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國棟 吳占慶 楊培雄 李琳業(yè)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外科,青?!∥鲗帯?10000)
?
膿毒癥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7、-23和降鈣素原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冶國棟吳占慶楊培雄李琳業(yè)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外科,青海西寧810000)
〔摘要〕目的探討膿毒癥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L)-17、IL-23和降鈣素原(PCT)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方法70例膿毒癥患者作為觀察組,留取清晨靜脈血并分離血清,30例無感染性疾病的健康體檢的成人血清標本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中IL-17、IL-23和PCT的表達。結果觀察組中IL-17、IL-23和PCT的表達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清中IL-17、IL-23和PCT的表達量與是否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預后密切相關。相關分析顯示IL-17和IL-23、IL-17與PCT具有正相關性。結論膿毒癥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PCT的表達升高,對病變的發(fā)生和進展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膿毒癥;白細胞介素-17;白細胞介素-23;降鈣素原
膿毒癥是創(chuàng)傷、燒傷、休克、感染等臨床急危重患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也是誘發(fā)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重要因素〔1〕,使病變形成和進展中內環(huán)境多種指標發(fā)生變化〔2〕。白細胞介素(IL)-17是由Th17細胞產生的一種細胞因子,可誘導多種促炎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的釋放,參與多種炎癥的發(fā)生與維持過程〔3,4〕。IL-23是Th17發(fā)育分化的主要促進因子,目前研究顯示IL-23/IL-17可能具有正向協(xié)同作用,共同促進炎性及免疫性疾病的進展〔5,6〕。降鈣素原(PCT)是降鈣素的前體分子,可以抑制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功能及巨噬細胞的活化和效應作用,參與炎性反應的發(fā)生和持續(xù)狀態(tài)〔7〕。本文研究膿毒癥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PCT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膿毒癥的患者70例作為觀察組。均經臨床指征、微生物學檢查及生物標志物等綜合指標進行確診。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的患者;②有風濕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③器官移植術后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35~86歲,平均(58.7±11.3)歲。30例無感染性疾病的健康體檢的成人血清標本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36~65歲,平均(50.4±8.1)歲。兩組性別構成、年齡無明顯差異。
1.2IL-17、IL-23和PCT的檢測方法觀察組均于確診后的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對照組常規(guī)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抽取后靜置1 h后以3 000 r/min離心20 min,取上清液后放置在-20℃冰箱中待測(檢測均于1個月內集中檢測)。IL-17和IL-23的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PCT的檢測采用免疫熒光法。做好相關的質量控制,減少誤差。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和線性相關分析。
2結果
2.1兩組IL-17、IL-23和PCT的表達觀察組中IL-17、IL-23和PCT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IL-17、IL-23和PCT的表達分析
2.2觀察組是否伴有MODS、不同預后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PCT表達的比較觀察組中伴有MODS患者血清中的IL-17、IL-23和PCT的表達明顯高于不伴有MODS的患者。觀察組中死亡患者血清中的IL-17、IL-23和PCT的表達明顯高于存活患者。見表2。
2.3觀察組中IL-17、IL-23和PCT表達的相關性IL-17和IL-23(r=0.46,P=0.041 3)、IL-17與PCT(r=0.49,P=0.031 2)具有正相關性。
表2 觀察組是否伴有MODS、不同預后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PCT表達的比較
3討論
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反應綜合征,可導致人體免疫失衡和多個器官組織的損傷,并可以形成多臟器衰竭,嚴重者可致死。病變進展中機體可以產生多種內源性炎性因子,使機體的穩(wěn)態(tài)遭到破壞〔8〕。IL-17、IL-23和PCT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重要誘導源,具有催化放大炎性反應,增強損傷因子對于細胞的毒性功能,還能夠使組織細胞受損。IL-17、IL-23和PCT的表達也可以直接反映炎性疾病的嚴重程度。IL-17是由155個氨基酸組成的同型二聚體,以糖基化和非糖基化兩種形式存在〔9〕,IL-17不僅由Th17細胞產生,而可以由多種細胞如胸腺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分泌產生〔10〕。研究認為IL-17可以促進中性粒細胞的發(fā)育成熟,并具有強大的招募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促進多種細胞的成熟及細胞的分化過程,對于炎癥反應有明顯的放大作用〔11〕。IL-23作為一種異源性二聚體蛋白,除了具有與IL-12相同的P40亞基,還具有特殊的P19亞基〔9,12〕。IL-23主要來源于活化的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并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6〕。PCT是血清降鈣素的前肽物質,分子量為14.5 kD,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蛋白質,無明顯的激素活性〔13〕。研究認為在病毒感染時,干擾素大量產生,將會抑制PCT的激活及產生〔14〕。
