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山
菩提的世界
——醍醐寺藝術(shù)珍寶展
□沈山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all parties in China and Japan, the Shanghai Museum and the Shanxi History Museum will successively exhibit 93 Buddhist artworks of Daigoji Temple in Japan.These artworks not only vividly display the spread of Buddhism since it is introduced from China to Japan, but also reflect that Tantric Buddhist in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origin of Daigoji Temple.
坐落于日本京都郊外東南隅的醍醐寺,以其豐富和精美的藏品而聞名于世,寺內(nèi)藏有繪畫、雕刻、金工、漆工、建筑等文物約15萬件,其中國寶69420件,重要文化財6522件。經(jīng)過中日各方的共同努力與精心籌備,“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藝術(shù)珍寶展”于2016年5月10日在上海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將在上海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先后展出的包括造像、繪畫、法器、屏風、工藝器皿等90件佛教藝術(shù)品,不僅生動展現(xiàn)了佛教傳入日本后的流布情況,而且反映了醍醐寺與唐代密宗法源相傳的源脈關(guān)系。漢傳密宗在晚唐及宋、明時期并不為朝廷所推崇,故逐漸失傳。如今要窺得唐代密宗的面貌,日本密宗寺廟已然是不可或缺的樣本。
策展人以醍醐源流、醍醐事相、風雅醍醐三個部分,整合、串聯(lián)所有物品。“醍醐源流”向觀眾介紹醍醐寺選址興建、寺名由來,以及醍醐法脈承襲與延續(xù)的宗教典故和歷史脈絡(luò)?!磅孪唷蓖ㄟ^在密教儀軌中使用的造像、法器、本尊及曼荼羅繪畫等佛教藝術(shù)珍品,讓參觀者領(lǐng)略獨具醍醐寺風格的佛教藝術(shù)。“風雅醍醐”以日本戰(zhàn)國時代名臣豐臣秀吉在醍醐寺舉行“醍醐花見”即賞花活動這一歷史事件,引出醍醐寺在“應(yīng)仁、文明之亂”遭受嚴重破壞并荒廢百年后迎來的近世繁榮,通過桃山、江戶時代屏風畫精品,向觀眾展現(xiàn)其收藏品的雅致與華麗。
日本古代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多賴東方外來文化的推動,而佛教文化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中國佛教密教源于印度,而印度密教的淵源可追溯到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圣典《梨俱吠陀》等“四吠陀”中?!八姆屯印钡馁澑琛⒓涝~、咒術(shù)等叫做真言,據(jù)說誦持真言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達到禳災(zāi)招福的目的。后來,真言信仰逐漸普及化,在民間各個階層流行起來,從而對佛教發(fā)生影響。不過,開始時真言密法是雜糅在佛教經(jīng)典中,并為組織成獨立的體系,所以稱為雜部密教,簡稱雜密。
隨著雜密真言咒在佛教中的普及,其作用也不斷擴大,又產(chǎn)生了與真言咒相關(guān)的印契和曼荼羅,真言密法逐漸成為佛教中新的教說,即依據(jù)七世紀后半葉成書的《大日經(jīng)》和《金剛頂經(jīng)》等經(jīng)典,以真言陀羅尼詮顯諸法實相,主張真言秘法正是佛教的真髓,這就是所謂大乘正純秘佛教,簡稱純密。雜密以釋尊為中心,純密則以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中心。
