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骨傷二科,遼寧沈陽 110032)
?
手法配合肌肉力量訓練技術防治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痛臨床觀察
王宇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骨傷二科,遼寧沈陽 110032)
目的觀察手法結合肌肉力量訓練防治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該院60名注冊護士分為3組,A組20例采用單純推拿手法治療,B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訓練方法治療,C組20例采用推拿手法結合等速肌力訓練方法治療。干預2周(共計14 d),分別觀察3組患者治療前后和不同干預方法的職業(yè)性腰背痛(OLBP)發(fā)作頻率、VAS疼痛評分,并進行干預結束后1個月的隨訪。結果3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OLBP發(fā)生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結束后1個月隨訪,3組患者VAS評分、OLBP發(fā)生率與干預結束時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C組明顯優(yōu)于A、B組(P<0.05)。結論與單純手法治療及單純軀干等速肌力訓練治療相比,手法結合軀干等速肌力訓練治療對于改善OLBP患者腰背部疼痛發(fā)生頻率及疼痛評分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
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痛;推拿;等速肌力訓練
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痛(the occupation of low back pain,OLBP)是以腰背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護士因其職業(yè)的性質,是腰背部疼痛的高危人群之一,有數據顯示護士患腰背痛的發(fā)生概率是其他職業(yè)女性的2.5倍[1],發(fā)生率為75.9%,導致缺勤率高達14.2%,這也成為影響護士職業(yè)表現、臨床工作效率及護士工作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2-3]。OLBP治療及時一般可在短時間內康復,否則腰痛時間將延長,甚至引起放射性臀、腿部疼痛,嚴重者甚至發(fā)生腰椎間盤突出[3]。
現代康復等速肌力測試結果顯示引起B(yǎng)P的原因很復雜,其大多與工作性質、性別、生理特點有關,其結果是造成腰背肌、腹肌肌力不強,形成OLBP[4-5]。Saur等[6-7]通過等速肌力測試后結果分析也認為:慢性腰痛患者的腰背肌肌力有較明顯的減弱,是誘發(fā)下腰痛并導致疼痛反復發(fā)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認為體力負荷過重及不良的工作姿勢是OLBP發(fā)生的主要原因,OLBP的發(fā)生大約有2/3發(fā)生在搬、抬患者過程中,其中47.5%發(fā)生在協(xié)助患者翻身的過程中。這與護士的工作性質直接相關。所以本試驗設計等速肌力訓練對患有職業(yè)性腰背痛的護士進行訓練及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選取本院注冊護士中患有OLBP者60名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A組(手法組)20例、B組(訓練組)20例、C組(手法+訓練組)20例,符合OLBP診斷標準[8]:腰背肌持續(xù)性酸痛,長時間處于同一姿勢癥狀將加重,改變姿勢緩解。根據病史及相關檢查排除因其他因素導致OLBP者(如婦科疾病、感染、創(chuàng)傷、妊娠、骨科疾病及腎臟疾病等)以及不能合作者;排除中途調離原工作崗位者。受試者均為自愿參加測試,并簽署研究相關知情同意書。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女性。3組間年齡分布、工作年限(工齡)、體質量、身高等信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干預方法
1.2.1手法治療采用中醫(yī)特色理論,運用舒筋通絡的手法,治療部位以腰背部治療為主。(1)舒筋通絡法:取穴為委中穴、腰陽關穴、秩邊穴、雙側大腸腧穴及腎腧穴等;(2)松解肌筋手法:患者取俯臥位,采用按揉、滾法于雙側督脈及膀胱經,松解雙側豎脊??;(3)解痙手法:采用點壓、彈撥手法于腎腧穴、大腸俞穴、腰陽關穴等痛點及肌肉痙攣處,2~6次為宜;(4)整理手法:掌根按揉腰背部,重點在背闊肌、骶棘肌等處,反復4~6次,以腰背部肌肉松弛無緊張為宜;(5)點按秩邊穴、承山穴、委中穴,豎擦兩側膀胱經及督脈,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25 min左右完成上述中醫(yī)治療手法。每天1次,共治療14 d[9]。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間一般特征比較±s)
