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利可 周明鍇 祁紹艷 劉小軍 劉 英 郭 燕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ICU 鄭州 450014
?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呼吸機輔助通氣時機探討
時利可周明鍇祁紹艷劉小軍劉英郭燕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ICU鄭州450014
【關鍵詞】重度顱腦損傷;呼吸機輔助通氣;ARDS發(fā)生率;病死率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昏迷時間長,病情重,后期并發(fā)癥多。呼吸衰竭是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臨床采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方式增加患者氧儲備,滿足機體氧耗需要,顯著改善患者預后,但使用呼吸機通氣的具體時機存在較大爭議[1-3]。我們對2013-07—2015-07入ICU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07—2015-07我院ICU收治的重度顱腦損傷患者78 例,男 43 例,女35 例;年齡 20~70歲,平均 51.6 歲;GCS評分3~8分,其中6~8分25例,4~5分33例,3分20例;損傷部位:硬膜下血腫合并腦疝17例,彌漫性軸索傷11例;原發(fā)性腦干損傷12例,腦挫裂傷合并腦疝20例,顱內血腫18例。所有患者除顱腦損傷外,無其他基礎疾病。將所有患者根據使用呼吸機通氣的時機不同分為早期通氣組(觀察組)和后期通氣組(對照組)各39例,2組性別、年齡、GCS評分、腦損傷部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部患者均經頭顱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1.2方法對照組進行預防感染、脫水降顱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后期在出現呼吸衰竭時使用呼吸機通氣。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原發(fā)腦損傷極其嚴重的患者(GCS評分低,短期不能清醒患者),行微創(chuàng)氣管切開術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余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比較2組7 d和14 d ARDS發(fā)病率,7 d和28 d病死率。
1.3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 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治療7 d和14 d ARDS發(fā)生率比較治療組7 d和14 d ARDS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7 d和14 d ARDS發(fā)生率比較 [n(%)]
2.22組7 d和28 d病死率比較治療組7 d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8 d病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7 d和28 d病死率比較 [n(%)]
3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一般同時合并其他臟器損傷,尤其肺部損傷,如肺挫裂傷、血氣胸等。同時腦外傷患者嘔吐胃內容物、胃酸等,易造成誤吸從而出現肺部及全身感染,引起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導致內皮細胞損傷,發(fā)生毛細血管滲漏,最終導致肺水腫及肺損傷。急性肺損傷是顱腦損傷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如果未及時有效治療,最終將發(fā)展為ARDS,導致呼吸功能衰竭,多臟器功能受損,同時由于顱腦損傷嚴重,病死率高。據文獻報道,大部分腦外傷患者由于誤吸及其他原因會出現急性肺損傷,與輕度顱腦損傷患者比較,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性肺損傷發(fā)病率明顯升高,部分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短期內迅速進展為ARDS[4-5]。在積極治療顱腦損傷、預防感染及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的同時糾正低氧血癥,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預防肺損傷甚至ARDS,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由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血腦屏障被破壞,腦血管痙攣、腦灌注不足引起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重型顱腦損傷后早期的腦缺氧缺血狀態(tài),導致腦損傷進一步加重,病死率明顯增加。應用呼吸機輔助通氣可以糾正低氧血癥,減輕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是在入院早期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還是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氧合差、呼吸衰竭時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改善缺氧狀態(tài),目前尚未統(tǒng)一意見[6-8]。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應在入院后早期給予呼吸支持,同時給予合適的呼吸模式及呼吸機參數,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使患者順利度過損傷后1周左右的腦水腫期[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入院后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觀察組7 d和14 d ARDS發(fā)病率明顯降低;7 d病死率無明顯差別,28 d病死率明顯減低。因此,早期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可使顱腦外傷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明顯降低,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明顯受益,值得臨床推廣。
4參考文獻
[1]Haddad S,Aldawood AS,Alferayan 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outcomes in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11,39(6):1 043-1 050.
[2]張建軍,宜宏飛,謝仁龍,等.早期機械通氣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作用[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0,8(6):500.
[3]區(qū)利娟,林鳳瑜.急性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早期機械通氣的護理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33(6):1 297-1 298.
[4]余益民,沈觀樂,許波.早期機械通氣對顱腦損傷合并呼吸衰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3):23-24.
[5]紀強,韓禮綱,王青山.機械通氣在急重癥顱腦損傷合并ARDS中的治療[J].河北醫(yī)學,2008,14(3):258-260.
[6]王興武,王獻,李雪松.適時機械通氣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呼吸衰竭[J].廣州醫(yī)藥,2006,37(2):22-23.
[7]朱林燕.氣管切開早晚對需長期機械通氣的危重癥患者的影響-Meta分析[D].重慶: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
[8]關峰,胡志強,黃輝,等.機械通氣在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刊,2014,49(2):51-52.
[9]梁德雙,蔡慧,羅成義,等.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重度顱腦損傷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1):57-60.
[10]彭東海.早期機械通氣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5(4):40-43.
(收稿2015-08-04)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5-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