唐玄宗開元年間,印度善無畏、金剛智和西域不空相繼到達中國,譯出《大日經(jīng)》、《大日經(jīng)疏》、《瑜伽瑜祗經(jīng)》和《金剛頂經(jīng)》等密教經(jīng)典,奠定了中國佛教密宗的基礎(chǔ)。不空的弟子長安青龍寺惠果,不僅從不空受傳金剛界密法,也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傳胎藏界密法。
他將兩系密法融匯,創(chuàng)立“金胎不二”的密教體系。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僧人空海入唐求法,師從惠果學(xué)習密教,得傳兩部秘密大法,成為惠果的付法弟子,被后世奉為真言宗第八代阿阇梨?;莨谂R終時囑托空海:“汝宜歸本國,以此秘密乘教流布國中。”空海歸國時攜回內(nèi)典、外典數(shù)百部,其中屬密教者頗多。據(jù)空海寫的《御請來目錄》所記。當時獻給天皇的典籍等物品有六類:一是新譯佛教經(jīng)典,共一百四十二部;二是梵字真言贊等四十二部梵文佛教文獻;三是佛典注釋書三十二部;四是圖像十幅;五是法具九種;六是付囑物十三種,其中有金剛智傳給不空的,有不空傳給惠果的,有惠果傳給空海的,這是空海為正傳付法弟子的極好證據(jù),也是證明密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又從中國傳到日本這樣一脈相承的寶貴資料。
空海撰寫的《即身成佛義》、《聲字實相義》、《哞字義》是闡發(fā)真言教理的三篇代表作,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并以京都東寺為傳法中心,創(chuàng)立日本真言宗,故稱“東密”。對日本佛教而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空海及其密宗自此成為日本佛教的根本??蘸T谔瞥鶎W(xué)以及所帶回日本的漢唐詩歌、繪畫、文學(xué)乃至文字等,對以后日本本土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由于空海對日本佛教和文化發(fā)展的特殊貢獻,日本尊稱其為“弘法大師”。
醍醐寺
五重塔
醍醐寺由空海的再傳弟子理源大師圣寶于日本貞觀十六年(874年)創(chuàng)建。圣寶天長九年(832年)出生于四國香川縣本島,16歲剃度出家,拜空海大師的弟子、東大寺別當真雅阿阇梨為師,真雅圓寂后又從空海的外甥真然受金、胎兩部密法,后又從真雅嫡傳弟子源仁受傳法灌頂。
據(jù)《醍醐寺緣起》記載,圣寶追隨五彩祥云,登上笠取山山頂,旋即有了一種家鄉(xiāng)的感覺,于是產(chǎn)生了在此建造寺院的想法。就在此時,他見到山谷的涌泉邊站著一位老者,邊品嘗泉水邊贊嘆:“嗚呼,醍醐味!”佛教有五味,即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醍醐為五味之最,乃世間至高的美味。圣寶向老翁請教選址建寺一事,老翁答曰:“此山乃是古來佛祖?zhèn)鞣ǖ氖サ兀T天擁護的靈峰。我乃本山的地主橫尾明神,愿將此山獻與法師,愿法師弘傳密法利樂眾生,我將永遠守護此寺。”話語間老翁不見了。于是圣寶在山頂建立精舍,親自雕刻如意輪、準提兩觀音像供奉其中,是為醍醐寺濫觴。此后歷經(jīng)醍醐、朱雀、村上三位天皇的支持,陸續(xù)在上醍醐建造了藥師堂、五大堂,在下醍醐建造了釋迦堂、法華三昧堂等建筑,特別是天歷五年(951年)五重塔的完工,標志著醍醐寺縱貫山上和山下的寺院群落格局初具規(guī)模。塔內(nèi)第一層壁畫構(gòu)成立體的金、胎兩界曼荼羅,再加上密教自印度、中國傳到日本的傳持八祖像,是真言宗核心教義的圖解。
日本有好幾處重要的密教寺院,都扮演了各自不同的獨立角色,其中醍醐寺?lián)瘟恕笆孪唷钡闹匾氊煟?0世紀承辦了多次日本國家級法會。密宗修持者把教義理論稱為“教相”,把修習身、語、意三密之具體作法稱為“事相”,包括密教法師向弟子傳法灌頂儀式及其他日常修法、祈禱等的實踐行為。