1.2.2等速肌力訓練采用Testing and Rehabilitation System 770型等速肌力測試訓練系統(tǒng)(Computer Sports Medicine,CSMI)及其配套的腰部屈伸附件進行測試。訓練過程按照等速肌力訓練標準程序進行,訓練前整個系統(tǒng)進行常規(guī)系統(tǒng)校準。訓練時受試者取直立位,將動力儀軸心對準受試者第5腰椎,第1骶椎水平,肩部固定于肩胛骨處,髖關節(jié)處將骨盆固定,膝關節(jié)微屈曲固定于膝關節(jié)上下方,置于可調踏板上,準備體位為腰背屈伸0°。選擇等速向心-向心收縮的運動方法,角速度選擇為30°/s、60°/s、120°/s,正式訓練時每種速度下,受試者盡自己最大力量屈伸軀干20次,要求受試者在全范圍內作最大力的軀干運動。不同速度訓練之間休息5 min。訓練所得數據由系統(tǒng)計算機自動記錄和保存[10]。每天1次,共治療14 d。
1.2.3手法聯合等速肌力訓練以手法治療結合等速肌力訓練相結合,每次均采用手法治療后再進行等速肌力訓練治療,每天1次,共干預14 d。
1.3評價方法
1.3.1發(fā)作頻率記錄干預前、干預后3周內(即結束干預后1周)3組護士發(fā)生OLBP的頻率,即記錄前1周內發(fā)生腰背痛的次數。
1.3.2疼痛(VAS)評分記錄干預前、干預后3周(即結束干預后1周)3組護士發(fā)生腰背痛時疼痛評分,即護士在采集VAS量表前1周內OLBP發(fā)生時的疼痛評分。
2.1干預前OLBP發(fā)生頻率比較3組干預前后OLBP發(fā)生頻率大致相同,分別為A組(6.06±1.72)次/周,B組(6.24±1.46)次/周,C組(6.18±1.66)次/周,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干預后3周進行OLBP發(fā)生頻率比較,3組產生明顯差異,分別為A組(4.94±2.16)次/周,B組(5.03±1.48)次/周,C組(3.82±1.67)次/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3組干預前后OLBP發(fā)作頻率比較,次/周)
2.23組干預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評分比較干預前3組患者VAS評分大致相同,分別為A組(5.07±1.31)分,B組(5.15±0.92)分,C組(5.11±1.19)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干預后3周進行腰背部疼痛VAS評分比較,3組產生明顯差異,分別為A組(3.75±1.28)分,B組(3.95±1.13)分,C組(2.89±1.32)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3組干預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評分比較±s)
2.3遠期療效觀察干預結束后1個月對3組患者進行跟蹤隨訪,3組患者隨訪率分別為A組90%(18/20),B組95%(19/20),C組95%(19/20),3組患者隨訪率均大于80%,見表4。
表4 3組患者干預1個月后隨訪VAS評分、OLBP發(fā)作頻率
有相關研究發(fā)現,OLBP患者其腰背部肌肉的力學改變明確,包括絕對肌力、肌肉的收縮效率以及屈伸的比值,這種改變可導致脊柱的生理曲度異常,產生腰背肌痙攣、小關節(jié)及韌帶僵硬,進一步可能引起間盤及其附近結構的細微損傷,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造成患者腰背部疼痛遷延難愈,反復發(fā)作。治療時應在準確評定這種改變的基礎上,制訂合理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徹底糾正這種力學的不平衡,阻止惡性循環(huán)繼續(xù)加重,促進患者的康復,尤其是有效地預防OLBP的復發(fā),這是在OLBP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內容。所以本試驗設計運用等速肌力訓練系統(tǒng)對OLBP患者進行軀干肌力訓練,在軀干肌力得到增強的同時,緩解疼痛發(fā)作次數及疼痛程度[11-12]。
手法治療是采用手法作用于腰背部疼痛點,能加強對肌肉筋膜的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致痛物質的代謝,解除肌纖維粘連,使肌肉筋膜充分舒展,達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目的,從而可以迅速緩解腰背部疼痛[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純手法治療、單純肌肉訓練均可緩解護士OLBP每周的發(fā)作頻率以及發(fā)作時疼痛程度,與其相比,手法結合肌肉訓練效果更明顯,其原因可能是手法治療能短時間內達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目的,使疼痛迅速緩解。然后進行肌肉力量訓練,可有效遏制因疼痛而引起的肌肉抑制,增強訓練效果[16]。同時因肌肉力量的增強而緩解疼痛發(fā)作的次數及疼痛程度,彌補單純手法訓練不能改善肌肉力量的不足。