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樹同
我的父親
袁樹同
父親的詩詞集終于整理完成并付印成冊了。遵照家鄉(xiāng)文化屆及父親生前幾位老詩友之命,要我為這本詩詞集寫序。對此,我深感難當此任。一是我對古體詩詞沒有研究,不敢妄加評說;二是我長年求學、從軍在外,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時間較少,很難更深層次地了解父親。因此,只能粗淺地、表象地談一談這本詩詞集和我的父親。
我們家世代居住在盱眙縣蓮塘村,在當地也算是個書香門第,其品行、家風及家業(yè)頗受家鄉(xiāng)人的尊敬。但到了父親出生的20年代,由于社會原因,家道日漸衰落。盡管如此,我們家仍然保持了書香門第的良好習慣和家風。父親三歲時喪母,八歲時喪父,其兄弟六人僅靠大伯父一人撫養(yǎng)。大伯父寶琮是個治學嚴謹、頗有才氣的教育者。當時由于家道貧寒,大伯父沒有讓父親上過正規(guī)學校,只在家中教其認字讀書、練琴習字。然父親天資聰穎,八、九歲時便能操琴潑墨,十二、三歲時便會吟詩作詞,深得當時人們的喜愛和尊重。但父親生不逢時,二、三十年代的中國,風云變幻無常,內亂外侵,民不聊生。為求生計和學業(yè),少年的父親便經常隨大伯父顛沛流離,往返于故土與他鄉(xiāng)之間,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然而,無盡的戰(zhàn)亂和動蕩的社會,使本已失去父母的父親,又相繼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其他兄弟五人。從此,父親便在大伯母、二伯母的撫養(yǎng)下長大成人。
盡管如此,父親并沒有因家庭不幸而意志消沉,而是系國家、民族安危于心中,十六歲便投筆從戎,參軍抗日,與全國有志青年一道,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之中,表現(xiàn)了一個進步青年應有的覺悟和追求,以及大無畏的豪邁精神。這些從父親所作的《送友人從軍歌》《過大云山》《黃橋之戰(zhàn)》等詩中可見一斑。退伍還鄉(xiāng)后,積極投身于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自籌資金,自己動手,創(chuàng)建了家鄉(xiāng)蓮塘小學,是該校第一任校長,為家鄉(xiāng)的文教事業(yè)奔走呼號,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時年僅21歲。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談判失敗,“大內戰(zhàn)風暴即將來臨,解放區(qū)人心動蕩,個別人已逃往國統(tǒng)區(qū),我獨堅信共產黨必勝”(父親詩中語)。在這樣的時候,父親寫下了《大風行》,抒發(fā)了堅信黨、堅信黨的勝利的赤膽忠心。因此,在當地黨組織北撤時,他沒有留下,而是堅定不移地隨黨組織一起北上。
在1949年7月,父親考上了華東軍政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山東魯中南軍區(qū)文工團工作。通過這幾年大學和部隊軍旅生涯的學習和鍛煉,父親的政治信念、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這一期間的詩作如《華東軍大》《南京總統(tǒng)府》《雨花臺烈士陵園》《登泰山》等,都表明了父親對革命勝利的喜悅和要繼續(xù)為國為民刻苦學習、再立新功的鴻鵠之志。然而,就在父親欲施展抱負的時候,突然被眾所周知的社會原因遣返回鄉(xiāng),當時正是中國各項政治運動蓬勃開展的時候。這次“莫須有”的遣返,給父親的一生帶來了巨大的、不幸的轉折,也為后來在文革中的遭難埋下了禍根。直到文革結束前,在這一段時間里,父親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生活上,都歷盡艱辛和磨難,尤其是“高帽遮顏過市井,橫牌掛頸壓須眉”的非人虐待和“兩肩常負經年債,四壁空無隔宿糧”的艱難生活,使父親甚至產生了輕生之念。但父親畢竟是讓人尊敬的,坎坷的經歷、多難的人生,造就了他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即使在“政難家貧”的逆境中,他也沒有氣餒、消沉,而是以“冷眼看世界,熱血寫春秋”的氣慨和熱情,努力為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贏得了家鄉(xiāng)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好評和廣泛尊重。
文革的結束,標志著祖國重又獲得新生。父親也是如此,劫后余生的他,重又精神振奮,青春煥發(fā)?!岸ビ嗤折欅E,春回活力遍人間”“喝退殘冬蘇眾困,千紅萬紫斗芳菲”“三中決策隨心喜,四化藍圖著意摹”“二十七年風雨息,復驅老馬再揚鞭”等詩句,充分表明了父親當時重獲新生的喜悅心情和對祖國前途充滿信心以及愿為之“再揚鞭”的奉獻精神。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使父親喜不勝喜,豪情滿懷,創(chuàng)作熱情也隨之高漲起來。這一段時期的詩詞作品明顯增多,內容也注入了強烈的時代感,如詩作品《都梁新貌》《改革開放大潮》《〈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發(fā)表》《百年夢圓》等,詞作品如《念奴嬌·二十六屆奧運會》《永遇樂·園丁頌》《滿江紅·紀念黨誕生七十五周年》《沁園春·觀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等等,每一首詩都是一曲時代的頌歌,每一首詞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也說明他老人家這一階段的心情是格外的好。
父親雖然一生坎坷,歷盡艱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我的母親,一位堅強、勤勞、善良的偉大女性,有了我們這些追求上進、不辱門風的兒女,從而使他的后半生,尤其是晚年過得幸福而愉快,特別是兒女們真摯的疼愛孝順之舉,更使老人家感到萬分寬慰和滿足。