密教教義深奧、儀式多樣、手勢復(fù)雜,經(jīng)典無法詳細解讀,只能通過雕刻、繪畫等各種媒介來模仿傳遞,惠果曾多次向空海講述造型作品在密教中的重要性。醍醐寺中保存的大量在密教儀軌中使用的造像、法器、本尊及曼荼羅繪畫等佛教藝術(shù)品,正是密教修行者靜觀妙悟的重要法具。
平安時代末期醍醐寺進入院政時代,白河天皇為首的皇族在上醍醐和下醍醐繼續(xù)建造廟堂、佛塔的同時還建造了僧侶居住用房等。這標志著醍醐派教學(xué)和事相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醍醐寺成為新的真言密教流派的發(fā)源地。永久三年(1115年),醍醐寺第十四代座主(住持)勝覺建造了三寶院,并統(tǒng)一了流傳到醍醐寺各種流派和綜合事相,創(chuàng)立三寶院流,成為真言密教的重要流派,此后醍醐寺歷代座主多出自三寶院,其法脈一直延續(xù)至今。
鐮倉時代,源賴朝建立幕府政權(quán),政治中心移到關(guān)東,醍醐寺因遠離政治中心,與政權(quán)的聯(lián)系相對松懈,主要任務(wù)是在地方推廣其教義,擴充信徒,得到許多莊園的經(jīng)濟資助。隨著后白河天皇的皈依,醍醐寺受源賴朝武士政權(quán)庇護,勢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修行祈禱、儀軌探究以及圖像等的研究和制作更加興盛。原先為鐮倉武將制作佛像的工匠也開始加入到為貴族制作佛像的行列中,代表者有運慶和快慶。本次展出的快慶款不動明王坐像即是其忠實模仿空海大師指導(dǎo)的東寺御影堂不動明王造型所作。
不幸的是室町時代末期的“應(yīng)仁、文明之亂”,日本進入戰(zhàn)國時代(1467—1615年),使醍醐寺遭到毀滅性打擊,除了五重塔以外的下醍醐寺廟堂全部化為灰燼。直到16世紀末期,第八十代座主義演在用武力統(tǒng)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的支持下,對醍醐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復(fù)重建。義演是關(guān)白二條晴良之子,關(guān)白相當于中國古時首輔大臣或宰相,秀吉對關(guān)白之位向往已久,義演的兄長二條昭實將關(guān)白之位讓給秀吉,秀吉幫助義演復(fù)興醍醐寺與此有關(guān)。醍醐寺的櫻花,是自古以來京都的一處名勝。以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來寺觀賞櫻花的“醍醐花見”事件為代表,醍醐寺在義演與秀吉及其家族的協(xié)助下迎來了近世的繁榮,產(chǎn)生了雅致而華麗的藝術(shù)。
江戶初期,通過義演座主的努力,醍醐寺三寶院成為修驗道當山派的統(tǒng)領(lǐng)寺院,此后三百多年,歷代座主兼任三寶院門跡和當山派修驗法頭。修驗者起源于日本固有的山岳信仰,深受中國佛教、道教、日本神道、陰陽道所影響。奈良時代(8世紀),在山林修行,具咒驗力者即已存在,但為律令所禁。至平安時代院政期(11-12世紀),貴族對于山林修行者的咒術(shù)靈驗頗為尊崇,且以篤信靈山信仰的修驗者為登山向?qū)А?/p>
修驗道的修行地以大峰山、熊野、吉野最著名。慶長十八年(1613年),江戶幕府將全國山伏分屬圣護、三寶二院,并規(guī)定儀式與作法。其中,本山派山伏以圣護院為根據(jù)地,受天臺宗寺門派所管轄。當山派山伏則以三寶院為根據(jù)地,歸真言宗醍醐派所管轄。期間高賢、房演曾親自率領(lǐng)三千行者兩度到大峰山修行,完善了修驗教義的高演,實現(xiàn)了醍醐寺轉(zhuǎn)化為民寺的第一步。
經(jīng)過三百年的江戶時代,日本進入明治時期。明治元年政府頒布的“神佛分離令”等宗教政策,對日本的佛教影響非常大。幸運的是醍醐寺三寶院繼承了兩個流派,即三寶院流派和當山派修驗道的惠印流派,僥幸避免厄運。寺里本著寶物一件也不許流出的宗旨,完好地保存了歷代傳承的寶物?,F(xiàn)在,醍醐寺建立了“醍醐寺文化財研究所”,將傳承下來的古代文獻、障壁、佛像等所有文化財數(shù)據(jù)存入“醍醐寺文化財綜合管理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全面科學(xué)地管理寺內(nèi)文化財。
