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62例接受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的慢性淚囊炎患者根據年齡分為觀察組(老年患者)與對照組(非老年患者), 各31例。兩組患者均行淚囊鼻腔吻合術進行慢性淚囊炎治療, 術后隨訪6個月。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3.55%,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68%,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6.77%,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45%,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行淚囊鼻腔吻合術, 治療效果顯著, 具有一定安全性, 值得推廣運用。
【關鍵詞】 慢性淚囊炎;淚囊鼻腔吻合術;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58
慢性淚囊炎是眼科常見疾病類型之一, 主要由鼻淚管狹窄或阻塞引起, 多發(fā)于中老年女性群體, 溢膿、溢淚為其主要臨床癥狀, 該病極易導致角膜潰瘍及結膜炎的發(fā)生, 是眼部健康巨大的潛在威脅因素[1]。淚囊鼻腔吻合術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有效手段, 但以往觀點認為, 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各項身體機能較差, 不宜行淚囊鼻腔吻合術, 常用簡單淚囊摘除術代替治療, 有研究指出[2], 淚囊摘除術雖可解決淚囊炎癥, 但術后較多患者依然存在溢淚等癥狀。為探討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運用價值, 本研究回顧分析老年及非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的31例慢性淚囊炎老年患者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15例、女16例, 年齡為61~83歲, 平均年齡(69.72±5.45)歲, 病程2.0~9.0年, 平均病程(5.71±1.43)年;另選取同期31例采用相同方法進行治療的非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16例、女15例, 年齡為25~51歲, 平均年齡(45.45±4.62)歲, 病程1.5~9.0年, 平均病程(5.61±1.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協(xié)會審核同意, 且所有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術前準備 ①檢查患者鼻腔與鼻竇情況, 若出現(xiàn)鼻竇炎、鼻息肉等癥, 給予治療;②對擠壓淚囊部位后分泌物較少患者進行淚囊造影;術前7 d使用抗生素滴眼液, 前2 d使用抗生素眼液或生理鹽水對淚道進行沖洗。
1. 2. 2 手術方法 ①患者仰臥于手術臺, 對其淚點部表面進行麻醉, 深部浸潤麻醉鼻淚管上口、淚囊頂部及淚囊區(qū)皮下部位, 將蘸有0.5%麻黃堿及1%地卡因的無菌棉片填入患者中鼻甲前端及中鼻道內;②穿刺針自患側滑車下端垂直刺入2.0 cm左右, 并注入1.5 ml的2%利多卡因;③手術切口為內眥腱上端0.5 cm處, 平行于淚前嵴稍向顳側彎曲呈弧形, 逐層切開至皮膚全層, 對肌肉和皮下組織進行分離后置入淚囊撐開器, 使內眥腱與淚前嵴得到充分暴露;④使用小骨膜分離器將于淚前嵴前端切開的骨膜分離, 后分離淚囊壁及淚囊窩骨膜;⑤造骨窗選擇盡量較低, 使用彎曲鉗, 將前方超過淚前嵴0.2 cm處的淚囊窩后下部骨壁頂破, 并將其擴成一個大小約為1.0 cm×1.2 cm的卵圓形骨孔, 此操作應避免咬破鼻黏膜;⑥將淚囊鼻側壁使用淚道探針頂出, 于頂出部位作橫切口, 并在淚囊處較低部位作一條與之平行切口, 在兩者之間作一垂直切口, 使三條切口呈Ⅰ形;⑦對鼻黏膜后瓣與淚囊進行縫合, 取出塞于鼻腔內的無菌棉片, 置入凡士林紗條于骨窗口, 對鼻黏膜前瓣與淚囊進行縫合;⑧沖洗淚道, 確保通暢后進行縫合, 并行加壓包扎。
1. 2. 3 術后處理 ①術后3 d給予止血、抗炎藥物;②滴激素或抗生素滴眼液3~5次/d, 3~5周, 呋麻滴鼻液3次/d, 6~8 d;③術后1周后沖洗淚道、拆線, 1個月內定期沖洗淚道, 1次/周;④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療效評定標準[3]:①治愈:術后患者沖洗淚道未發(fā)生阻塞情況, 溢膿、溢淚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②改善:術后患者沖洗淚道稍有阻塞, 溢膿、溢淚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③無效:術后患者沖洗淚道有明顯阻塞感, 溢膿、溢淚等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治愈+改善)/總例數×10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3.55%,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6.77%,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68%,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45%,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淚囊炎是常見眼部疾病, 主要由炎癥因子造成的淚道阻塞引起。淚囊常見細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在淚囊中滋生繁殖, 對淚囊壁產生刺激作用, 進而致使淚囊黏膜發(fā)生慢性炎癥, 淚道受其產生的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阻塞, 導致慢性淚囊炎的發(fā)生。近年來, 隨我國老齡化形勢的不斷加劇, 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 嚴重威脅老年患者眼部健康。
淚囊鼻腔吻合術主要采用手術方式, 使患者淚囊與中鼻道黏膜通過打通的人造骨孔相吻合, 建立一個新的淚液引流通道, 從而消除患者淚道積膿、阻塞等癥狀, 有效解除炎癥。該手術方式具有解剖結構清晰、手術視野暴露好等優(yōu)點, 但操作過程較為復雜、長時間的手術易使患者產生頭痛、氣悶、鼻部疼痛等不適癥狀, 加之手術需要進行骨孔的咬切, 加劇患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4, 5]。以往觀點認為老年患者身體耐受度較低, 不宜行淚囊鼻腔吻合術, 通常對此類患者進行淚囊摘除術治療, 但摘除術易對患者淚液引流通道造成破壞, 因此術后多數患者依然存在溢淚癥狀, 治療效果尚未達到最佳水平。趙平千、張瑜等[6]研究指出, 對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行淚囊鼻腔吻合術, 術后未造成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且治療效果與非老年患者無顯著差異, 證明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采用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本研究特對在本院接受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的62例慢性淚囊炎患者進行回顧性分組分析, 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3.55%,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68%,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6.77%,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45%, 兩組總有效率、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得知, 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可順利進行淚囊鼻腔吻合術, 且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對老年慢性淚囊炎患者行淚囊鼻腔吻合術, 治療效果顯著, 具有一定安全性, 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史余勇, 劉定榮.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手術探討.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14, 28(1):51-53.
[2] 王媛, 葉琳, 彭云, 等.新型鼻用敷料在淚囊鼻腔吻合術中的應用.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 2016, 38(2):100-104.
[3] 李劍洪.淚囊鼻腔吻合術與激光淚道形成術在臨床治療慢性淚囊炎中的應用價值比較.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4, 24(11):98-101.
[4] 裘項旭, 胡旭颋, 王超軍.不同術式治療慢性淚囊炎術后感染的臨床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12):2843-2845.
[5] 吳柳青, 卜繼普, 肖羽輝, 等.改良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320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4, 52(7):28-30.
[6] 趙平千, 張瑜, 杜曉燕.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老年患者慢性淚囊炎療效研究.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5, 14(1):4-7.
[收稿日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