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凱
【摘要】 目的 探討高齡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非心臟手術麻醉時開展術前評估及圍術期處理價值。方法 選取 100例高齡心血管疾病行非心臟手術患者, 總結手術麻醉術前評估及圍術期處理價值。結果 心力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傋≡簳r間為(36.77±1.96)d和 (36.78±1.96)d長于其他類型 (P<0.05);骨外科總住院時間 (36.27±1.94)d長于其他科室 (P<0.05);全身麻醉 (全麻)總住院時間(35.82±2.13)d長于其他麻醉類型 (P<0.05)。結論 高齡合并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全麻、骨外科手術者, 有較長住院時間, 需重視改善全身情況, 加強術后監(jiān)測, 注意防范并發(fā)癥, 可保障患者臨床安全。
【關鍵詞】 高齡;心血管疾?。环切呐K手術麻醉;術前評估;圍術期處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55
近年來, 我國社會人口步入老齡化進程加劇, 明顯加大了高齡手術患者比例, 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合并者, 圍術期麻醉處理存在一定難度, 重視術前評估及圍術期處理, 對保障預后意義顯著[1]。本次選取相關病例, 就上述內容展開探討, 現(xiàn)回顧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4年 5月 ~2015年 5月收治的100例高齡心血管疾病行非心臟手術患者, 男 68例, 女 32例, 年齡 80~92歲, 平均年齡 (85.7±4.0)歲。其中心力衰竭 11例, 冠心病28例, 嚴重心律失常15例, 高血壓24例, 合并兩種或以上心血管疾病 22例。骨外科手術 35例, 肛腸外科 19例, 普外科 30例, 其他 16例。全麻 37例, 硬膜外麻醉 39例, 局部麻醉 24例。
1. 2 方法 麻醉前對患者行相應處理, 針對高血壓患者, 先控制血壓與正常范圍接近;冠心病患者使冠狀動脈血供改善, 有嚴重心律失常者, 給予抗心律失常藥應用, 有其他臟器慢性疾病合并者, 行對癥處理。依據(jù)患者身體狀況、手術種類, 選擇不同的麻醉方式。神經(jīng)阻滯應用丁哌卡因和利多卡因混合液, 持續(xù)硬膜外阻滯, 依據(jù)手術部位對相應的間隙選擇, 完成穿刺、置管處理。全麻誘導采用琥珀膽堿、咪達唑侖、丙泊酚、芬太尼靜注, 維持全麻, 用取丙泊酚酎情泵注。術后轉送患者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 記錄總住院時間。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不同疾病類型總住院時間比較 冠心病 (34.16±2.56)d, 高血壓 (33.71±1.01)d, 嚴重心律失常 (36.78±1.96)d, 心力衰竭 (36.77±1.96)d, 合并≥2種疾病 (32.71±2.61)d, 心力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傋≡簳r間長于其他心血管疾病類型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不同手術類型總住院時間比較 普外科 (34.35±2.20)d, 肛腸外科 (33.18±1.63)d, 骨外科 (36.27±1.94)d, 其他 (31.24±
1.43)d;骨外科總住院時間長于其他科室,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不同麻醉類型總住院時間情況 局部麻醉(32.71±2.61)d, 硬膜外麻醉 (33.95±2.25)d, 全麻 (35.82±2.13)d, 全麻總住院時間長于其他麻醉類型,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老年人常有肺源性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心血管疾病伴發(fā), 生理功能減退, 術后早期疼痛誘導的應激反應可使圍麻醉期危險性增加, 對機體的恢復產(chǎn)生嚴重影響, 也是導致術后并發(fā)癥高發(fā)的主要因素[2]。臨床收治的老年患者, 尤其是高齡者, 術前并發(fā)多種疾病, 通過對不同麻醉方式、手術類型、心血管疾病類型展開分析, 對比術后恢復時間, 利于降低高齡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非心臟手術麻醉時的風險。
本次研究顯示, 冠心病(34.16±2.56)d, 高血壓(33.71±
1.01)d, 嚴重心律失常(36.78±1.96)d, 心力衰竭(36.77±1.96)d, 合并≥2種疾病 (32.71±2.61)d, 心力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傋≡簳r間長于其他心血管疾病類型患者(P<0.05)。術前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合并發(fā)生者, 相較其他心血管疾病, 術后總住院時間最長, 需重視此疾病類型患者手術麻醉全程的處理。
有報道顯示, 心臟病患者給予 β受體阻滯藥長期應用, 可使醫(yī)院內病死率降低, 依據(jù)患者機體情況對合適的麻醉方式選擇, 力求確切有效、簡單安全, 盡量應用個體化、小量、低濃度、分次、復合方式給藥, 可保障臨床安全[3]。本次研究中, 局部麻醉(32.71±2.61)d, 硬膜外麻醉 (33.95±2.25)d,
全麻 (35.82±2.13)d, 全麻總住院時間長于其他麻醉類型(P<0.05)。全麻患者住院時間最長, 局麻較短, 表明對麻醉方式合理選擇, 可降低患者痛苦, 縮短恢復時間。老年人心血管對應激的反應性降低, 是誘發(fā)心臟突發(fā)事件的主要原因, 故圍術期需加大并發(fā)癥的防范, 特別是骨外科手術患者, 因骨科手術通常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 且需要恢復的時間也較長。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 高齡老年患者中, 嚴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全身麻醉、骨外科手術者, 有較長的總住院時間, 術前需做好充分準備, 使患者全身情況改善, 對適宜的麻醉用藥和手術方式進行選擇, 術中維持適宜麻醉深度, 以確保充足氧供和循環(huán)穩(wěn)定, 術后嚴密監(jiān)測, 加強鎮(zhèn)痛, 對酸堿、電解質、水平衡紊亂進行糾正, 加大對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的防范力度, 以對心臟突發(fā)事件進行防范, 可顯著改善治療預后。
綜上所述, 高齡合并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全麻、骨外科手術者, 有較長住院時間, 需重視改善全身情況, 加強術后監(jiān)測, 注意防范并發(fā)癥, 可保障患者臨床安全。
參考文獻
[1] 楊付明. 冠心病非心臟手術麻醉心血管反應的預防.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4(12):168-169.
[2] 陳麗. 冠心病非心臟手術麻醉心血管反應的防范措施研究.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學術版), 2015(9):64-65.
[3] 曹磊. 高齡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臟手術麻醉的術前評估及圍術期處理.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17):3234-3235.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