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美國對中國有三方面的誤解:
第一,一些美國人總是擔心中國想要另起爐灶,建立新的機制,來取代由美國建立和主導的既有機制,事實非如此。
第二,總有美國人認為美國的全球治理方式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因而是最棒的;而中國人喜歡首先搭建一個宏大的架構(gòu),太虛。事實上,中國希望做現(xiàn)行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改革者,中美對于全球治理的兩種思維方式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對抗的。
第三,美國人處理全球事務過于務實,有時不講原則,以為中國也是這樣的。比如希拉里任國務卿時曾強調(diào)美國外交的“三D原則”,即“防御”(DEFENCE)、“發(fā)展”(DEVELOPMENT)、“民主”(DEMOCRACY),但事實上,美國深陷金融危機時就可以與中國多談經(jīng)濟少講民主,而走出困境后又開始搞“亞太再平衡”了,于是南海問題在中美關系當中突出起來。事實上,中國是個講原則的國家,不會像美國那樣隨意轉(zhuǎn)換雙邊關系的議程。
李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中國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也有三方面的誤解。
第一,很多中國人傾向于把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人員看成鐵板一塊,事實并非如此。美國領導人很清楚,在地緣政治方面,權(quán)力變化和轉(zhuǎn)移不可避免,美國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力量。在美國朝野,很多人歡迎中國、印度、金磚國家崛起,主張美國能與有關國家合作。不要把美國人都看成強硬派。
第二,中國人習慣于把美國的每一步都看成是富有戰(zhàn)略考量的,然而事實是,很多時候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應對措施是應急性、臨時性的,事先并沒有進行全面、充分的討論和溝通,未必有那么強的戰(zhàn)略性。中國不必把美國在亞太地區(qū)采取的每一個步驟都看作旨在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舉措。
第三,“三D原則”是美國長期的外交傳統(tǒng),并非希拉里個人獨創(chuàng)。美國強調(diào)價值觀并非出于對中國策動“顏色革命”的惡意,不是對中國的羞辱,而是把中國看作一個平等的對手,希望與中國分享我們的經(jīng)歷。有人認為美國把中國看成全球“二等公民”,這樣的判斷是一種迷思,更是一種誤解。
夏尊恩(TIMOTHY STRATFORD,美國前助理貿(mào)易代表):
美中之間的觀念斷層很多時候與美國提出的動議有關。美國的大多數(shù)老百姓并不在意中國是不是已經(jīng)崛起到比美國強大了,而是更關心美國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相處是否體現(xiàn)了公平性,這種心態(tài)同政客相比不太一樣。美國政壇可能更關注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事實上美國比中國還擔心自己在世界權(quán)力的變局中受到不公平對待。中國有時傾向于對美國在世界上的作法做出過度解讀,美國也喜歡對中國在世界上的戰(zhàn)略意圖做過度猜測,如果這樣的思維習慣占據(jù)主流,美中關系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倡議絕不是作為一個遏制中國的構(gòu)想提出的。美國從文萊、新西蘭等國手中接過這個倡議加以推動,就是為了促進經(jīng)濟復蘇,沒那么多復雜的考慮。我當時就在政府內(nèi)部任職,很清楚決策過程。我認為,無論是美國對中國還是中國對美國,都沒有那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