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6月接近尾聲,高考之后,各地中考大幕也漸次落下??紙鲋?,中考加分牽動著家長們的神經(jīng)。一些中考加分政策頗具“地方特色”。譬如,根據(jù)《2016寧夏銀川中考加分政策》,凡來銀川投資五百萬元以上的企業(yè)家子女可降低一個分?jǐn)?shù)段參加錄取,每個分?jǐn)?shù)段為10分。今年,銀川的一百五十七名中考加分考生中,有五十八人因此加分。
投資五百萬則加10分,這算是文雅版的“花錢買分”吧。臃腫的中考加分政策,以虛胖的制度設(shè)計,裹挾著各地權(quán)力部門的“私心”。這些年來,屢遭曝光的中考加分“丑聞”并不鮮見:“連冰鞋都踩不穩(wěn)”卻一路成為花滑“二級運動員”……獻(xiàn)血加分、投資加分、環(huán)衛(wèi)工等特殊工種加分,中考加分政策簡直就成了唐僧肉,想鼓勵什么、想補(bǔ)償什么,都能從考分中挖一塊出來“待價而沽”。
加分本身沒錯。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這是契合教育規(guī)律的事。深究起來,琳瑯滿目的加分政策,初心恰恰是為了彌補(bǔ)“一根分?jǐn)?shù)線到底”的野蠻與不公平,也為不少特長生享受到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打開了一條綠色通道。但加分政策一旦被玩壞,有比沒有更叫人憤懣。在分?jǐn)?shù)決定學(xué)校、學(xué)校決定未來的現(xiàn)實語境下,加分政策的自由彈性過大,反倒為嚴(yán)苛競技的考場較量打開了一些灰黑色的政策“豁口”。我國家長的起跑線焦慮也是被逼出來的,在“加分特技”面前,李代桃僵的,偷天換日的,暗箱操作的,圈錢勾兌的……2014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fā)《關(guān)于進(jìn)一步減少和規(guī)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于是各地陸續(xù)清理高考加分項目。從今年已出臺的中考加分政策看,雖仍有不少地方還有鼓勵類加分項目,但取消地方性鼓勵類項目,調(diào)整和完善全國性政策類加分,已為大勢所趨。
任性加分,讓人不淡定。打著教育公平的旗號,卻又在教育公平上“薅羊毛”,跑偏的地方加分政策,制造輿論槽點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公平隱憂。眼下來看,加分“瘦身”,基本采取的是快刀斬亂麻的手法,看起來很過癮,但實際上也有點因噎廢食的意味。剛性的分?jǐn)?shù)固然是不易被注水的,但有效的綜合評價體系與選拔方式,恐怕不能因為有了“裸分”就怠惰下去。
【原載2016年6月28日《現(xiàn)代金報·金評天下》】
插圖 / 拼血 / 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