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茜 李芳
摘 要:花鈿,是我國古代婦女化妝時所用的一種面部裝飾和化妝技法,通常施于眉心、兩鬢或面頰之上。同時花鈿也是我國傳統(tǒng)服飾及妝面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唐代尤為盛行。它圖案多變,顏色豐富多彩,充分體現(xiàn)了女性的美麗和智慧,并且從側(cè)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明狀況,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藝術(shù)珍寶。
關(guān)鍵詞:唐代;花鈿;當代影視作品
如今,在許多以唐朝為時代背景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劇中的女演員眉間繪著花狀的裝飾物(見圖1),將“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的唐代女性的風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而也有許多人不解:演員繪在眉間的裝飾是什么呢?唐代的女子都是這樣妝扮自己的嗎?這樣的裝扮有什么特殊含義嗎?
1 花鈿的起源與發(fā)展
《說文·金部》:“鈿,金華(花)也”。這是對于“鈿”字最早的解釋,因其形制多成花狀,又稱“花鈿”?;ㄢ氃诠糯袃煞N不同的定義:
第一,面飾。
第二,簪首,屬于首飾、頭飾的范疇。
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基于“花鈿”作為面飾的概念上展開研究。
花鈿又稱花子或媚子,作為面飾,歷代名目繁多,圖案復雜多變,顏色豐富多彩。北朝民歌《木蘭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其中的“花黃”即為花鈿的一種。明代小說《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也曾寫:“露著四鬢,額上貼著三個翠面花兒”。
關(guān)于花鈿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花鈿是產(chǎn)生于秦始皇時期?!吨腥A古今注》載:“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畫為云鳳虎飛升。至東晉有童謠云,‘織女死時,人帖草油花子,為織女作孝。至后周,又詔宮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如供奉者,帖勝花子,作桃花妝,插通草朵子,著短袖衫子。”這里所指的“帖”是粘貼,“花子”則是指面飾。二說:產(chǎn)生于南朝,根據(jù)宋高承《事物紀原》 卷 3 引《雜五行書》載:“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jīng)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比f:始于唐代。因《酉陽雜俎》里載:“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跡。”關(guān)于上官婉兒額上點梅花,學界說法不同:有說因罪所施的黥形?!缎绿茣繁緜髡f“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殺也”;另有一說法,是她因事觸怒了武則天,被武后用刀扎于面上,后來便做成“花子”,以掩刀痕。
裝飾自我是人類審美實踐的普遍現(xiàn)象,女性對貼飾的追求只不過順應(yīng)了人的愛美天性。唐代婦女與今天女性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社會地位、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也不一樣,因而自我妝飾的審美判斷必然與當代女性有相當大的差異。再者每個事物的產(chǎn)生,都要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前提,唐代社會繁榮開放,這一特點不管是從服飾審美還是社會風俗亦或是政治制度中都有所體現(xiàn)?;ㄢ毜男螤?、圖案、材質(zhì)等特點必須與當時整個社會華麗的著裝風格和審美觀相一致,所以說唐朝確實是花鈿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晚唐及五代時期。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為:“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涂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由此可見,貼花鈿是唐代婦女化妝時的一個重要步驟。
重新審視影視作品中唐代女性臉部貼飾文化,對于我們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創(chuàng)新當代女性妝飾藝術(shù),將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2 影視作品中的花鈿
近年來收視率最高的以唐朝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莫過于演員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在這部電視劇中,由于年齡、身份地位等不同原因,武則天在不同時期的妝容就有很大的差別。
在武則天還只是武昭儀的時候,她眉間的花鈿為繪制而成,呈簡單的紅色三葉草形狀,整體比例很小,(見圖2)使演員的整體妝容顯得活潑靈巧。
