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張友黨 宋艷婷
挖掘教材隱性知識 提高復習備考效益
湖北 張友黨 宋艷婷
學海無涯,史海無邊,歷史學習中我們通常很關注主干知識、重難點知識,而往往忽略了很多隱藏于教材中沒有直接表述或表述不詳?shù)闹R以及與重點知識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相關知識。一般而言,前者謂之顯性知識,后者即所謂教材隱性知識。學生常常抱怨“高考考的老師基本沒教,老師教的高考基本沒考”,而另一方面很多專家、名師又呼吁歷史學習要回歸教材。二者看似矛盾,因為老師教的和學生學的基本不會脫離教材;其實不然,之所以覺得矛盾,是把回歸教材,等同于重視顯性知識,忽視隱性知識。因此,挖掘教材隱性知識,是回歸教材和提高復習備考效果的有效途徑,在2016年課標卷選擇題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歷史學習中繞不過重要的歷史人物,而我們對歷史人物的介紹往往關注不夠,進而直接導致對相關隱性知識的忽視。有的人物,教材中圖像及小字介紹,也有些沒有介紹,但生活中也耳熟能詳,都值得關注。
例1(2016全國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jīng)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jīng)”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
A.“五經(jīng)”為闡發(fā)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
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
D.儒學傳統(tǒng)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
【答案】C
【解析】《尚書》又稱《書》《書經(jīng)》,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課對孔子的介紹中就提到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他“整理的《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后世稱為‘六經(jīng)’”,人教版必修三第二課正文講到漢武帝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jīng)”。一般認為,“五經(jīng)”均為西周舊典,先于孔子而存在,經(jīng)由孔子“整理”,并非由孔子撰寫,《論語》乃孔子去世后由弟子所作,亦非其所撰。很多學生平時不關注關于孔子的這些隱性知識,沒有理清時間先后關系,誤以為“五經(jīng)”是孔子為闡發(fā)儒學思想而作,誤選A項。
例2(2016全國課標卷Ⅰ,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一變化有助于( )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答案】B
【解析】很多學生只知道明朝廢丞相,設內閣,但忽視課文中的相關隱性知識。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四課正文和小字部分講到明初丞相,有左右丞相,是中央中書省長官,地方有行中書省,廢除了丞相的同時,也就廢除了中書省、行中書省,進而逐漸在中央設立了內閣,在地方設立了三司,但習慣上還稱為“行省”或“省”。為了協(xié)調行省的三司的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明宣宗時開始初步設立巡撫和總督,明英宗時趨于成熟,后為清代沿用。
通過梳理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挖掘隱性知識,主要有兩條路徑:其一是某一歷史問題本身在不同階段的特征和聯(lián)系;其二是探尋先后不同的歷史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
例3(2016全國卷Ⅰ,31)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 ( )
A.實現(xiàn)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p>
B.調整了與蘇聯(lián)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jīng)濟制裁
【答案】B
【解析】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為例,第七單元講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第23課講了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的開局,第24課講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外交破局,但20世紀60年代的外交狀況沒有介紹,僅在第24課講到中美關系正?;瘯r,課文小字部分介紹了當時中蘇關系的對立。通過目錄和標題可以發(fā)現(xiàn),20世紀60年代的外交是教材沒講到的隱性知識,有必要了解和關注,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0世紀60年代,中國外交受到“文革”沖擊,既反美帝國主義,又反對蘇聯(lián)赫魯曉夫的“修正主義”,中蘇關系在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中降到了冰點,毛澤東開始尋求聯(lián)美抗蘇。
例4(2016全國卷Ⅰ,35)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復興計劃,并敦促歐洲國家方面首先擬定一項聯(lián)合性質的計劃,要求該計劃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應征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馬歇爾計劃體現(xiàn)出來的美國對歐政策( )
A.有利于煤鋼聯(lián)營的建立
B.促成了歐洲平等伙伴關系
C.導致歐洲出現(xiàn)對峙
D.成為德國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就人教版教材而言,必修一、必修二都提到了戰(zhàn)后歐洲的聯(lián)合,必修一講到了走向聯(lián)合的歐洲、馬歇爾計劃,前者始于1951年,后者始于1947年,二者都和冷戰(zhàn)有關系。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教材中蘊藏的隱性知識。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在歐洲推行冷戰(zhàn)政策的經(jīng)濟舉措,歐洲的聯(lián)合是在冷戰(zhàn)中面對美蘇兩極爭霸格局的關鍵抉擇,美國在向歐洲國家提供援助時的附加條件要他們聯(lián)合團結起來與美國一道反蘇反共。所以,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的聯(lián)合與北約的建立。
知識間的橫向聯(lián)系,包括同一時期相同、相似、不同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的比較或關聯(lián),這其中有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通過探究其中隱性聯(lián)系,能夠加深歷史理解,有助于更接近歷史真相。
