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習健
?
本地群眾對文化遺產認知程度的評估研究
——以秦東陵文管所開展的文化遺產宣傳工作為例
□ 鹿習健
文化遺產是由先人創(chuàng)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遺存,是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競爭力構成要素,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賀云翱:《文化遺產學初論》,載《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為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普及文化遺產知識,營造出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確定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作為基層文博單位,臨潼區(qū)秦東陵文管所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從2006年開始在秦東陵保護區(qū)周邊村鎮(zhèn)開展多次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主要內容為: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秦東陵這一文化遺產的內涵和文物保護法三部分,宣傳活動每年開展兩次(分別為6月、12月),截至2013年已開展16次。2014年6月的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以“有獎知識競賽”的形式開展,將回收的調查試卷進行打分、評判,其中成績優(yōu)秀者進行獎勵;對匯總的試卷分數(shù)進行相關分析,以評估本地群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并為文管所今后的文化遺產宣傳工作提供指導。
秦東陵發(fā)現(xiàn)于1986年,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斜口鎮(zhèn)韓峪鄉(xiāng),驪山西麓山前沖積扇地帶,東距秦始皇陵約10公里,北距西臨公路約3公里,西距霸河約7公里,西南約1公里處傳為秦始皇焚書坑儒處,總面積24平方公里。據(jù)《史記》等文獻記載,秦東陵埋葬著秦昭襄王、唐太后、悼太子、宣太后、孝文王、華陽太后、莊襄王、帝太后等多位秦王及其夫人。對研究秦國歷史、文化、軍事、政治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評估本地群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為文管所今后開展的文化遺產宣傳工作提供理論指導。根據(jù)這一目標,本次調研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1.本地(斜口鎮(zhèn)韓峪鄉(xiāng))群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情況。
2.本地群眾對秦文化和秦東陵這一文化遺產的認知情況。
3.本地群眾對相關文物法的認知情況。
本次研究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以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其規(guī)則如下:
1.隨機選取志愿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組織其進行答題考試,問卷發(fā)放時間(答題時間)為2014年6 月10日至6月25日。
2.參賽者每人只限填寫一份答卷,并注明姓名、性別及聯(lián)系方式。
3.完成試題后由秦東陵文管所回收或自行送至文管所業(yè)務科室,截止時間為6月30日。
4.本次競賽設一、二、三等獎共45名,名單由秦東陵文管所于7月11日公布并通知領獎事宜。
本次問卷調研對象隨機選取秦東陵保護區(qū)附近幾個行政村中的群眾。共發(fā)放問卷75份,回收71份,其中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為80%。參加本次競賽者:男性占59.3%,女性40.7%。
(一)問卷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試卷)的卷面總分100分,共設置19個題目,前18題為單項選擇題(每題5分),第19題為簡答題(10分)。其中最高分93分,最低分53分,得分情況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見圖1),可以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
圖一 總成績正態(tài)分布P-P檢測圖
1.試卷總成績分析
總成績分布情況如下:(見表一)
表一 總成績分布情況表
如表一所示,60~100分之間各分數(shù)段的成績分布情況大致相同,僅有一人在六十分以下。結合往年的資料一并分析,說明經過文管所多年的文化遺產宣傳工作,附近群眾已經具有一定的文化遺產知識。但是群眾的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水平還存在較大差異。
2.單選題分析
根據(jù)調研目標,本次調研問卷(試卷)中的單選題也分為三大類,即1.本地(斜口鎮(zhèn)韓峪鄉(xiāng))群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情況;2. 本地群眾對秦文化和秦東陵這一文化遺產的認知情況;3. 本地群眾對相關文物法的認知情況。這三類題目在試卷中交錯設置。
首先,以這三類問題的正確率為標準(符合正態(tài)分布,見圖二),選用多元回歸法對答題結果進行相關性檢驗,確認它們之間并無相關性(見表二、表三)。即被調查者對這三類問題的認知是相互獨立的,對其中一類問題的認知程度高低并不影響本人對其他類問題的認知程度。因此可以分別對這三類問題進行分析。
