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 榮根滿 孫會成(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
?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與進展性研究
王紅巖 榮根滿 孫會成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
目的 探討腦卒中患者慢性期康復治療的重點及臨床意義。方法 對52例住院的腦卒中患者,分別于康復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肌張力、患側負重能力、關節(jié)活動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比較前后評定結果。結果 肢體的功能分級及肌張力無明顯的變化,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有較明顯的變化(P<0.01)。結論 腦卒中患者慢性期康復治療有別于急性期康復治療,前者以促進潛在殘存功能的恢復為主,后者以防治廢用綜合征、改善整體身心功能狀態(tài)為重點。
腦卒中;慢性期;康復治療
一般認為,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半年之內進行綜合康復治療效果比較顯著,而對發(fā)病半年以上尤其是一年以上的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療效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探討腦卒中患者慢性期康復治療的效果和意義。
1.1一般資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間在我科住院的初發(fā)腦卒中患者52例,平均年齡(64.89±7.96),平均病程(39.3±10.67)個月,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臨床診斷為腦卒中,其中,左側偏癱22例,右側偏癱30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肌張力升高,4例患者上肢肌張力較正常略低。所有病例入院前至少半年未進行康復治療且從未進行過正規(guī)康復訓練,無嚴重的感覺及認知障礙,無合并不能連續(xù)完成康復訓練計劃的臨床疾病。
1.2康復治療方法:進行持續(xù)8周的康復訓練,在治療過程中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治療,并充分領會動作要領。具體如下:
1.2.1對肌張力持續(xù)低下的患者采取:①體位治療;②輸入感覺刺激(以Rood法為主);③利用對稱性和不對稱性頸、腰反射誘發(fā)產生肌張力;④利用聯合反應、共同運動誘發(fā)產生肌張力;⑤牽拉、擠壓關節(jié);⑥主動體位轉換。
1.2.2對肌張力高的患者采取抑制痙攣模式、促進分離運動的訓練。具體方法有:①利用PNF促分離運動訓練產生正常運動模式;②控制能力訓練。
1.2.3以上兩類患者除接受上述康復訓練外均進行:①被動與主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②坐位、立位平衡及軀干運動訓練;③站立、負重、步態(tài)訓練;④手功能作業(yè)訓練(OT)及其他物理運動訓練(PT),每天各一次,每次治療時間40 min。
1.3評定標準。評定內容包括:運動功能、肌張力、患側負重能力、關節(jié)活動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具體評定方法按國內外常規(guī)通用的方法,其中:①運動功能評定主要針對患側手、上肢及下肢的布氏分級。②肌張力檢查主要做患側的上、下肢肌群Ashworth評定。③患側負重能力以患側下肢能維持30 s及30 s以上的最大負重為指標。④關節(jié)活動范圍主要測量患側下肢踝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的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即踝關節(jié)的被動跖背屈關節(jié)活動范圍及膝關節(jié)的被動關節(jié)活動范圍。⑤平衡功能評定根據修訂的Semans標準。0級:伸直下肢時不能坐;Ⅰ級:伸直下肢的情況下不能坐;Ⅱ級:能手膝位站立、雙膝跪立或雙足站立(能完成其中任意1項、2項或3項);Ⅲ級: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立時能將身體重心從后腿移向前腿;Ⅳ級:能單腿跪立;Ⅴ級:能單腿站立。⑥步行能力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提出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步行能力評分標準。正常行走:0分;獨立行走5 m以上:跛行,1分;獨立行走,需扶杖,2分;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3分;自己站立,不能走,4分;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5分;臥床,6分。⑦ADL評定根據巴氏指數評分分為:自理(>80分)、大部分自理(>50分)、大部分依賴(>20分)、完全依賴(<20分)。
表1 治療前后手功能和上下肢功能變化(例)
表2 治療前后上下肢肌張力變化(例)
在康復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進行以上內容的評定。
1.4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0.0軟件對兩次評定結果進行配對χ2檢驗和t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52例患者經康復治療后,手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上肢肌張力、下肢肌張力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善(P>0.05)(表1、2),但患側負重能力、關節(jié)活動范圍、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表3~7)。
表3 治療前后患側負重能力變化
表4 治療前后關節(jié)活動范圍變化
表5 治療前后平衡功能變化(例)
表6 治療前后步行能力變化(例)
表7 ADL變化情況(例)
3.1本文結果顯示,康復治療后,患者的肢體功能分級及肌張力無明顯變化(表1、2),但步行能力有顯著改善(表6),可能與患側下肢的負重能力及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改善、軀體平衡能力的提高有關,說明通過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可提高患側下肢的關節(jié)活動范圍、負重能力和平衡能力(表3~5),此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1-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亦有明顯改善(表7),其最直接的相關因素除了步行能力的提高外,還與訓練活動技巧、良好的活動條件有關。另外,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也有關,患者在住院期間與周圍的醫(yī)患能進行良性互動,互助學習。
3.2過去認為,腦卒中后的早期康復效果較好,而超過6個月則康復治療效果明顯下降,其評價指標主要是運動功能分級。但在臨床上,不乏病程為1年以上,甚至達10年以上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后,仍取得程度不同治療效果,主要表現在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患肢負重能力改善和軀體平衡功能改善等[3-4]。
3.3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這使腦卒中康復成為可能。本組患者經過針對性的綜合康復治療,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神經功能水平和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表現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代償和功能重組能力。
3.4通過對本組病例的分析我們認為,對病程超過半年,甚至超過1年的患者應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原則是防治廢用綜合征和改善整體身心功能狀態(tài)??祻椭委熤饕獞鶕颊叩幕謴颓闆r進行良肢位保持;患側肢體的被動活動;部分輔助下及主動的患肢活動;翻身、起坐訓練;軀干控制訓練;坐位保持及坐位平衡訓練;站立訓練;肢體負重訓練;立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控制、抑制痙攣;日常生活活動指導,進而進行平衡、協(xié)調、速度訓練;室外活動,改善患者的有氧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等[5-6]。訓練內容均應根據患者病情制訂,進行規(guī)律、長期的康復鍛煉。由于長期住院治療費用大,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最好能就近在社區(qū)康復站進行康復訓練,這樣一方面可改善身體的運動功能,另一方面也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心理支持。訓練中不要讓患者做過于勉強的動作,以防發(fā)生意外。
[1] 程鵬,王菲.老年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解放軍預防科學醫(yī)學雜志,2013,34(5):38-40.
[2] 劉海洋,湯楊旺.腦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6(6):35-37.
[3] 蘇醒,文杰.腦卒中患者綜合康復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3,22(3):32-35.
[4] 陽成,龍正山.腦卒中偏癱的檢查與評定[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3,30(3):103-105.
[5] 華杰山,江秀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后功能恢復的理論研究[J].現代康復,2013,17(8):51-53.
[6] 中華神經內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臨床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1(6):381-387.
R743.3
B
1671-8194(2016)20-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