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成燦 陳耿生 羅定市中醫(yī)院 527200 廣東羅定市龍華東路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乙肝肝硬化的療效觀察
岑成燦陳耿生羅定市中醫(yī)院527200廣東羅定市龍華東路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乙肝肝硬化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肝硬化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西藥保肝等治療,治療組同時服用自擬軟肝消積湯(三棱15 g,莪術12 g,炙鱉甲18 g,白芍15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30 g,連翹10 g,茵陳15 g,雞內金10 g,白術15 g,大黃10 g,當歸8 g,丹參15 g)加減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后各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均P<0.01),但治療組治療后下降水平更顯著,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均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乙肝肝硬化,能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病情緩解,與單純西藥治療比較,具有更滿意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乙肝;肝硬化;早期;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肝硬化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遷延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納差、乏力、脅痛、腹脹及下肢浮腫等,嚴重者造成肝臟血液循環(huán)障礙,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造成大出血[1]。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發(fā)展的晚期階段,其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非酒精性脂肪肝、膽汁淤積、自身免疫性肝炎、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為主[2]。肝硬化占慢性肝病的16%,以20~50歲多見,男女比例為4∶1,約80%與HBV感染有關[3]。以往單純予西藥治療肝硬化,僅能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較難獲得標本兼顧的效果。按中醫(yī)學理論,此病屬“鼓脹”“癥積”范疇,認為多因濕熱邪毒損傷肝脾,長期血瘀氣結,脈絡阻滯而引起各種癥狀,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肝硬化,獲得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收住院的80例早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0~60(38.2±4.8)歲,病程2~8(5.5± 2.5)年;治療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8~58(35.8±4.3)歲,病程3~8(5.8±2.2)年。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內科學》[4]的診斷標準擬定:血清HBVDNA、HBSAg為陽性,伴有肝炎病史2年以上;肝功能及體征存在異常,肝纖維指標Ⅳ型膠原、Ⅲ型前膠原體、層粘連蛋白、透明質酸中2項或以上存在異常,血清生化指標中的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血清白蛋白、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存在異常;B超提示肝、脾腫大,肝內回聲增粗,肝表面光滑,邊緣變鈍,肝內管道清晰或輕度扭曲、狹窄,脾靜脈及門靜脈主干內鏡輕度增寬。
1.2.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具備頭身困重、胃脘脹滿、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脅肋疼痛、小便尿黃等2個或多個癥狀,具有黃疸、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腹部青筋暴露、舌質暗、瘀點或瘀斑等2個或多個體征。
1.3排除標準①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心源性、原發(fā)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②合并肝癌、肝性腦病、頑固性腹水的失代償期肝硬化;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肺、腎、內分泌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婦女。
2.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保肝治療。選用阿德福韋酯(福建廣生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98,10 mg/片)1片/次,每日1次;復方甘草酸苷片(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06,25 mg/片)2片/次,每日3次;復合維生素B片(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999,10 mg/片)2片/次,每日3次;共持續(xù)治療6個月。
2.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服用自擬軟肝消積湯加減治療。該方組成:三棱15 g,莪術12 g,炙鱉甲18 g,白芍15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30 g,連翹10 g,茵陳15 g,雞內金10 g,白術15 g,大黃10 g,當歸8 g,丹參15 g。兼氣虛者加黨參15 g、黃芪15 g;兼血虛者加阿膠15 g(烊化);兼陰虛者加生地黃15 g;兼陽虛者加杜仲15 g;腹水者加大腹皮20 g、厚樸10 g;口渴尿赤者加黃芩6 g;脅痛者加柴胡12 g、延胡索15 g。將上述中藥加水1 000 ml煎至200 ml,同樣方法復煎1次,再得藥液200 ml,將2次所得藥液混合,分早晚2次于飯后溫服,1劑/天,共持續(xù)治療6個月。
3.1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檢查患者肝纖維化指標:透明質酸(HA)、層粘蛋白(LN)、Ⅳ型膠原(Ⅳ-C)、Ⅲ型前膠原(PCⅢ)。
3.2療效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6]擬定。顯效:癥狀完全消失,一般情況良好;肝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無叩痛及壓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肝功能(ALT,膽紅素A/GA)恢復正常;以上指標保持穩(wěn)定0.5~1年。好轉:主要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肝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無明顯叩痛及壓痛,有腹水者腹水減少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標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無效:未達到好轉標準或惡化者。
3.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治療結果
3.4.1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改善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ā纒)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ā纒)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1
組 別 n 時 間 LN(pg/ml) HA(μg/ml) Ⅳ-C(ng/ml) PCⅢ(μg/ml)治療組 40 治療前 230.4±12.2 205.5±8.6 115.7±6.3 252±6.8治療后 116.2±20.4①② 105.2±15.8①② 61.2±10.7①② 130.0±10.7①②對照組 40 治療前 240.4±7.2 212.3±7.2 110.7±7.5 260.0±7.3治療后 200.4±28.6① 192.2±20.5① 85.3±11.7① 210.1±11.4①
表1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各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均P<0.01),但治療組治療后下降水平更顯著,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均P<0.01)。
3.4.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ɡ?)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在我國大多數(shù)為肝炎后肝硬化,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jié)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fā)展為肝硬化。其屬于中醫(yī)“鼓脹”“積聚”范疇,病位在肝、脾、腎,病機特點為肝脾腎功能受損,氣血水液代謝失常[7]。筆者認為整個病變的發(fā)展由氣及血、由陽入陰、由中焦到下焦,同時“痰、濕、瘀、毒”之邪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治療應虛實兼顧,標本兼治,以疏通脈絡、涼血活血、健脾養(yǎng)肝、軟堅散結、利水消脹為主。筆者根據(jù)該病病機自擬軟肝消積湯,方中三棱、莪術、炙鱉甲軟堅散結,活血行氣;白芍色白味酸柔肝;茯苓、白花蛇舌草、連翹清熱解毒祛濕;茵陳利濕退黃;白術、雞內金健脾消積,有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丹參活血化瘀,現(xiàn)代藥理證明其能有效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防止肝纖維化;大黃活血而蕩滌腸腑;當歸既可養(yǎng)血活血而補虛,又可潤腸通便,與大黃合用,使邪有出路。
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自擬軟肝消積湯加減治療早期乙肝肝硬化,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纖維化各項指標,且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的水平(均P<0.01);臨床療效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自擬軟肝消積湯可促進肝功能恢復,達到緩解病情、延長生存周期的目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其愷,鄭燕群,劉曉暉,等.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yī)學,2008,10(7):218-219.
[2]鄧仰剛,傅萍.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27(6):113-116.
[3]應楹,張常晶,姚定康.肝硬化病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人民軍醫(yī),2001,44(10):594-596.
[4]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6-78.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6-17.
[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4):277-278.
[7]彭勃.中西醫(yī)臨床消化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420.
(2015-12-23收稿/編輯陳明偉)
中圖分類號:R259.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19(2016)03-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