圖1 弘法大師(空海)坐像木雕彩繪,江戶時代(1667年),高83厘米
圖2 理源大師(圣寶)坐像木雕彩繪,江戶時代(1673年),高82.5厘米
圖3 醍醐寺緣起(局部)彩箋,江戶時代(17世紀),縱33.1、橫748.7厘米
1.弘法大師(空海)坐像
日本現(xiàn)存的佛像中,天福元年(1233年)由康勝制作,擺放于京都東寺御影堂的空海造像最為古老和著名。此件彩繪木雕坐像為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吉野右京種次的作品,忠實模仿了東寺御影堂的造像。大師相貌端正,頭頂渾圓,左手持念珠,右手握五鈷杵。結(jié)跏趺坐,身著袈裟,覆蓋雙腿并略蓋臺座。整體輪廓圓潤,線條明快。
2.理源大師(圣寶)坐像
如今供奉在醍醐寺開山堂中的理源大師像,原由其弟子觀賢造于延喜十一年(911),后于弘長元年(1261)再造。據(jù)銘文記載,此次展出的圣寶坐像與弘法大師像都是江戶時代吉野右京種次所雕鑿,多為模仿開山堂觀賢所塑形態(tài)。大師面相溫和端莊,額頭寬闊,內(nèi)著僧衣,袈裟覆蓋全身,右手持五鈷金剛杵,左手握袈裟一角,表現(xiàn)了大師禪定時的寧靜神態(tài)。
3.《醍醐寺緣起》彩箋
《醍醐寺緣起》全一卷,記載了醍醐寺創(chuàng)建、寺名由來、諸佛殿的建造,準提觀音的靈驗故事,以及開山祖師圣寶的傳記等?!鄂戮壠稹酚刹煌瑫r期形成的記載集成,現(xiàn)在的體式為12世紀初整理形成,此件展品是17世紀的抄本。
4.《血脈譜》紙本
日本真言宗自平安時代以來大致分為以仁和寺為中心的廣澤流和以醍醐寺為中心的小野流兩個流派。小野流又分為六個流派,其中以醍醐寺三寶院為依托的三寶院流為小野流的中堅流派?!堆}譜》通過兩幅脈絡(luò)圖,展現(xiàn)了小野流自大日如來開始,經(jīng)過圣寶直到近世的醍醐寺歷代法統(tǒng)。起首自大日如來至弘法大師空海為真言宗“付法八祖”,譜系到空海徒孫源仁為止表述較為簡單,自源仁弟子圣寶以降,記載趨于詳細。除圣寶外,范俊、賢覺等首字標紅,表明其為各支流派的祖師。
圖4 血脈譜紙本,江戶時代(1656年),縱156、橫92厘米
圖5 宋版 一切經(jīng)(局部)紙本,南宋(12世紀),每貼縱29.6、橫11.7厘米
5.宋版《一切經(jīng)》
鐮倉時代高僧俊乘房重源追隨弘法大師的足跡,先后三次入宋求法。據(jù)《日吉山王利生記》卷第七記載,在日本于宋朝交往的主要港口博多津前通事李宇幫助下,重源于日本建久五年(1194)十一月得到宋版《一切經(jīng)》(即《大藏經(jīng)》)。福建的福州在宋代有兩座寺院刊刻過《大藏經(jīng)》,分別為東禪寺等覺院刊刻的《崇寧萬壽大藏》和開元寺刊刻的《毗盧大藏》。這兩部經(jīng)被稱為福州本或閩本,是按照蜀本五千零四十八卷增加新譯經(jīng)論和撰述組成。醍醐寺藏宋版《一切經(jīng)》現(xiàn)存六千零九十六貼,其中除《大般若經(jīng)》六百五十五貼為開元寺版,其余皆為東禪寺版。經(jīng)書刻成每行十七字格式的六行折貼,以紺色的紙張裝訂。這種每行十七字和折貼的形式,成為后來宋、元、明、清各朝官、私版本大藏家的規(guī)范格式。
6.山中秘所圖
此圖為標示修驗道當山派行者山中修行巡禮路徑的圖畫,絹本設(shè)色,由上下兩卷構(gòu)成。上卷抬頭記載有天明七年(1787年)時年15歲的三寶院高演的序文,文中贊嘆由理源大師復(fù)興的進山修行的道路上行者眾多的繁盛景象。上卷從以春日櫻花盛開之美而著稱的吉野開始,依次描繪六田櫻渡、藏王山、吉野奧院和山上權(quán)現(xiàn);下卷自小笹起依次描繪彌山宿、釋迦岳、深山和熊野本宮。
7.理源大師像
將復(fù)興大峰山修行的圣寶尊為當山派始祖,是后世圣寶信仰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日本近古時期出現(xiàn)了此類塑造成修驗者裝扮的理源大師造像。此像背后及衣袖位置有陰刻銘文,據(jù)銘文可知其制作于安永八年(1779年),與役行者像一起作為藏王權(quán)現(xiàn)像的脅持,組成一組三尊像。
