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當代語境下的陶瓷藝術跨界
——《界·尚——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邀請展》評析
李志宏
(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立足于當下文化發(fā)展的背景,以“界·尚——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邀請展覽”中的藝術家作品為例,探討了中國陶瓷藝術在觀念、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實驗跨界現(xiàn)象,同時指出跨界的不足,并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展望。希冀能夠拋磚引玉,對于當下陶瓷藝術 “跨界”現(xiàn)象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跨界;實驗;觀念;形式;材料
作為主辦方中的一員,筆者參與了三屆《界·尚——當代陶藝實驗作品邀請展》(以下簡稱界尚陶藝展)的策劃與籌備工作,活動最初發(fā)起于2011年9月,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山東美術家協(xié)會、山東美術家協(xié)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山東藝術學院共同主辦,邀請全國30多所高等專業(yè)院校的畫家、雕塑家、陶藝家、設計家以及來自歐美等國的藝術家,三屆展覽共展出663位藝術家共計872件陶藝作品。創(chuàng)建界尚陶藝展的初衷是“以創(chuàng)新性的多樣化表達形式和前瞻性的實驗藝術精神,構建一個開放、包容、多元、實驗、創(chuàng)新的學術平臺”,以雙年展跨度延續(xù)展覽。經(jīng)過六年的持續(xù)進行,在當代藝術突破單一材質的大趨勢下,展覽中的藝術家作品呈現(xiàn)出鮮明的前瞻性和多樣性特質,為陶瓷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更多可能的面貌。展覽期間,邀請到會的知名學者、藝術家代表舉辦主題論壇及教育研討會,就實驗作品跨界理念、教育教學、設計與工藝創(chuàng)新等相關專題發(fā)表演講和研討,深化了當代陶藝實驗作品展覽的創(chuàng)新性、學術性研究以及實驗性探索。 本文以三屆界尚陶藝展中展出的部分作品為例,探討了中國陶瓷藝術在觀念、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實驗跨界表現(xiàn),同時指出跨界的不足,并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展望。
一、“跨界”之主要表現(xiàn)
界尚陶藝展覽作品,體現(xiàn)出當今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就是各學科之間突破邊界,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強勢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派生出“跨界”的思維空間和表達方式向著更加廣闊的學科及社會背景延伸,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實驗的可能。筆者認為,歷屆界尚陶藝展覽的“跨界”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跨越觀念的界限
觀念藝術推動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重點從器用形式轉向了精神訴求,藝術家跨越原有藝術概念的藩籬,突破既有的文化觀念和社會認知界限,以更加獨立的姿態(tài)表達藝術觀念。作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生概念,這種跨界使得藝術家們可以依據(jù)自身創(chuàng)作訴求及喜好,擇取一種全新的視角,置換非常態(tài)的藝術思維和表達方式,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開拓新的實驗藝術語言表達形式,尋求藝術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其中,身為中國美協(xié)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何潔,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在第一屆界尚陶瓷展覽中,他的作品《無題》(圖1),以“瓷”態(tài)傳達“紙”語的觀念置換,用硬質材質體現(xiàn)輕巧、可塑的紙?zhí)匦?,觀念把玩駕熟就輕;遠宏作品《,》再現(xiàn)米芾的書法,寄予了藝術家對藝術觀念生成與更新的思考; 沈厲的《側山》、《山水一境》,擺脫了中國當代水墨山水過分視覺化、圖像化的慣用方式,用陶瓷裝置展現(xiàn)了中國山水形而上的精神意境;萬里雅的《pumpkin》以輕松詼諧的波普風格調侃了一下南瓜,這個被草間彌生波點成符號的炙熱物種……跨界藝術創(chuàng)作給擁有歷史沉重感的陶瓷藝術帶來新的生機與實驗的可能,推波助瀾了陶瓷藝術跨界潮的觀念提升度與情感自信力。
圖1 何潔 《無題》
另外,體現(xiàn)在人文跨界上,非陶藝界的藝術家介入,帶來了陶瓷另類表達的思考使命,作品呈現(xiàn)出藝術家習慣語言的陌生化表達,開啟了陶藝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跨界新生命,使得這種跨越更具純粹性與自主性。王克舉、閆平是國內知名的油畫名家,夫妻倆在第三屆展覽中受邀,他們的陶藝作品用其熟練的油畫語言為瓷上彩繪打開一扇窗,速寫出了藝術家置換媒材語言的輕松與愜意,也反映了藝術家對以傳統(tǒng)介質為載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當代價值與意義的思考、認知和探索。這種相對純粹的藝術跨界可能不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卻意味著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也為當代陶藝的實驗發(fā)展帶來更多驚喜與可能。
