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哲* 崔正默(延邊第二人民醫(y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
體位復位結合椎體強化術后椎體高度恢復的研究
李松哲* 崔正默
(延邊第二人民醫(y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 觀察體位復位輔助下椎體強化術(PVP及PKP)后椎體高度恢復的變化。方法 ①本組病例共120例,其中T1121例、T1248例、L136例、L212例、L33例,其中PKP 38例、PVP 82例。②患者取俯臥位,基礎麻醉生效后通過調節(jié)手術床骨折部位過伸結合適度的手法按壓,達到滿意的閉合復位后行椎體強化術。記錄分析視覺模擬評分(VAS)及傷椎高度變化。結果 術后傷椎處疼痛均明顯減輕,椎體前緣高度和中間高度有顯著恢復,后凸畸形角得到明顯矯正。結論 體位復位輔助下行椎體強化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能迅速緩解疼痛,有效恢復椎體高度、矯正后凸畸形。
【關鍵詞】椎體壓縮性骨折;骨質疏松;椎體成形術;椎體后凸成形術
近年來,椎體強化術(PVP、PKP)在國內外已經得到了廣泛開展,逐漸成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簡稱OVCF)、椎體血管瘤、脊柱轉移瘤及脊柱骨髓瘤等疾患的重要治療方法。此項技術的核心在于向病/傷椎體內注入骨水泥,從而達到穩(wěn)定椎體和止痛的作用。既往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椎體強化術用于治療OVCF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能有效預防后凸畸形等優(yōu)點,給OVCF的治療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變化,甚至成為不宜長期臥床患者的首選方案。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通過體位復位結合椎體強化術治療120例新鮮椎體壓縮性骨折老年患者,其中T1121例、T1248例、L136例、L212例、L33例,其中PKP38例、PVP82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120例,其中T1121例、T1248例、L136例、L212例、L33例,其中PKP 38例、PVP 82例。其中男12例、女108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為68歲;T1121例、T1248例、L136例、L212例、L33例,均為3周以內的新鮮骨折。術前給予傷椎X線CT、MRI檢查找出責任椎,測量傷椎高度及后凸角;觀察椎體后緣有無骨折等。
1.2 手術方法:患者均俯臥于手術床上,給予基礎麻醉后以傷椎為中心調解手術床使傷椎過伸,用適當的外力手法輔助復位。C型臂透視復位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穿刺點皮膚做約5 mm切口。82例行PVP者,在透視監(jiān)視下骨鉆孔針經椎弓根穿刺進入至椎體后1/3處,抽出針芯,插入智能導入管至椎體前中1/3處,C型臂全程監(jiān)控下拉絲期后期加壓注入骨水泥。38例行PKP者,穿刺針插入椎體后緣約2~3 mm,取出針芯,插入導針至椎體前2/3處,再插入球囊,高壓注入對比劑,通過球囊擴張進一步復位壓縮椎體,拔出球囊,通過套管拉絲期注入骨水泥。所有病例均行雙側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開始硬化后旋轉工作套管退出。
1.3 術后處理:術后平臥至少2 h,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肢體感覺及活動情況。術后次日在支具保護下下床活動。囑患者長期口服福善美及鈣爾奇,逐漸進行功能鍛煉。
1.4 觀測指標及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①參照Lee等方法[1],測定椎體高度壓縮率和恢復率。②測量椎體后凸角度。正常椎體上、下終板在側位X線上應顯示平行。椎體后凸角度為側位X線片上傷椎上、下終板垂線的交角。③評估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記錄術前、術后VAS評分。④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各組手術前后指標采用配對t檢驗評估術前后VAS評分、椎體前緣、中央椎體高度和椎體后凸角度改變情況,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時間為4~26個月,平均13個月。