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華
摘 要:地理是一門知識繁多且零散的學科,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需要強效記憶。目前,許多老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完全達到復習的效果。本文從同伴互助,鞏固知識;理性梳理,融會貫通;綜合檢測,查漏補缺等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有效進行地理學科的復習。
關鍵詞:地理;課堂復習;教學
1.同伴互助,鞏固知識
復習階段是一個鞏固知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每一位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了深淺不一的認識,也有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和方法。由于年齡相近,他們在學習過程,更容易找到公認的、簡捷易行的學習方法,因此,每個同伴都是自己鞏固提升的資源和財富。
學科復習伊始,教師應該首先引領學生把課本從頭至尾認真復習,加以鞏固;對于一些難記憶、難理解、難應用的知識點,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疑難問題討論,通過同伴互助的方式,借他山之石,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逐漸排除困難,牢固掌握和應用知識。
譬如,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的土地面積”這一章節(jié),“我國的土地面積、已探明的礦產(chǎn)資源總量、耕地面積、河流年徑流量、森林面積分別居世界第幾位?”等內(nèi)容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面對如此冗長繁雜的數(shù)字和表述,如果不想出辦法來應對,只是一味死記硬背,容易混淆并且不易記牢。在經(jīng)驗交流會中,班中記憶最好的學生給大家介紹了速記的秘訣:“土礦耕河森,三三四六六?!敝皇且环昼娮笥业臅r間,全體學生便將“我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礦產(chǎn)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河流年徑流量居世界第六位,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等相關數(shù)據(jù)牢記在心。
2.理性梳理,融會貫通
復習階段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階段,這個階段學習已經(jīng)不像學習新課時那樣著眼于一節(jié)、一個知識點,而是變得縱橫交錯、視野開闊。一節(jié)好的復習課要著眼于一個章節(jié)或幾個章節(jié),甚至是整本書、幾本書,在理性的梳理過程中,將知識歸類合并,融會貫通。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地圖貫穿法。地理學科具有豐富多樣的地理圖像,這些豐富多樣的地圖內(nèi)容簡明,直觀易感,重點突出,為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理解區(qū)域地理事物的特點、成因、分布變化規(guī)律提供了條件。
譬如在《地圖冊》中“世界的陸地和海洋”這個圖上,有注記、圖例、經(jīng)緯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海拔、相對高 度;島、半島、大陸、大洲、海洋、海峽等概念;七大洲、四大洋及其所占比例等知識。巧妙地以地圖為主線,就可以完整地將把七年級上冊前三章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同時,學生可以用地圖作為主線,選擇自己熟悉的已有信息和要記憶的信息相融合,使已知和未知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當?shù)貓D在腦海中形成印象,很多相關的知識點便會隨之浮于眼前,從而保質(zhì)高效地幫助記憶,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讀圖觀察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教師也可以采用“主體式”活動將知識進行歸類和合并。復習課上,教師可以打破課本前后順序,將相同主題的內(nèi)容綜合起來進行歸納和分類,以“主體式”活動來呈現(xiàn),用表格的方式進行表述,從而系統(tǒng)、全面、重點突出地將復習過程中松散零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行條理化識記,提高復習效果。
3.綜合檢測,查漏補缺
復習階段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階段,地理試題的“能力點”著力于對地理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地理計算能力、問題探究能力等的考查,在復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應對自己“能力點”的把握狀況進行一次正確定位。如弄清哪些是自己的強項,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然后選擇“能力盲點”進行重點突破。
在復習階段,每位教師都要為學生精心設計并提供1~3套試題,這些試題既要凸顯“雙基”訓練的特點,又要有思考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對學生有明確的考查點和導向,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以高質(zhì)量的檢測方式敦促學生積極復習,并且根據(jù)檢測的反饋結果及時調(diào)整復習策略和側重,進而以精講帶動下階段的精練。同時,教師可以指導每位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整理和復習,找準學習過程中易犯失誤的集中點,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分析原因,糾正錯誤,避免類似現(xiàn)象再發(fā)生,整理內(nèi)容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有效的復習、鞏固和強化訓練是掌握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要教師用心、扎實地去做,就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讓地理學科的復習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王振宇.淺探初中地理教學方法[J].法制與社會,2009,(15).
[2]鄭美珍.淺談初二地理復習方法[J].新課程學習(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