(二)跨越形式的界限
陶瓷藝術對形式的突破為藝術語言與材料工藝提供了新的交匯點,在堅持慣性方式展覽的原有格局中,走向更多元更開放的學術思想。從關注材料的本體性,即關注泥、釉、火、彩繪這些陶藝通常的要素外,到拓展表現(xiàn)的空間和超越本體可能性的裝置方式。鑒于陶瓷燒造的限制性,在尺度上不會太大,為了突破尺度束縛,就要突破傳統(tǒng)觀念對瓷器裝置慣性認識,找尋材料和工藝的未發(fā)掘領域,實現(xiàn)語言和形式的突破。
新視覺經(jīng)驗的形式突破,是新科學技術與傳統(tǒng)媒介形式語言在當代藝術表達的可能性介質交融,也是體現(xiàn)傳統(tǒng)陶瓷文化在今天與未來文化語境中的深度挖掘。在第三屆界·尚展覽中,金文偉《碗——一種方式》(圖2),這組作品采用裝置方式,關注焦點由器物慣常的展示“臺前”切換到燒制前的“臺后”方式,再現(xiàn)了作品制作過程中熟悉的陶藝作坊一角,表達出作者對千百年來陶瓷手藝人的尊重與紀念,體現(xiàn)了藝術精神突破對于形式多元實驗的思考;金貞華《悄然的變化》解構重構轉承啟合,形式感與符號性較強;許潤輝的《波》推波助瀾的個人化形式語言消解了傳統(tǒng)瓷瓶慣常的形式表達;楊洋的裝置作品《一起的回憶-理想的容器》,畫板、調色盤等瞬間架構了的熟悉場景,激活了藝術家們的回憶;荊雷裝置作品《記憶》,宋元古老小瓷片集變成的形式,仿佛古老的文明穿越了時空隧道與當代藝術邂逅,作品的裝置形式使得老瓷片的沉重身份因被重構而激活,更得以升華……
圖2 金文偉 《碗——一種方式》
(三)跨越材料的界限
深化材料精神是當代陶藝材料媒介實驗探索的理念所在,所有的藝術表達,即使是觀念藝術作品也仍然需要材料和工藝去加以實現(xiàn)??缭讲牧系氖`、探尋工藝的邊界,為當代陶瓷藝術提供了一種新的發(fā)展契機。綜合材料的強勢介入,顛覆了陶瓷單一材料的視覺習慣,工藝的精進和材料選擇的拓展,拓寬了陶瓷創(chuàng)作的空間,使藝術語言的表達更為清晰。
借助和其他門類材料結合,如金屬、玻璃、木質等等,使陶瓷作品的外沿更加擴大,賦予跨界的材料探索出另一種存在和意蘊,從而藝術作品呈現(xiàn)出新層次的精神內涵。寧曉莉的首飾《舞——陶瓷純銀項圈》,是青瓷與銀質的對話,猶如對酒當歌般表達自由而舒展,相得益彰;易雪的《易雪》硬質白瓷幻化為柔軟冬雪,半夢半醒于枯枝,瓷與木都變得溫情,材質得到深化與升華;馮澍《后昆蟲時代——二元蜘蛛系列》(圖3),一米左右的陶瓷昆蟲殼與不銹鋼肢體之間夸張地組合,是其作品極具視覺沖擊力的關鍵,不銹鋼與瓷器材料都顯得敏感而張力;鄭冬梅的《輕花系列》采用陶瓷、琉璃及銅的集合生成,蒲公英的空靈飄逸凸顯了藝術家的用材精巧,多元豐富的語義使作品充溢生命的活力。這些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異質性、想象性、兼容性、開放性,使得材料意境的文化氣質和精神品格,尤為耐人尋味。相反相成的綜合材質激活了單一材料的某些視覺疲勞,釋放出多樣性表述的形態(tài)傾訴,因而蘊含無限可能的創(chuàng)新意識。
馮澍 《后昆蟲時代——二元蜘蛛系列》
界尚展覽體現(xiàn)了新科學技術與傳統(tǒng)媒介形式語言在當代藝術表達的可能性,以及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深度開掘。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設計無限可能,促使人們用獨特的視角去認識事物、觀察事物,以一種新的思路、方法和表現(xiàn)風格來重新洗牌當代陶瓷的藝術語意,而不僅是原來陶瓷純靜態(tài)的審美。
二、“跨界”之不足與展望
但作為一個日臻成熟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品牌雙年展,筆者認為有些“界”跨的還不夠“過火”,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
(一)從材料本體特質深挖不夠。
陶瓷本體中的很多物理性能,如陶與瓷不同的聲音、脆弱性等,都是可以深挖的特質。如:瓷常說“聲如磬”,創(chuàng)作就可以從聲音上去發(fā)掘,利用陶瓷體量大小和陳列方式不同所產生的音階,以聲音體現(xiàn)材質的另類魅力,這也是跨界,另外其他綜合材質的物理本體聲音也各不相同,物理學科與藝術形式的交叉跨界大有研發(fā)意義。
(二)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力度不夠。
通過鏡頭挖掘瓷質的特殊美感,使陶瓷制作過程那些有趣且有意義的細節(jié)性背景故事通過影像記錄下來與作品并置展出,補充陶瓷現(xiàn)場展覽單一化內容,也為觀眾解讀作品多了一層理解方式。這也是陶瓷藝術的一種拓展,也是值得今后大膽實驗的方式。當然,跨界幅度大并不是能簡單實現(xiàn)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實驗。聲光電的多媒體科技手段的介入,也會開辟陶藝的綜合創(chuàng)造力和整合意識,與當代多元文化產生共鳴。
正如界尚陶藝展覽的策展人及學術主持何潔教授所言:“參展藝術家基于社會發(fā)展,多領域交叉、多維度審視以及多視角探究的層面,以開放性和實驗性精神,契合了召喚文化自覺的時代旋律和張揚人文精神的藝術命題,彰顯了當代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和前瞻意識,以及對藝術表達多元性的綜合考量?!苯缟刑账囌怪挟a生的這些頗令人欣喜的藝術效果,無不昭示著藝術風格跨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缃缭O計中多樣疊加豐富的藝術形式,從一個領域到多個領域的多元互動,都是在如今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跨界”之道。
(責任編輯:劉德卿)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2.027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16)02-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