失血量平均8.5 mL/例,PVP手術時間20~45 min/椎,平均28.5 min/椎,PKP手術時間30~75 min/椎,平均45.5 min/椎,注射骨水泥量2.0~6.0 mL/椎,平均4.5 mL/椎。所有患者無術中死亡、未出現肺栓塞。PVP15個椎體出現骨水泥外漏,但無神經癥狀;PKP未出現骨水泥外漏。術后所有患者胸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緩解。術后VAS評分都有明顯下降,與術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表1,P<0.05),兩組患者VAS降低值行方差分析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椎體高度、cobb角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P<0.05)。兩組數據,PVP組與PKP組矯形效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獲得隨訪患者中未發(fā)現疼痛加重劑臨近椎體骨折。
表1 椎體強化術(PVP與PKP)手術前后VAS評分及畸形矯正情況對比
3.1 體位復位結合椎體強化術的優(yōu)勢:椎體強化術(PVP/PKP)作為OVCF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在國內外發(fā)展迅速,并且其良好的療效被廣大的業(yè)內人士所認可,PVP最早被法國的Galibert醫(yī)師應用于臨床,治療頸椎血管瘤,并逐漸應用到創(chuàng)傷性椎體壓縮性骨折。
目前對于無神經癥狀,輕中度畸形的椎體骨折的治療仍存在爭議。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均有良好療效的文獻報道。但是常規(guī)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術后感染、醫(yī)院性神經損傷、內固定失效及麻醉并發(fā)癥等一系列手術風險和醫(yī)療費用相對高等缺點。而保守治療雖然可以通過體位復位恢復部分椎體高度,但椎體內被擠壓破壞的骨小梁并未完全復位,傷椎內存在較大的空隙,即“蛋殼樣椎體”,由于沒有爬行替代支架,骨不能長入直接愈合,尤其是爆裂性骨折,髓核和破壞的終板擠入椎體內,影響骨愈合,使椎體不具有負重能力,易發(fā)生后期椎體高度丟失,局部后凸畸形及慢性腰背痛等后遺癥。
我們采用體位復位結合PVP/PKP治療OVCF。首先,體位復位可以使脊椎前柱牽伸,前縱韌帶牽張,即類似韌帶整復作用復位。其次,通過工作通道椎體內注入骨水泥(PMMA)強化椎體、穩(wěn)定骨折,防止椎體進一步壓縮,同時緩解疼痛。
3.2 體位復位結合椎體強化術的手術適應證:我們認為采用體位復位結合椎體強化術治療OVCF患者的選擇應從患者的神經癥狀、脊柱穩(wěn)定情況、畸形程度來選擇。神經功能完好、后凸畸形<30o、椎體壓縮<50%,脊柱穩(wěn)定的單節(jié)段新鮮胸腰椎骨折是該手術適應證。本組全部病例為屈曲暴力所致壓縮性骨折,根據Denis分型[2],本組病例大部分為B型骨折,少部分為A型及C型骨折,無爆裂性骨折。
3.3 椎體高度恢復的觀察:PVP由于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療效顯著,已成為OVCF的重要治療手段,但能否恢復椎體高度方面仍有爭議,尤其是主張做PKP者認為PVP術不能恢復壓縮椎體的高度。2003年Hiwatashi等報道37例共85節(jié)椎體,PVP術后觀察發(fā)現椎體高度多數有明顯提高。本研究證實,86例患者通過體位復位結合PVP術后椎體高度明顯恢復;體位復位結合 PKP術較前者椎體高度恢復更明顯,但二者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并發(fā)現椎體壓縮程度越明顯,術后椎體高度恢復率越高,后凸畸形矯正更明顯。我們認為體位復位結合椎體強化術治療OVCF簡單易行,可效提高椎體高度恢復率,恢復脊柱正常力線,提高止痛效果,安全可行,實用性強。
參考文獻
[1] Lee ST,Chen JF.Closed reduction ver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technical note[J]. Jneurosurg,2004,100(4 Suppl Spine):392-396.
[2] 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dan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J].Spine,1983,8 (8):817-831.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6-0181-02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