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健達
摘 要:數(shù)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知識與知識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創(chuàng)設知識情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學生積極主動、有意義地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真正使學生在“做中學”,做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探究;有意義;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1.操作的過程,豐富對概念的認識
數(shù)學概念往往是以概括性很強的、精確的語言來表達的。這些抽象、概括、精確的語言都有著生動而具體的實際背景。概念教學不能以指導和要求學生會背為目標,而應以學生理解為重點,并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經(jīng)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真正使學生在“做中學”。
例如,在 “分數(shù)的意義”中單位“1”
的教學中,我先出示—,問:“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嗎?”學生操作。
生1:“我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p>
生2:“我把8塊橡皮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8塊橡皮的—?!?/p>
……
此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分數(shù)的基礎,及時抓住上述不同點進行對比,使學生感悟被分的物體不僅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師:“仔細聽剛才兩位同學關于對—的理解,他們今天講的和三年級時學的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把1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而現(xiàn)在是把1堆物體平均分成4份,這是一個整體。
師:“我們把這樣的‘1稱為一個整體或者說單位‘1?!?/p>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新舊知識比較的過程中感悟單位“1”和以前所學的“1”的不同,學生經(jīng)歷了對概念形成過程的學習,掌握了概念,從而突破了學習難點。
2.思維的過程,對計算法則的歸納水到渠成
計算法則的歸納,必須建立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學時,不僅使學生知道計算方法,更要使學生明白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計算法則。
如教學“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除法法則”時,引入新課后出現(xiàn)例題,列出算式“—÷2”后,我并不急著講解計算法則,而是提出問題:“能否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等方式,用你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然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學生給出了兩種算理:
(1)把一張紙的—平均分成2份,即是把4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2=2)個—。因此—÷2=—=—。
(2)把一張紙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因此—÷2=—×—=—=—。
此時,老師及時評價,并追問:“這兩種方法都讓我們認識了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意義和方法,他們會有什么聯(lián)系嗎?
生:“從紙片上的圖可以發(fā)現(xiàn), —÷2其實都是在找—的—,其實都是在算—×—?!?/p>
最后讓學生交流,概括計算法則。
數(shù)學內容的教學,不是老師簡單地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學生自己經(jīng)歷探索、對比、發(fā)現(xiàn)、概括的過程而獲取新知。在這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能懂得知識背后的道理,更能讓學生得到獲取知識的能力。
3.推導的過程,給公式以表象的支撐
小學生在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時,常常會用錯公式。其主要原因是學生腦海中缺少公式背后的推導方法,不了解計算公式的來源,使公式和圖形失去有機的聯(lián)系而產生不良后果。在教學中應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歸納圖形計算的公式。
如教學“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圓錐和同底等高圓柱體積的關系,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①用圓錐裝滿沙子,用尺子刮平。②將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中。③用這樣的方法將圓柱體裝滿沙子。④往圓柱里倒了幾次正好裝滿?⑤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通過實驗交流,學生得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我提問:“那你們能說一說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嗎?”學生再一次交流,從而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圓錐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即V=—sh)?!?/p>
總之,數(shù)學教學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豐富材料,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真正使學生在“做中學”,從而高效學習數(shù)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案例透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