8.密教道場
本次展覽還原了醍醐寺佛教藝術(shù)品的“原生環(huán)境”。策展人以大日如來為主尊,兩邊懸掛金、胎兩界曼荼羅,中間設(shè)大壇及法器,三面圍以十二天屏風和山水屏風,組成一個完整密教道場。此道場系統(tǒng)詮釋了真言宗的核心教義,即由空海傳入日本的長安青龍寺惠果創(chuàng)立的“金胎不二”真言教理。
9.大日如來坐像(金剛界)
密教認為宇宙生靈萬物都呈現(xiàn)了大日如來的功德,因此將大日如來視為至高無上的本尊。此金剛界大日如來坐像手結(jié)智拳?。从沂治罩斐鲈谛厍暗淖笫质持福Y(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背后有舟形背光,背光上刻有化佛。造像整體姿態(tài)穩(wěn)重自然,從風格上判斷為平安后期的作品。背光和臺座上刻有銘文“寬文十三年修復(fù)”,表明此像經(jīng)過后期修復(fù)。一般認為,吉野右京種次參與了此次修復(fù),因為這一時期醍醐寺的弘法大師與理源大師肖像都是由其制作,同時,寺內(nèi)的造像也經(jīng)由他修復(fù)。
10.兩界曼荼羅
《兩界曼荼羅》是密宗最重要的繪畫。曼荼羅,梵語Mandala的音譯,意為壇場、壇城,新譯圓輪具足、聚集等,是密教傳統(tǒng)的修持能量的中心?!洞笕战?jīng)》和《金剛頂經(jīng)》等密教經(jīng)典,以法身佛大日如來為教主。密教修行者認為大日如來作為法身佛有理與智兩個方面,理即法界、法性或真如,是一切佛的本源或依據(jù),如母胎孕育嬰孩,故喻之“胎藏界”,《大日經(jīng)》即為宣說胎藏界的經(jīng)典,圖示《大日經(jīng)》的就是胎藏界曼荼羅;智即智慧,以金剛比喻堅硬不壞,說它可摧破一切煩惱,故稱“金剛界”,為《金剛頂經(jīng)》所說,圖示《金剛頂經(jīng)》的就是金剛界曼荼羅。
長安青龍寺惠果將金、胎兩界合一,創(chuàng)立理智一如的“金胎不二”學(xué)說,建立金、胎兩界曼荼羅體系?;莨麑山缏绷_傳日僧空海,在日本稱之為“現(xiàn)圖曼荼羅”,為日本真言宗根本曼荼羅。
11.金剛界曼荼羅
現(xiàn)圖金剛界曼荼羅由九個曼荼羅組成,故又稱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九會之中,前七會為金剛界品,其中之前六會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后兩會為降三世品,皆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圖像以上端為西方,縱橫等分為三,組成九會。圖繪中央為成身會,圖示佛果之實相,為以下八會曼荼羅之總體,故又稱根本會,共有三十七尊,以五圓輪排列成十字,表示金剛界五佛,即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阿彌陀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其周圍為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各有一月輪,內(nèi)各置一佛,四佛也以相同形式排列,各有四親近菩薩,故有十六菩薩,另有內(nèi)外八供養(yǎng)菩薩、四攝菩薩、密教護持之諸天及賢劫千佛等圍繞。若依“從果向因”的下轉(zhuǎn)門之意義,第一會即是成身會,其下向左依順序為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yǎng)會、四印會、一印會、理趣會、降三世羯磨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如逆而上轉(zhuǎn),以明行者修正之階段,則為從因至果之順序。
圖6 山中秘所圖絹本設(shè)色,江戶時代(1787年)上:縱36.9、橫1010.4厘米;下:縱36.9、橫1055厘米
圖7 理源大師像銅,江戶時代(1779年),高51.5厘米
圖8 密教道場實景
12.胎藏界曼荼羅
