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賀功斌
淺談高考歷史材料題的解答策略
——以2016年全國卷Ⅱ高考歷史試題為例
甘肅 賀功斌
從近幾年的全國卷Ⅱ高考歷史試題來看,試題所給的情境材料更加平實而富于生活氣息,題目的立意、考查明顯同史學前沿、現(xiàn)實熱點問題接軌,這在材料題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歷史學科高考試題中,材料題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表現(xiàn)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等核心素養(yǎng)。以下以2016年全國卷Ⅱ高考歷史學科部分試題為例,對材料題的解答策略做一簡單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近四年全國卷Ⅱ高考歷史的基本題型主要有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其中選擇題12小題,非選擇題3小題。材料型試題在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中均有體現(xiàn)。筆者總結出解答材料題的四條基本原則,亦是材料題解答的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第一,精析設問排干擾;第二,細讀材料抓關鍵;第三,巧聯(lián)教材印史實;第四,緊扣分值明要點。上述原則分別用四個概括出來就是“析”“讀”“聯(lián)”“扣”。下面以2016年全國卷Ⅱ高考文綜歷史試卷第40題為例簡要說明。
例1(2016全國卷Ⅱ,40)
材料一
表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
——據(jù)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
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shù)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shù)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shù)為1 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yè)有25 510家,投資總額約63 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qū)很少向外移民。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shù)達1 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fā)達國家。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8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17分)
1.析——精析設問明要求
面對任何考試題目,首先要分析設問,做到精析。精析答案來源,精析問題指向,精析方法要求,精析關鍵詞語。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精析達到切實明確題目設問具體要求的目標。
以本題的兩問為例,題目的答案來源均為“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這給學生指明了解答這兩道題目要注意的答案出處,即以材料一、二為依托,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本題的問題指向分別是“基本趨勢”和“特點”“原因”“貢獻”,學生精析問題指向后即可知道該題要求回答什么內容了。本題的方法要求也很清晰,分別為“概括”和“指出”“說明”,學生精析之后即可得出概括一般怎么進行,指出又怎么進行,說明該怎么進行。精析以上三個方面的設問細節(jié)后,該題目要求回答什么,從哪里入手、用什么方法回答便很清楚了。但究竟是關于什么的基本趨勢、特點、原因和貢獻還需要精析本題的關鍵詞語,否則該題有可能回答得偏差過大。本題兩問的關鍵詞語分別是“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華僑華人”“中國近代史”,第一問中最關鍵的詞應該是“國際人口遷移”,學生組織關于基本趨勢的答案要始終圍繞國際人口遷移來概括和思考。第二問中的關鍵詞“中國海外移民”其實隱含了移民的輸出地、方向等信息,精析到此,學生思考回答特點及成因等就有了中心突破口。
2.讀——細讀材料抓關鍵
在對設問進行精細分析之后,就需要仔細認真地閱讀所給材料,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抓關鍵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本題第一問要求回答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關鍵詞為國際人口遷移,而材料一也以列表的形式緊緊圍繞16世紀初至21世紀初國際人口遷移的情況展開。仔細閱讀,學生不難抓住以下關鍵信息:材料一分三個階段重點從主要移民地出入的變化、人口遷移數(shù)量的變化等方面展示,通過對比凸顯移民數(shù)量、移民范圍的變化、主要移出地和移入地的變化、移民潮發(fā)生的原因及發(fā)展趨勢等具體信息;材料二重點敘述中國16世紀以來海外移民的基本階段及突出特征。抓住材料的這些關鍵信息,也就抓住了回答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主要成因的核心要點。
3.聯(lián)——巧聯(lián)教材印史實
本題兩問的回答表面上看與教材關系不大,學生在課本上根本沒有大面積學到關于國際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正所謂高于教材,所給材料的內容與教材部分知識相關聯(lián),需要學生加以聯(lián)系分析進而起到印證史實的作用。