如圖3所示,在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后時,演員的妝容發(fā)生了變化,最明顯的便是她眉間的花鈿。同樣是繪制而成,但已從簡單的三葉草形,變?yōu)檩^為復雜的火焰形,這一變化使得整體妝容更為華麗,充分體現(xiàn)了主人公身份的變化。在當代電視劇中,這是常用的予以區(qū)別主人公身份的化妝手法。
在武則天登基稱帝之后,很多人會認為她額上的花鈿應(yīng)該更加燦爛或是變?yōu)榕c她身份一致的黃色。然而劇中年過花甲的這位老婦人,雖是龍袍加身,但妝容卻較之以前甚為簡單(見圖4)。這是由于花鈿無論是從唐代文學作品還是繪畫作品中,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出現(xiàn)在年輕女子這一年齡段中,中年婦女也有佩戴或是描繪,所以一般情況下認為唐代的老年婦女不太可能會以濃妝示人,更不會在化妝時加入花鈿。所以可見這部電視劇的造型師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然而趙光遠《詠手》之二中的詩句“舌頭輕點貼花鈿”的細節(jié)性描寫,充分說明花鈿除去用朱砂等顏料繪制外,還有另一種裝扮形式——粘貼。粘貼的主要材料為呵膠,根據(jù)宋代葉廷珪的《海錄碎事》記載:“呵膠出遼中,可以羽箭,又宜婦人貼花鈿,呵噓隨融,故謂之呵膠?!庇纱丝梢?,當時的婦女只需要對其呵噓一口熱氣,使膠融化,將花鈿輕輕貼在額頭即可。在殷桃主演的電視劇《楊貴妃秘史》中,這種粘貼的花鈿就有出現(xiàn)(見圖5)。
劇中演員的花鈿運用了描繪和粘貼兩種手法,以手繪的紅色牛角形為底,搭配粘貼上形狀、大小各異的碎鉆若干,不僅體現(xiàn)出楊玉環(huán)作為貴妃的高貴身份,更是在審美上顯得美麗優(yōu)雅,讓人眼前一亮。那么在唐代,女子臉上的花鈿真的是這種材質(zhì)或樣式嗎?
“‘花鈿是用金、銀、珠、翠等材料,經(jīng)過加工制成薄片,有的剪成圓形,有的則剪成花卉、鳥、蝶等各種形狀貼在眉心、額頭或眼睛兩側(cè)的裝飾。”這是曾莉佳和董翔兩位學者在《唐代仕女畫中的華典裝飾》中為花鈿所做出的定義。由此可見,圖4中的花鈿圖案不無可能存在過;而材質(zhì)方面,由于唐代并沒有以鉆石作為首飾的記載,所以劇中人物花鈿的材質(zhì)與史實有出入。
還有一些影視作品是以架空的朝代為背景所創(chuàng)作的,但劇中人物造型上也加入了花鈿這一元素。例如章子怡主演的武俠電影《十面埋伏》,劇中小妹的造型(見圖6)使用了典型的雛鳥形,成為整體妝容上的點睛之筆,豐滿了原本較為單調(diào)的妝面造型,將演員的古典之美發(fā)掘出來,并且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種花鈿的典型代表為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唐代女俑額上(見圖7)。
無獨有偶,在熱播的仙俠劇《花千骨》中,造型師為成為妖神的女主角花千骨的造型中加入了一個不對稱的紅色火焰狀花鈿(圖8),搭配全紅的整體妝容及服飾,使人物形象豐滿,區(qū)別于之前清純可愛的造型。
3 結(jié)語
花鈿固然美麗,但不得不承認花鈿的消亡有它的必然性??v使多元化社會的今天,它也難以回到每個普通女子的日常生活當中。首先,它并不能搭配現(xiàn)代人的妝容及服飾審美觀;其次,花鈿繁瑣的繪制和粘貼步驟也不適用于當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再者,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都大大豐富的今天,女子“悅?cè)诉_己”的手段不再僅限于粉飾裝扮自己。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花鈿曾作為一個完整的服飾形象中的一部分出現(xiàn)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凝結(jié)了當時婦女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懷,同時也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從側(cè)面反映出大一統(tǒng)的唐代空前的繁榮盛貌。
現(xiàn)如今,我們只有在服裝展或是電視、電影的熒幕上才能看到花鈿的出現(xiàn),那么就讓它作為一個我們與古人相連通的紐帶,用心領(lǐng)去略古代女子清新或嬌艷的美。
參考文獻
[1]《全唐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2]《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1963年。
[3](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萬卷出版公司,2014年。
[4](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5](唐)馬縞:《中華古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6](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7](宋)歐陽修、 (宋)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8]于倩、盧秀文:《敦煌壁畫中的婦女花鈿妝》,《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第64頁。
[9]吳倩、王志新:《淺析花鈿藝術(shù)形式的起源與發(fā)展歷程》,《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17期,第109頁。
[10]周汛:《中國歷代婦女妝飾》(面飾篇),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第132頁。
[11]曾莉佳、董翔:《唐代仕女畫中的花鈿妝飾》,《美與時代》2009年第9期上半月,第108頁。
[12](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