現(xiàn)圖胎藏界曼荼羅以中臺八葉院為中心建立十二大院。中央為中臺八葉院,八瓣蓮花的中央為大日如來,周圍八葉上分布無量壽、寶幢、開敷華王、天鼓雷音四佛,及文殊、觀音、彌勒、普賢四菩薩,此院為胎藏界之總體,其他院為別德;第一重上方為代表如來智慧的遍智院;下方為由般若菩薩、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等構(gòu)成的表現(xiàn)如來降服力的持明苑;左側(cè)為以金剛手菩薩為主表現(xiàn)如來法力的金剛手院;右側(cè)為以觀音菩薩為主表現(xiàn)如來慈悲的蓮華部院;在遍智院上依次為釋迦院和文殊院;持明苑下方依次為虛空藏院和蘇悉地院;金剛手院外有除蓋障院;蓮華部院外有地藏院;最外圍是由諸天力士等組成的外金剛部院。
13.大壇具
《義演準后日記》“慶長三年(1598年)十二月十一日”記載有三寶院佛具調(diào)制方法和過程,展覽中的金銅大壇具是醍醐寺大講堂修法時所使用的。壇上火舍在中心,左右兩邊各三件,合稱六器,分別為涂香、花蔓和閼伽的用具,在四方形成四組。四個角上有四個花瓶,外緣的四橛為密教的法器之一。內(nèi)側(cè)的四角放羯磨在臺上,壇的中間是寶塔,塔后置花瓶和輪寶。塔前置金剛盤,盤上置五鈷杵和五鈷鈴,與弘法大師從中國請來的五鈷杵和五鈷鈴的形式是一致的。
14.釋迦三尊像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種形式。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皆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度化眾生,一般造像時會在釋迦牟尼佛兩邊設(shè)置作為左脅侍的文殊菩薩和作為右脅侍的普賢菩薩以代表之。此三尊造像中,釋迦為一般的“和式”形態(tài),而兩脅持的裝束是中國風格,二菩薩腳下垂兩側(cè)的形式是很少見的。大多數(shù)三尊像中的普賢菩薩雙手合掌,但此像右手拿蓮莖,左手托住蓮莖的底部,類似于宋代佛畫所表現(xiàn)的形式。現(xiàn)在文殊菩薩手被修補過,原先應(yīng)持寶劍。造像的材質(zhì)為柏木,采用拼接法制作。用水晶嵌入法做玉眼,并用金泥涂身,都是鐮倉以后的技法。
15.不動明王坐像(快慶)
明王的名稱原系印度教濕婆的異名,后被佛教采用,成為大日如來之使者及真言行者的守護菩薩。密宗造像中的明王像,往往頭頂火焰、怒發(fā)上沖、濃眉豹眼、獠牙上立,是最富個性的佛教造像之一。本尊頭頂蓮花,束發(fā)辮于左邊。雙眼向左下方怒視,上齒咬下唇,現(xiàn)忿怒相。造像袒右肩,戴臂釧和腕釧,右手持劍,左手拿索,結(jié)跏趺坐于臺座上。身后為火焰形背光,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飾有一雞,表示不動明王是屬雞的本命佛。此像忠實模仿了空海大師指導(dǎo)的東寺御影堂不動明王像造型,像內(nèi)用墨書寫了制作者快慶和相關(guān)人物的名字和建仁三年(1203年)五月四日的紀年。
圖11 金剛界曼荼羅絹本設(shè)色,江戶時代(17世紀),縱103.3、橫88.4厘米
圖12 胎藏界曼荼羅絹本設(shè)色,江戶時代(17世紀),縱104.5、橫88厘米
圖9 大日如來坐像(金剛界)木雕涂漆,平安時代(12世紀),像高105.3厘米
圖13 大壇具銅鎏金,安土桃山—江戶時代(16—17世紀)大壇:長170.5、寬170.5、高35.8厘米;寶塔:高99厘米
16.文殊渡海圖
醍醐寺藏有自奈良到江戶時代的各類佛畫,這些繪畫大量吸收了唐宋道釋畫的因素?!段氖舛珊D》源自中國五代時期興起的“新樣文殊”題材,與晚唐、五代、宋初中原文殊信仰有關(guān)。兩宋時期來五臺山巡禮的日本僧人將“新樣文殊”五尊題材帶回日本廣為傳布,成為平安、鐮倉時代佛教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重要題材之一。此圖中以騎于獅子背上的文殊菩薩為主尊,右下方雙手合十的小兒為善財童子,據(jù)《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記載,童子受文殊菩薩指點遍訪諸國善知識。畫面右側(cè)獅子背后為受文殊點化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帶到唐土的罽賓僧人佛陀波利。畫面左前牽獅者為胡人相貌的于闐國王,左后方持杖老者為佛陀波利在五臺山遇見的文殊菩薩變化成的大圣老人。因畫中諸尊像位于海面水波之上,故稱《文殊渡海圖》。類似圖像可見于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北壁及敦煌藏經(jīng)洞P.4049白描畫稿。