本題材料一中有關黑奴遷移與學生所學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等史實相印證,學生據(jù)此可以提煉總結出近代初期移民的強迫性;材料二中有關中國16世紀以來海外移民的內容可以和學生所學近代史中“下南洋”、列強侵略掠奪勞動力、中國卷入世界市場等相關知識進行史實印證,學生據(jù)此可知中國海外移民的時代性與明顯的階段性。
4.扣——緊扣分值明要點
高考歷史答題的基本規(guī)范要求考生答題必須注意做到要點化,即從幾個方面對所設問題進行回答,并且要有明確的分類表達。在對題目進行了“析”“讀”“聯(lián)”的環(huán)節(jié)之后,需要通過緊扣分值來明確所答題目分為幾個要點作答。
本題第一小題8分,第二小題17分,根據(jù)分值可以明確第一小題需要解答的要點至少在三點至五點之間,即至少要答三點,最好不要超過五點。第二小題需要解答的要點大致在八個要點左右。緊扣分值明確答題要點,可以讓學生在答案組織取舍時盡量做到精選,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答題累贅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上述四條基本原則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不能割裂進行,也不能單一地按照“析”“讀”“聯(lián)”“扣”的環(huán)節(jié)逐項進行,而是要融會貫通、綜合使用。材料題的類型多種多樣,無論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中都可以通過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設問考查。筆者從近幾年新課標全國卷Ⅱ高考歷史試題中總結出四種基本類型:文字類材料題、比較研究類材料題、圖片分析類材料題和情境類材料題。以下結合具體試題對這四種材料題的解答技巧做一分析。
1.文字類材料題的解答技巧
文字類材料題是高考歷史試題中最主要的題型,這類題目通常從歷史典籍、史學論文、名人語錄等材料中截取部分文字作為載體而設計題目,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分析判斷、綜合認識評價問題的能力。這類考題的解答要重點運用上述“讀”“析”“聯(lián)”的基本原則。
例2(2016年全國卷Ⅱ,28)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雖窮鄉(xiāng)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 ( )
A.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
B.商品經(jīng)濟基本取代自然經(jīng)濟
C.日常生活與世界市場聯(lián)系日趨密切
D.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本題首先要讀懂引號內語句的中心意思,這句話說明火柴等日用品在窮鄉(xiāng)僻壤之地亦有供給。然后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每個選項:A項說法有誤,B項時間不符,D項和材料主旨不符。通過如此讀、析、聯(lián)環(huán)節(jié),本題即可選出正確答案C。
例3(2016全國卷Ⅱ,30)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yè)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政府高層解釋稱,商民在抗戰(zhàn)之后,對于所接收之敵偽紗廠,“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國庫并不因出售紗廠而有大量之收入”。這反映了此時期 ( )
A.政府試圖緩解民族工業(yè)困境
B.國家實行對輕紡工業(yè)的統(tǒng)制
C.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開始衰落
D.政府在經(jīng)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本題極具迷惑性。因為材料內容是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對日偽紡織企業(yè)的舉措,學生很容易根據(jù)材料選擇A或B選項。但在“讀”材料后如果進行“精細分析”和“聯(lián)系所學”后就可以發(fā)現(xiàn)錯誤。本題關鍵在于解讀引號內材料的意思,從材料可以看出商民在抗戰(zhàn)之后很少有人接收日偽紗廠,即便接收了也必須靠政府維持方可生產(chǎn),所以國民政府在二戰(zhàn)之后將紡織業(yè)國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為了能夠統(tǒng)一進行生產(chǎn),這是一種政府對經(jīng)濟的全方位干預,因此D選項正確。
2.比較研究類材料題的解答技巧
比較研究類材料題在最近兩年的高考中集中體現(xiàn)在第41題上,而且兩年題型一致。這類題目主要通過材料展示兩個不同內容的歷史事物,通過比較研究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史論結合、言之有理的結果來,主要考查學生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歷史闡釋能力。
例4(2016全國卷Ⅱ,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路線示意圖及玄奘、鑒真西行東渡情況介紹。(內容略)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