圖二 三類問題正確率正態(tài)分布P-P檢測圖
表二 各類問題正確率統(tǒng)計表
表三 三類問題(正確率)相關性分析表(相關性)
a. 列表 N=4
下面本文分別分析這三類問題:(見表四)
表四 三類問題得分情況方差分析表
由表四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見,本地群眾對第二類問題的認知程度最高,而且認知程度比較統(tǒng)一;對第一類問題的認知程度比較高,但是認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對第三類問題的認知程度則遠遠低于其他兩類,這說明群眾對文物法的認識、了解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3.簡答題分析
本次競賽第19題為簡答題,分數(shù)分布情況如下(見表五)
表五 簡答題分數(shù)分布情況統(tǒng)計表
從表四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見,多數(shù)群眾對秦東陵文管所的工作持積極的態(tài)度,愿意為文管所改進工作提出自己寶貴的意見,其意見內容集中匯總為以下三方面:
1.應繼續(xù)加強對秦東陵這一文化遺產的宣傳。
2.希望政府能開發(fā)秦東陵,將其打造成旅游景點。
3.提出多項比較有效的保護方法,并希望政府能依法保護好秦東陵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
根據(jù)對本次知識競賽試卷的分析結果,說明文管所往年的文化遺產宣傳工作已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注意改正。
(一)調研結果與改進措施
首先,結合往年資料對試卷總成績進行分析,反映出本地群眾對文化遺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秦東陵文管所往年開展的宣傳活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宣傳活動的形式比較符合當?shù)孛袂?,應按這一模式繼續(xù)開展。
其次,通過對選擇題的分析(1~18題),發(fā)現(xiàn)本地群眾對秦文化和秦東陵的認知程度很高,對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較高,但對文物法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甚至對法律的具體內容和處罰條例都沒有任何了解。主要表現(xiàn)為本地群眾大多認為文物法僅是一個制止犯罪的法律工具,與自己日常生產、生活無關。針對這一現(xiàn)象,文管所在后續(xù)的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中,應偏重于宣傳文物法,并在宣傳過程中注意結合一些身邊的事例,讓群眾明白文物法與每個人的日常行為都息息相關,而不僅僅是一個制止犯罪的法律工具,這樣才能達到群眾聯(lián)防、共同保護秦東陵的良好效果。
最后,通過分析簡答題(第19題),可見當?shù)厝罕妼η貣|陵文管所的文保工作比較滿意,提出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群眾的意愿,都比較符合實際。文管所應將這些意見進行匯總,以此為依據(jù)對今后的工作進行查漏補缺,對不足之處及時進行相關整改,對其中超出文管所負責范圍內的業(yè)務,上報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協(xié)調,切實落實好群眾提出的各項意見,將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化,形成政府主導、專家把關、全民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保護好秦東陵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總之,此次工作最大成績就是對本地群眾的文化遺產認知水平做出系統(tǒng)評估,發(fā)現(xiàn)群眾對文物法的了解比較欠缺,因此對文物法的宣傳應作為今后本單位文化遺產宣傳工作的重點。
(二)本次調研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對調查對象的劃分不明確
本次知識競賽試卷在設計時,對被調查者的劃分比較模糊,僅進行地區(qū)、性別的區(qū)分,因此只能知道被調查者在某一類問題認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無法根據(jù)被調查者的信息特征分析出產生認知差異的原因。在以后的問卷中應設置年齡、學歷等因子以豐富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并依據(jù)這些基本資料深入分析認知差異產生的原因所在。
2.試卷發(fā)放數(shù)量較少
由于本次文化遺產宣傳活動為有獎競賽,所以工作成本較大,由于人力、財力的限制,僅發(fā)放75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60份,數(shù)量明顯偏少,因此在問卷(試卷)分析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較大誤差。為避免數(shù)據(jù)分析中產生的誤差,在今后的文化遺產活動中應加大投入,至少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左右。
以上是本次調研中存在的兩個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以改正。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東陵文管所,郵編71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