17.如意
中國古代有用于搔癢的“搔杖”,又有用于記事的“笏”,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后來其形態(tài)發(fā)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另一支強調(diào)吉祥含義,演化為純粹陳設(shè)珍玩。唐代始出現(xiàn)于佛具中,法師講經(jīng)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jīng)文于上,以備遺忘。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銀質(zhì)鎏金,首為云頭,柄為直柄。
此件如意木柄先用黑漆與朱漆描繪成紫檀木樣式,然后以螺鈿鑲嵌成寶相花圖案。頭部為銅制鎏金云形板,上面雕刻花枝紋和飛鳥紋,為平安時代手工經(jīng)典之作。
18.九鈷杵
金剛杵梵名“伐折羅”(vajra),藏語稱“多吉”,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后被密教吸收為法器,象征如來金剛智。九鈷表示九大金剛及九大不共護法事業(yè),又表示五佛智及四無量心的結(jié)合,以杵修法可以化解妄想,斷除一切煩惱。日本不制作九鈷杵,從宋代至清代,中國的九鈷杵不斷傳入日本,此件展品推測是宋到元代傳入日本。
圖14 釋迦三尊像木雕貼金,鐮倉時代(12—13世紀)釋迦如來坐像高52厘米,文殊菩薩像高30.7厘米,普賢菩薩像高30.5厘米
圖15 不動明王坐像(快慶)木雕、彩繪、貼金,鐮倉時代(1203年),像高53.3厘米
19.五鈷鈴
金剛鈴是密教法具之一,為修法時督勵眾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一般以柄分為獨鈷鈴、三鈷鈴、五鈷鈴、塔鈴、寶鈴五種。密宗以杵屬陽,以鈴屬陰,故二者必成一對,通常右手持杵,左手持鈴。此件五鈷鈴整體鎏金,上分五鈷,中飾四個鬼面,下部鈴身水平方向刻滿魚子紋,中間飾寶相花、唐草紋和圓圈圍繞的四個梵字,代表四佛。底部鈴口呈喇叭形外展,裝飾有花邊的八個雙重蓮瓣圖案。
20.金剛盤
金剛盤是密宗修法時置于大壇具上而擺放金剛杵及五鈷鈴的用具。根據(jù)《行法肝葉鈔》卷上記七:“金剛盤形如肉團,三角為心形?!贝吮P呈三葉蓮花形,是依照弘法大師從中國帶來的金剛盤復(fù)制的,盤面模仿中國樣式,足部做法顯得厚重、大方和華麗,為日本形式。
21.醍醐賞花詩箋
《醍醐賞花詩箋》是豐臣秀吉在“醍醐花見”賞花會上,與其家人及近臣等以醍醐寺為主題寫成的和歌詩箋集。此詩箋集為經(jīng)折裝,由硬紙板連綴而成,每一張硬紙板上貼有三枚寫和歌用的窄長形詩箋,每枚詩箋上寫一首和歌。整個集子由正面八十七枚,背面四十四枚,總計一百三十一枚詩箋組成。集子開頭的三首和歌為豐臣秀吉所作,以下兩首為其子秀賴所作,接下來兩首為前田利家所作,依此類推,參與寫作和歌的人有近百人之多,但各詩箋并非作者手跡,而是在賞花宴會結(jié)束后經(jīng)專人整理謄寫而成。
圖16 文殊渡海圖絹本設(shè)色,鐮倉時代(13世紀),縱143.1、橫106.5厘米
圖17 如意銅鎏金、漆木、螺鈿,平安時代(12世紀),長59.4厘米
圖18 九鈷杵中國宋元時期(12—13世紀),長17.9厘米
圖19 五鈷鈴銅鎏金,鐮倉時代(13世紀),長21.5、鈷徑9.5厘米
22.金天目盞(含盞托)