本實驗結果提示IL-17、IL-23和PCT高表達在膿毒癥的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引起機體炎性因子瀑布效應的重要炎性因子,此時機體的內環(huán)境紊亂,并有效促進臟器的功能障礙。隨著IL-17、IL-23和PCT表達的升高,機體發(fā)展為嚴重膿毒血癥的風險明顯升高。IL-17、IL-23和PCT具有協(xié)同正向作用,IL-17和IL-23的協(xié)同作用被學者認為是IL-17/IL-23軸的作用〔11〕,IL-23可以作用于分化成熟的Th17細胞,促進IL-17蛋白的分泌,使內環(huán)境中IL-17的表達升高。PCT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近年學者將其作為細菌感染的標志性蛋白〔14〕。在炎性因子的刺激時,機體呈炎癥的病理狀態(tài),血清中PCT的表達升高。三者協(xié)同性作用的機制與炎性因子的形成及相互作用有關,也與炎癥反應中形成的瀑布效應密切相關〔15〕,但是具體機制尚需要更多實驗來證實。實際上,引起膿毒癥的原因很多,細菌的種類、被感染器官的類型和范圍、炎癥的程度及免疫反應的狀況等,均是影響PCT及ILs等多種因子表達程度的根源。
4參考文獻
1張科,李錦繡,王小雯,等.膿毒癥患者早期血漿皮質醇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2):5554-5.
2 Giangola MD,Yang WL,Rajayer SR,etal.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6 attenuates neutrophil migration and acute lung injury in sepsis〔J〕.Shock,2013;40(6):485-91.
3熊焱,王興勇.膿毒癥大鼠急性肺損傷血清IL-6、IL-17的變化及其意義〔J〕.兒科藥學雜志,2010;16(1):11-3.
4蘇華.大黃素對膿毒癥急性肺損傷大鼠的保護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機制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7):39-41.
5蘇華.膿毒癥患者血清白介素23和白介素17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6):38-9.
6Ishida H,Imai T,Suzue K,etal.IL-23 protection against Plasmodium berghei infection in mice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IL-17 from macrophages〔J〕.Eur J Immunol,2013;43(10):2696-706.
7袁炳斌,呂銳,陳偉鵬,等.烏司他丁輔助治療對ICU膿毒癥患者PCT、CRP、WBC及氧合指數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2(36):30-2.
8Kuethe JW,Prakash PS,Midura EF,etal.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mediates the host response and increases mortality during sepsis〔J〕.J Surg Res,2014;191(1):19-24.
9Cauvi DM,Williams MR,Bermudez JA,etal.Elevated expression of IL-23/IL-17 pathway-related mediators correlates with exacerbation of pulmonary inflammation during polymicrobial sepsis〔J〕.Shock,2014;42(3):246-55.
10Mosci P,Gabrielli E,Luciano E,etal.Involvement of IL-17A in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ep-seated candidiasis from oropharyngeal infection〔J〕.Microbes Infect,2014;16(8):678-89.
11黃雪琨,陳玉蓮,張革化,等.IL-17和IL-23在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1;32(2):253-5.
12Sugitharini V,Prema A,Berla Thangam E.Inflammatory mediator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neonatal sepsis〔J〕.Inflamm Res,2013;62(12):1025-34.
13鄭興國,尤丁營.烏司他丁對泌尿系膿毒性休克患者血清PCT有IL-6水平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3):212-4.
14李真玉,柴艷芬,胡志東,等.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和IL-6、IL-10對膿毒癥預后意義〔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15(1):10-1.
15Giannikopoulos G,Antonopoulou A,Kalpakou G,etal.The functional role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early in clinical sepsis〔J〕.APMIS,2013;121(4):329-36.
〔2014-12-19修回〕
(編輯苑云杰)
〔中圖分類號〕R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13-3275-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3.088
第一作者:冶國棟(1980-),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腹部創(chuàng)傷急救及危重病治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