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德芳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這是新課程標準賦予的任務之一。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學習資源,借助鮮活的生活實例,為孩子們構建一個發(fā)現、探索的空間。我們的教學要結合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出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活動,提高孩子們對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喚起他們熱愛數學的激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孩子們能主動運用數學思維去分析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進行生活滲透,感悟數學樂趣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把數學與實際脫離開了。”其實數學思想就存在于生活現實之中,我們要善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去發(fā)掘生活中的數學實例,讓孩子們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盡早感悟,讓他們能從生活中感悟到學習數學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角的分類”的前一天,我就安排孩子們回家動手做一把折扇,并試著把折扇展開成各種大小不同的角。這樣孩子們在課前就會去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之中就把對角的分類滲透到生活實際中去感悟了。隨著后來新課程的具體實施,讓孩子們經歷感悟—學習的過程,這有利于更好地激發(fā)孩子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欲望。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入數學課題
課題的引入就像故事精彩的開頭。我們應該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根據他們的生活實際,以孩子們的興趣為切入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入課題,從而調動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拿出兩個月餅,說“把這兩個月餅分給兩個孩子,怎樣分才合理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要分得同樣多,一人一個。”接著我高舉其中一個,問道:“如果只有一個又該怎樣分呢?”這時孩子們激情高漲,紛紛舉手,躍躍欲試。這樣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親切自然地將孩子們引入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習欲望,還能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利用生活經驗,啟迪數學智慧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孩子們理解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解決具體問題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從孩子們已有的生活常識出發(fā),借助生活經驗架起生活數學與書本數學間的橋梁,讓孩子們親身經歷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書本中的數學模型的過程,進而進行解釋與應用。這樣既強化了孩子們的數學意識,訓練了他們的數學思維,又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頭腦去思考問題,增強了他們的數學能力。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的“我們一隊有12個男生,老師讓兩個男生之間插進一個女生,一共可以插進多少個女生?”時,這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是很難理解的。我就先讓孩子們讀題理解,獨立分析,小組交流,再利用生活經驗將生活畫面再現:先叫12個男生站成一隊,我一邊念題一邊做兩個男生之間插一個女生的示意動作,讓孩子們明白題意后,再叫女生依次插到兩個男生之間。這樣借助生活畫面的再現,利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產生頓悟,真正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進而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技能。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就要為孩子們在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依托,讓他們能利用生活經驗訓練自己的數學思維,啟迪自己的數學智慧。
四、回到生活實踐,解決具體問題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實踐中,才能顯示其價值,展示其魅力。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痹诮虒W實踐中,我們應該堅持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將孩子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化、生活化,為他們在生活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之后,我就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親自去量黑板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量課桌的長和寬,并算出面積,還讓他們計算我們教室要用地板磚的數量。通過這些活動,將孩子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回歸到生活實踐中去,讓孩子們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用處,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也能加強孩子們的數學意識,學會在生活實踐中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將生活與數學有機地整合到一起,讓生活點亮我們的數學課堂,讓孩子們在生活實踐中學數學,用數學,讓孩子們在數學學習中感受生活,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王秦.讓“生活”點亮數學課堂[J].讀寫算,2012(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