父親治家極嚴,但從不打罵我們。人都說慈母嚴父,但在我的印象里,我們幾個做兒女的從沒有受過父親的打罵,即使做錯了什么事情,父親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說服教育,那份愛心至今仍讓我們感動,在這本詩集里有許多詩詞體現(xiàn)了他那博大的父愛。
父親一生品行端正,為人正直,不追名逐利,不附炎趨勢,也要求我們要始終如此。比如,在我入伍時給我寫的幾首詩中,足見他的品德和嚴格。特別在我當年應征入伍臨行前夕送我的一首詩,至今仍在激勵我,詩中寫到:“兒今新入伍,明日赴征途。海闊天地寬,前路易分殊。茍不慎行之,悔之將如何?臨行書數語,兒當銘肺腑。兒本貧家子,所學當記取。公正與廉明,清白不可污。從戎志宜堅,毋忘勤與苦。政治是航向,勤讀馬列書。革命人生觀,樹立須牢固。身體是本錢,鍛煉莫畏苦。文武兼?zhèn)渲?,為人民服務。軍營是學校,革命大熔爐。服從與團結,軍紀莫含糊。舉止應謙讓,驕橫須戒除。青松挺且秀,得之霜雪露。芙蓉香且潔,出自污泥土。英雄唯本色,曠大乃丈夫。莫作兒女態(tài),庸俗一腐儒。人民子弟兵,魚水情想濡。錚錚鋼鐵漢,干誠當自許。毋負黨國望,毋負親朋許。諄諄所示言,一一牢記取。其言雖常談,其心亦良苦。愿兒力行之,耀國且光祖。”每每讀此詩,便會增添無比的正氣與豪氣。多年來,在父親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們始終堅持正直做人,勤奮做事,不沾染任何惡習,努力追求上進。所以,我們整個家庭在家鄉(xiāng)是有一定美譽的。
父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其在詩詞歌賦、音樂等方面,造詣更深,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的作品。聽老一輩人說,父親在青年時代,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寫下的許多作品都很有感染力,在當時頗有影響。但由于戰(zhàn)亂和奔波,許多作品丟失難尋,甚為可惜。到了晚年后,生活相對平穩(wěn)、愉快,他的感慨更多,詩詞創(chuàng)作熱情更高,從這本詩集中可以看出,父親晚年的作品占相當大的比例。
父親亦是一個學習十分勤奮、務實的人,真可謂是“活到老、學到老”。父親晚年以后,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好了,也沒有家庭和精神上的壓力,因而更加注重學習了。每天除了有規(guī)律的鍛煉身體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外,大部分時間就是看書、寫作,有時竟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即使在他患肺癌到了晚期時,仍沒有放棄學習,常常帶病坐在桌前看書、寫作。為此,經常受到母親的“數落”。父親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十分務實、認真的,每學習新的內容,必定要刨根求底,弄個明白,在明白中再思考、再總結。有時遇到動情的感慨,或有了好的靈感詩句,即使在吃飯或休息中,也會立即丟下飯碗、放棄休息,隨時記錄下來。父親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許多小紙片、舊本子等,上面都寫滿了父親即興記下的詩句、典故和感慨。那種對學習的專注、認真和熱愛,讓我非常感動。
我對古體詩詞沒有更多研究,不敢妄加評說。但我感到,古體詩詞通過歷代詩人詞家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實踐,構成了自己獨有的格律和風格。它短小精悍,格律分明,有廣泛的群眾性、高雅的藝術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正是這樣,父親做詩向來十分嚴謹,既注重詩的格律的嚴肅性,又注重詩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同時,始終以詩人的眼睛看世界,身邊的平凡小事都能引起他深刻的思考,每一篇作品都是有感而發(fā),有情而就,象自己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不是為看的,而是踏在地上的一串音符。其中有人生的詠嘆,有戰(zhàn)斗的歌吟,有愛憎的傾吐,有追求的衷訴,有正義的呼喚,有時代的贊頌,努力抒發(fā)真情實感,把喜怒哀樂于時代脈博緊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
父親詩詞的另一風格就是大眾化。古體詩詞原起于民間,原起于百姓,她本來就是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生活,把人的情感、愿望和寄托融于言簡意賅的詞句之中。而那些深邃難懂、玄密雕鑿的古典、古體詩詞,則很難為普通群眾所接受。因此,父親很注意把握“文”和“白”的關系,在創(chuàng)作中努力做到真實而生動,明白而有味。一字傳神便是詩,一語道破也是詩,一韻可吟還是詩,一形可掬更是詩。在選題、造句、用字上,也就是題材和語言上,都設法讓普通人讀懂或意會。該高雅的高雅,該通俗的通俗,該形象的形象,該抽象的抽象,該含蓄的含蓄,該直言的直言,“文”“白”結合,雅俗共賞,從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詩的動人魅力。
總的感到,父親這本詩詞集,語言清新、明快、雋永、凝煉,既具有詩的藝術魅力,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還有不少妙語警句。其中的一些小序,既敘事、又抒情,象短小精悍的散文詩,起到了引人入詩的作用,讀來既膾炙人口,有藝術享受,又能從中受益,幫助修正人生航向。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父親。并向關心、支持和為父親詩詞集整理付印付出辛勤勞動的部隊首長、江蘇省及盱眙縣文化界和父親生前的詩友、前輩們,表示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