例5(2016全國卷Ⅱ,30)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yè)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政府高層解釋稱,商民在抗戰(zhàn)之后,對于所接收之敵偽紗廠,“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國庫并不因出售紗廠而有大量之收入”。這反映了此時期 ( )
A.政府試圖緩解民族工業(yè)困境
B.國家實行對輕紡工業(yè)的統(tǒng)治
C.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開始衰落
D.政府在經(jīng)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答案】D
【解析】人教版必修二第19課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講到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jīng)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jīng)濟的宏觀調控。那么,當時的中國呢?其實,與西方很相似,中國也加大了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力度。這種橫向聯(lián)系中的隱性知識,會讓人豁然開朗。
很多學生都認為高中歷史課,歷史背景和歷史影響是考試的重點,歷史過程老師一般略講,教材寫得也很簡略,往往不夠了解。其實歷史過程或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本身蘊含的隱性知識常常是高考命題的關注點。
例6(2016全國卷Ⅰ,33)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繼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shù)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 )
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
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
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
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答案】B
【解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歷時約200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中的隱性知識常為學生所忽略。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軍事權,但國王仍有行政大權,仍可任免大臣。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都是“既統(tǒng)又治”的國王,沒有一屆內閣是通過議會直接選舉產(chǎn)生,都是由國王任命的。直到1714年來自德國的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不理國政,常住德國故鄉(xiāng),責任內閣制逐漸形成,國王才“統(tǒng)而不治”。英國并不像美國行政官員不能兼任議員,安妮女王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并未解除其議員資格。材料說明了安妮女王仍有較大的權力,間接表明英國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故選B項。
同樣的歷史,站在不同的角度或立場,運用不同的歷史觀,就會有不同的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在歷史學習中,要注意轉換不同角度,運用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新史觀來認識歷史,也要發(fā)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例7(2016全國卷Ⅱ,33)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城市環(huán)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yè)污染嚴重
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yī)療技術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A項、B項都提示考生要運用生態(tài)史觀來認識工業(yè)革命,化學工業(yè)污染嚴重是19世紀中后期開始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的現(xiàn)象。人教版必修二第八課的課后思考題就要求我們注意從生態(tài)史觀、環(huán)境保護角度來認識工業(yè)革命,也就是隱性知識。19世紀在認識到科技的巨大威力后,認為人定勝天,人要征服大自然,直到20世紀,尤其是二戰(zhàn)中認識了核武器的殺傷力,才普遍意識到科學不是萬能的,科技是把雙刃劍,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才被提出來。
有些隱性知識,教材沒有任何表述,但是與教材中的主干知識聯(lián)系非常密切,這就需要在學習中要適當拓展知識面,有效地加寬加深對主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例8(2016全國卷Ⅱ,26)宋代,有田產(chǎn)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shù)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 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 )
A.經(jīng)濟嚴重衰退
B.土地政策調整
C.坊市制度崩潰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以人教版為例,教材中完全沒提到宋代的土地政策調整,但土地政策是高考的重要考點。所以考生有必要了解宋代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自然出現(xiàn)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土地兼并現(xiàn)象,而且土地的租佃契約關系高度發(fā)達。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有較多途徑可以發(fā)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有效地回歸教材,回歸常識。我們要把“學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摹?,通過發(fā)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先把書真正讀厚,才能做到厚積薄發(fā),才能有效應對高考。前文僅就2016年的部分選擇題加以分析,就發(fā)現(xiàn)諸多隱性知識,遑論分析歷年高考試題了,此中之意,不言自明。
(作者單位:湖北省隨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