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寶+潘杰鋒+周佳子+崔騰斌
【摘要】 目的 觀察冠狀動脈內直接注射替羅非班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術中出現(xiàn)慢血流現(xiàn)象的臨床療效。方法 82例急診PCI術中出現(xiàn)慢血流現(xiàn)象患者, 根據(jù)是否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分為替羅非班組(36例)和對照組(46例)。比較兩組術后TIMI血流、術后90 min ST段回落、住院期間及1年隨訪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結果 替羅非班組術后 TIMI分級0、1、2、3級例數(shù)分別為1、3、4、28例, 對照組分別為2、5、12、27例;替羅非班組與對照組術后 ST段回落的例數(shù)分別為30、18例;替羅非班組術前 LVEF為 (45.79±7.80)%, 術后為 (54.29±5.80)%, 對照組分別為(48.15±7.59)%、(51.09±5.92)%;替羅非班組患者在住院期間MACE為4例, 隨訪1年的MACE為8例, 對照組分別為10、13例。替羅非班組患者術后 TIMI血流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ST段回落明顯高與對照組 (P<0.05);與術前相比, 兩組患者術后 1年 LVEF均提高, 且替羅非班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P<0.05);兩組術后的 MACE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急診PCI術中出現(xiàn)慢血流時, 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 加快心電圖ST段回落, 改善增加LVEF。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鹽酸替羅非班;慢血流現(xiàn)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138
急診PCI術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手段, 在進行PCI術中, 會引起冠狀動脈遠端或微循環(huán)的栓塞、痙攣, 而發(fā)生“無復流”或“慢血流”現(xiàn)象。在無明顯的持續(xù)性機械梗阻時, TIMI≤1級為無復流, TIMI≤2級為慢血流。替羅非班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可改善慢血流現(xiàn)象[1]。本文將探討冠狀動脈內直接注射替羅非班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術中出現(xiàn)慢血流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0年 1月~2015年 1月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術并于術中出現(xiàn)慢血流患者 82例。選擇標準:持續(xù)性胸痛≥ 30 min;胸前導聯(lián)≥ 0.2 mV;心肌酶學指標肌酸激酶和 (或)肌酸激酶同工酶≥ 2倍正常值;術中梗死相關動脈前血流 TIMI ≤ 2級, 患者同意使用替羅非班[2]。排除標準:活動性內臟出血、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礙者。根據(jù)是否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分替羅非班組 (36例)和對照組 (46例)。替羅非班組男 34例, 女 2例;Killip分級中Ⅰ、Ⅱ級分別為25、11例;術前 TIMI分級中0、1、2級例數(shù)分別為7、14、15例。對照組男 40例, 女 6例;Killip分級中Ⅰ、Ⅱ級分別為36、10例;術前 TIMI分級中0、1、2級例數(shù)分別為7、13、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術前均即刻嚼服阿司匹林 (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術中均給予標準劑量肝素 (100 U/kg)抗凝。替羅非班組經引導管冠狀動脈內給予替羅非班注射液 10 μg/kg, 后注射硝酸甘油 (200 μg), 以 0.15 μg/(kg·min)持續(xù)靜脈維持至PCI術后 36 h。對照組經引導管冠狀動脈內給予肝素鹽水 (1000 U), 注射硝酸甘油 (200 μg), 5 min后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觀察 TIMI血流的分級情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TIMI分級標準:0級:冠狀動脈閉塞遠端無血流;1級:造影劑不能充盈冠狀動脈遠端;2級:造影劑能完全充盈冠狀動脈遠端, 但進入緩慢;3級:造影劑在冠狀動脈內能完全、迅速充盈和清除。心電圖 ST段分析:分別記錄分析入院時及行急診PCI術后 90 min 12導心電圖。以 J點后 0.08 s判斷 ST段抬高幅度, 若術后 ST段較術前回落≥ 50%定為 ST段回落。觀察PCI術后即刻TIMI血流, 術后 90 min ST段回落情況, 術前、術后 LVEF, 住院期間和PCI術后 1年的 MACE, 包括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死亡。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替羅非班組術后 TIMI分級0、1、2、3級例數(shù)分別為1、3、4、28例, 對照組分別為2、5、12、27例;替羅非班組與對照組術后 ST段回落的例數(shù)分別為30、18例;替羅非班組術前 LVEF為 (45.79±7.80)%, 術后為 (54.29±5.80)%, 對照組分別為(48.15±7.59)%、(51.09±5.92)%;替羅非班組患者在住院期間MACE為4例, 隨訪1年的MACE為8例, 對照組分別為10、13例。替羅非班組患者術后 TIMI血流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ST段回落明顯高與對照組 (P<0.05);與術前相比, 兩組患者術后 1年 LVEF均提高, 且替羅非班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P<0.05);兩組術后的 MACE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急診行PCI術后, 若出現(xiàn)慢血流, 則需要立即開通梗死相關血管, 但也不能完全改善心肌組織灌注情況[3]。鹽酸替羅非班能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減少PCI術中出現(xiàn)繼發(fā)血栓、微循環(huán)栓塞。同時, 替羅非班可抑制血小板激活, 減少激活后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及炎癥因子, 增加心肌再灌注。替羅非班可增加內皮細胞介導的舒血管作用, 有利于改善心肌灌注。本研究結果顯示:替羅非班組患者術后 TIMI血流恢復情況、ST段回落均優(yōu)于與對照組 (P<0.05)。提示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同時改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 加速心肌細胞的再灌注, 進而縮小心肌梗死范圍。雖然兩組術后的 MACE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但替羅非班組的 MACE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可能與樣本量少和隨訪時間短有關。
綜上所述, 直接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對PCI術中、術后出現(xiàn)慢血流現(xiàn)象的遠期臨床療效, 有待進一步循證醫(yī)學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 高玉龍, 王春梅, 朱小玲, 等. 冠狀動脈內半劑量替羅非班對老年急診介入術中慢血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4):346-348.
[2] 金玫.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 38(8):675-690.
[3] 韓曉寧, 丁文惠, 洪濤, 等. 鹽酸替羅非班對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環(huán)再灌注的影響.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7, 9(6):373-375.
[收稿日期: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