本題所給材料簡單樸實,凸顯出近年來高考注重思想文化部分考查的趨勢,也代表了近幾年全國卷Ⅱ高考第41題的一貫思路——通過材料讓學生比較研究相關歷史問題,考查學生史論結合闡釋歷史的能力,可以歸類為一道史學方法類試題。不過,這道考題的思維靈活度更強,以前比較研究的基本上都是相關問題的不同之處,模式為提煉觀點+實施論證。而這道題目卻是通過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的對比,提煉出相同之處并結合其他史實進行論述。
解答本題,除了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比較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外,解答材料題的四點基本原則也要配合使用。由于材料平實,所以“讀”的重點要落到題目要求上來。做好本題關鍵在“析”和“聯(lián)”。要認真體會材料所蘊含的信息,分析題目的設問要求。要抓住的就是主要問題,忽略次要問題,所以把握的主線就是對比兩者的主要共同點,得出結論中國文化與對外交往。可圍繞著中國文化的貢獻,或者中國與外國的往來。只要符合材料所敘述的基本內容,符合基本含義即可。如此解讀材料、思考分析聯(lián)系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本題就能解答到位。
3.圖片分析類材料題的解答技巧
圖片分析類材料題在近兩年的高考中也屢屢出現(xiàn),這類題目通常以歷史圖片、圖示、漫畫、地圖、數(shù)據(jù)表格等材料為載體,主要考查學生觀察圖表,提取有效信息進行知識遷移轉化、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5(2016年高考文綜新課標全國卷Ⅱ歷史第24題)
下圖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jīng)》的殘片,經(jīng)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了 ( )
A.當時統(tǒng)一文字的努力
B.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
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狀況
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本題需要讀出圖中重要信息:先秦古文(即大篆)、秦朝小篆和隸書。將三者結合起來即三國曹魏《三體石經(jīng)》中三種字體分別為大篆、小篆、隸書,正好反映的信息就是漢字演變的歷史過程。
4.情境型材料題的解答技巧
情境型材料題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要求根據(jù)情境分析史實形成認識或者得出結論,主要考查學生對核心史實理解掌握的準度和深度,以及分析、辨別的能力。該類題型在近兩年全國卷Ⅱ的高考歷史試題中出現(xiàn)的比較多,而且以選擇題居多。
例6(2016全國卷Ⅱ,32)公元前5世紀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時讓行使警察職能的公共奴隸,用染成紅色的繩子驅使公民去參加公民大會。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紅色痕跡,他將被處以罰款。這反映出在當時的雅典 ( )
A.公民大會形同虛設
B.民眾失去政治熱情
C.參政是公民的義務
D.政府喪失民眾信任
本題屬于典型的情境型材料題,此類題目的解答核心在于“讀”“析”之后的“聯(lián)”,因為讀的過程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情境,分析中學生往往會被所給情境迷惑進而理解出現(xiàn)偏差,所以需要把握一個基本解題原則——給的情境再多,始終掩蓋不了所學的核心知識。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進行聯(lián)系,運用所學知識去印證。題干主要是通過描述的方式說出了公元前5世紀時期雅典的場景:公民必須去參加公民大會。根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公民參與政治是一種必須的義務,否則會受罰,所以選擇C項。其他選項均是根據(jù)情境而設立的與所學核心知識無關的干擾項。
例7(2016年全國卷Ⅱ,35)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一位著名黑人爵士樂演唱家,在美國新聞署的資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贏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過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國。美國政府機構支持該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爭取國內黑人選民支持
B.展示美國的經(jīng)濟實力
C.抵制不結盟運動的發(fā)展
D.與蘇聯(lián)爭奪中間地帶
本題也同屬于情境型材料題。按照上述解題原則和思路,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某種背景(原因)之下,美國政府機構通過支持著名黑人演唱家向非洲等地宣傳美國,以此來擴大美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核心詞為“贏得了大量歌迷”“知道了美國”。那么,當時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呢?A、B項的說法顯然過于簡單,換言之為爭取國內黑人選民支持也好,展示美國的經(jīng)濟實力也罷,完全沒必要如材料所述這樣含蓄隱晦。C選項錯在當時不結盟運動剛剛開展,而且不結盟運動是國家層面的關系。所以,此背景就是美蘇爭霸,美國此舉是通過文化滲透來達到爭奪中間地帶的目的,因此本題選擇D項。
(作者單位:甘肅省岷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