自己的電腦上打開老師為自己的小組準備的人物照片,熱烈地討論起這個人物的“突出特點”。這一階段的小組活動之后,每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報告了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
之后,老師從已經(jīng)討論過的照片中選出了兩張,一張是站在村頭遠眺的老奶奶,一張是看著豐收莊稼的老爺爺。老師要求每個同學在10分鐘內(nèi)寫出150字的關于人物的描寫,男生描寫“老奶奶”,女生描寫“老爺爺”。
10分鐘時間到,老師要求同學們立即通過無線網(wǎng)絡提交自己的150字描寫。全班同學都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看到其他同學的習作。老師要求同學們?yōu)閷懙煤玫牧曌鼽c贊,每個同學最多只可以為3位同學點贊。
在教室前面的電子黑板上,老師開始展示獲得了最多“點贊”的作品。這幾篇獲得最多“點贊”的作品,確實讓我贊嘆。我在想,如果讓我在這樣短的時間內(nèi)寫150字的“人物描寫”,我未必可以寫得那樣好。
在這堂關于“人物描寫”的語文課上,每個同學都獲得了練習,都得到了展示的機會,沒有留“死角”。
英語課上,老師與同學之間一直在用英語交流,整個課堂上沒有一句漢語。老師一直在用正常甚至偏快的語速在講英語。我有些疑惑:這些初一的孩子能夠聽懂語速這樣快的英語嗎?
老師在教室的電子黑板上展示了一些美國城市的照片。之后問同學,你最喜歡美國的哪個城市?幾個同學舉手回答,有人說喜歡紐約,有人說喜歡西雅圖,有人說喜歡舊金山……老師繼續(xù)問:“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城市?”有幾個同學舉手回答,陳述自己喜歡某個城市的理由。從他們的講述中可以看出,他或她去過自己喜歡的那座城市。
至此,與老師對話的基本上是少數(shù)幾個孩子。我的心中存在很大的疑惑: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跟得上課堂的節(jié)奏嗎?
接下來,老師通過無線網(wǎng)絡向同學們提供了一些關于紐約的英文書面介紹。老師要求,根據(jù)所提供的材料,通過小組活動,每個小組要用英語完成一個對紐約的口頭介紹,這個介紹需要包括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經(jīng)濟、教育、文化、地標性建筑、個人印象等內(nèi)容。
小組活動開始了,同學們在小組中熱烈討論怎樣對紐約進行介紹,并進行了分工,每位同學介紹紐約的一個方面,有人負責介紹經(jīng)濟,有人負責介紹文化,等等。經(jīng)過一段緊張的準備,同學們開始面對小組中一位同學的計算機的攝像頭和麥克風錄制關于紐約的口頭介紹。每個同學都從一個方面對紐約進行了介紹。
小組活動結束后,各個小組都通過無線網(wǎng)絡向老師提交了自己錄制的視頻。老師開始在教室前面的電子黑板上播放各個小組錄制的視頻。我多少有些意外地發(fā)現(xiàn),全班每個同學都從一個角度用英語介紹了紐約。盡管水平有高有低,但每個同學都可以比較流利地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我的疑慮被打消了。
在這堂英語課上,每個孩子都練習了英語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沒有留下“死角”。我看到,每個孩子都展現(xiàn)了不俗的英語口語表達水平。顯然,這是長期不留“死角”的課堂教學的結果。
我一直認為,教育改革需要完成兩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發(fā)展”,第二個轉變是從“教師主導”轉向“學生自主”。我看到,在第一個轉變方面,20年來我們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天,已經(jīng)有許多教師認識到“能力發(fā)展”比“知識記憶”更重要。但是,在第二個轉變方面,進步有限,在學校中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尚任重道遠。
工業(yè)化是一個以犧牲個性為代價來追求效率的時代,伴隨工業(yè)化的進程,學校也成為批量化生產(chǎn)勞動力的“人才工廠”。在近代的學校中,一個老師可以同時給幾十名學生上課,大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教育中人的個性的喪失。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強盜叫作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住在埃萊夫西斯附近。他設有一張鐵床,強迫被捉到的人躺在床上,把身材短小的拉長,把身材長大的截短,使他們的身體與鐵床的長短相等。伴隨工業(yè)化而產(chǎn)生的近代學校就像一張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鐵床:不管人的個別差異,不管人的個性,將長的截短,將短的拉長。教育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學校這樣一張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鐵床。
希臘神話中,打破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鐵床的是大英雄忒休斯(Theseus)。在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我看到打破傳統(tǒng)學校這張普洛克路斯忒斯鐵床的是當代的忒休斯——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借助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我們開始重新找回個性化的教育,使學生的個性在學校中重新受到尊重。
在我聽課的幾天以后,我從微信朋友圈中獲悉,西山學校2016年暑假畢業(yè)的AP班共有39名學生。截止到5月4日,39名畢業(yè)生的去向全部確定,其中36名被美國的大學錄取,3名被加拿大的大學錄取。這屆畢業(yè)生將就讀的學校包括美國報考競爭最激烈的密涅瓦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華盛頓大學、麻省大學、紐約大學等。
我知道,對于今天中國的許多學校,西山學校的課堂過于“高大上”,許多學校還很難完全消滅課堂中的“死角”,還很難實現(xiàn)高度個性化的教學。畢竟,我們在這里看到了未來教育改革的希望。我想起北京四中語文教研室主任劉葵老師與《南方周末》記者之間的一段對話:
記者問:(北京四中借助網(wǎng)絡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這樣的改革會不會有些奢侈?
劉老師回答說:“總得有人先走一步,描畫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