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手法配合肌肉等速訓練技術的治療方法,較之單純手法治療或單純肌肉等速訓練治療,對于改善OLBP患者腰背部疼痛發(fā)生頻率及疼痛評分方面,發(fā)揮了主動訓練及被動治療相互彌補的優(yōu)勢,達到相互協(xié)同優(yōu)化的作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1)手法治療可明顯緩解OLBP患者VAS評分、OLBP每周發(fā)作頻率;(2)軀干等速肌力訓練可明顯緩解OLBP患者VAS評分、OLBP每周發(fā)作頻率;(3)手法治療結合軀干等速肌力訓練可明顯緩解OLBP患者VAS評分、OLBP每周發(fā)作頻率,其作用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手法治療及軀干等速肌力訓練。
[1]Hofmann F,St?ssel U,Michaelis M,et al.Low back pain and lumbago-sciatica in nurses and a reference group of clerks: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prevalence study in Germany[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2,75(7):484-490.
[2]陳清清,黃麗萍,林小蘭,等.泉州市部分三級甲等醫(yī)院護士腰背痛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7):490-492.
[3]徐瑩,任亞男.某院臨床護士腰背痛相關職業(yè)性因素調查[J].護理學報,2010,17(11):23-26.
[4]胡勝華.家居腰痛體操對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9):33-34.
[5]邱麗紅,余慶陽,閆職榮.綜合性醫(yī)院醫(yī)務人員腰痛調查[J].頸腰痛雜志,2002,23(4):335-337.
[6]Saur P,Koch D,Steinmetz U,et al.Isokinetic strength of lumbar musc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backache[J].Z Orthop Ihre Grenzgeb,1997,135(4):315-322.
[7]Leighton DJ,Reilly T.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back pain: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back pain in nurse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J].Occup Med (Lond),1995,45(5):263-267.
[8]盧子英,熊萍萍,虞獻敏.ICU護士腰痛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護理,2004,10(2):105-106.
[9]王桂茂,紀清,沈利龍,等.手法配合肌肉力量技術治療訓練性下腰痛的應用評價[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22):2407-2408,2423.
[10]索云峰,陳紅霞,周元,等.等速軀干肌力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復中的作用[J].廣東醫(yī)學,2013,34(24):3771-3773.
[11]黃杰.等速測試在軀干肌功能評定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10):792-794.
[12]Panjabi M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4):383-389.
[13]黃偉昌,李珊珊,范志勇,等.“扳機點”手法彈撥治療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綜合征3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3,45(8):47-48,49.
[14]李義凱.脊柱推拿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1:76.
[15]門志濤,張宏.中醫(yī)推拿舒筋作用機制研究[J].按摩與導引,2008,24(3):10.
[16]玄勇,魯艷莉,李晶.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運動療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9):12-14.
王宇(1972-),本科,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中醫(yī)護理臨床研究。
R274.3
B
1671-8348(2016)20-2843-03
2016-03-03
2016-04-25)
·經驗交流·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