展覽中的金天目盞(含盞托)曾是豐臣秀吉的心愛之物,在醍醐寺座主義演準后為祈福其身體早日康復(fù)而舉行的加持祈禱儀式后,秀吉作為獎勵將此物賞賜給他。天目盞產(chǎn)自福建建窯,并在宋代流傳到日本,分油滴天目、灰被天目、禾目天目、玳瑁天目、木葉天目、曜變天目等幾類。此茶盞器型仿照“灰被天目”,束口、深腹、平肩。盞實際上是木制的,內(nèi)壁和外壁分別用兩塊薄薄的金板覆蓋,口沿則鑲一圈金邊。盞托則是在銅上鍍金。
23.松櫻幔幕圖屏風
1598年豐臣秀吉的“醍醐花見”賞櫻盛宴將醍醐寺的復(fù)興推向高潮,寺中所藏屏風大都是這一時期前后京都畫壇各個畫派的力作。在紙上反復(fù)敲打金箔使其充分延展,薄到極致的金箔因被反復(fù)敲打而嵌入紙張的纖維中,因此紙張和金箔合二為一。這種金箔地繪畫在日本傳統(tǒng)大和繪中較為常見。
《松櫻幔幕圖屏風》在金箔地上以繪有豐臣秀吉家徽“五七桐紋”的帷幔為背景,右面一組蒼松傲然,枝葉繁茂,左面一組櫻花朵朵,花團錦簇。左右均有“雪舟末葉生駒等壽”的落款和朱文方?。ㄓ∥牟辉敚?。鐮倉時代后期至室町時代,中國宋、元時期的水墨畫傳入日本。1467年,日本畫僧雪舟隨遣明使遠渡明朝,學(xué)習了中國地道的水墨畫畫法,歸國后他致力于將其與日本特有的情致相結(jié)合,對桃山時代的狩野派、土佐派以及江戶時代的光琳派的繪畫影響極大。屏風落款中等壽自視傳承了雪舟的繪畫風格,也證實了中國繪畫藝術(shù)對日本的影響。
醍醐寺藝術(shù)珍寶展是一個以佛教藝術(shù)為導(dǎo)向的展覽,展陳方式以櫥窗式與裸展為主,著重呈現(xiàn)佛教文物直接美感。蘇軾曾說,作藝如意造華嚴,造一片高嚴境界。羅馬時期新柏拉圖主義哲學(xué)家普洛丁也曾把審美經(jīng)驗說成是經(jīng)過清修靜觀而達到的一種宗教神迷狀態(tài)。一個觸動靈魂的展覽,必然能使觀者從對于某個具體物件、場景的感受上升為一種哲理性的領(lǐng)悟,在驚奇、贊嘆、崇拜、敬畏之中,獲得佛教藝術(shù)帶來的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終極之美。正是在這個層次上,美感和宗教感是共通的。來自醍醐寺的佛教藝術(shù)珍品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與珍品對話的機會,也讓觀眾充分領(lǐng)略了佛教藝術(shù)在亞洲不同地域之間的變遷與融合。
①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編《醍醐寺藝術(shù)珍寶》,上海世紀出版社,2016。
②[日]有賀祥隆《五重塔初重壁畫》,《醍醐寺大觀》第二卷,巖波書店,2002。
③[日]小川貫弌氏《福州崇寧萬壽大藏的雕造》,《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第7卷第1號,1958。
④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1982。
⑤韋立新、任萍《日本佛教源流》,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
⑥周一良著、錢文忠譯《唐代密宗》,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⑦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日本佛教史—思想史的探索》,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The world of Bodhi—Arts In The Collection of Daigoji Temple
Shen Shan
圖20 金剛盤銅鎏金,鐮倉時代(13世紀),長22.1、寬30.8、高5.7厘米
圖22 盞木胎包金盞托銅鎏金,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天目高5.8厘米、天目臺高6.6厘米
圖23 松櫻幔幕圖屏風生駒等壽,紙本金箔地設(shè)色,江戶時代(17世紀)各縱168、橫359厘米
(責任編輯:勞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