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滔
[摘要]當前我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加強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體系的探索,培養(yǎng)一支高效率、高素質的團學干部隊伍是一項長期的課題。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體系除了思想觀念以外,還要重視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途徑以及考核評價的轉變。
[關鍵詞]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體系;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05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4[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高校團學組織是一類不同于黨政機關和企業(yè),也不完全與事業(yè)單位相同的比較特殊的組織形式,該組織一方面強調功能性,便于完成對學校工作大局和學生的服務任務,另一方面要著眼于培育人才,促進團學干部在組織中得到鍛煉和成長,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前我國高校團學干部的類型包括:一是團組織學生干部,主要包括在校團委、院分團委、班級團支部(團支書、宣傳委員、組織委員)任職的干部;二是學生會干部,主要包括在校學生總會、院學生分會任職的干部。后者在大學生群體中人數最多,也最具影響力。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團學干部在培養(yǎng)過程中以及團學干部自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團組織生活內容和形式單一,滋生自由懶散的思想;團學干部選拔和考核機制不夠完善,影響評價效力;團學干部對團學組織不夠重視,導致團學組織活動流于形式;團學干部的流動性太大,影響團學組織工作的延續(xù)性等等。因此,為更好地發(fā)揮團學組織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yǎng)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作用,探索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體系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打造一支高效率、高素質的團學干部隊伍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體系除了思想觀念的改變之外,還要重視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途徑以及考核評價的改變。
一、以生為本的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
當前高校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模式,有以下幾種:一是以黨建為核心的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新模式;二是基于企業(yè)文化建設理念的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三是分類管理的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其中,以黨建為核心的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新模式注重體現學生黨建的核心位置,做到“學生黨建”這一核心滲透到團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將學生黨建與團學干部培養(yǎng)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不斷突出學生黨建工作在團學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從而實現對團學工作的全面帶動?;谄髽I(yè)文化建設理念的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則強調從企業(yè)文化建設成功經驗的借鑒,從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存在問題人手,引入文化建設理念,深入剖析高校團學工作干部培養(yǎng)現狀,對高校院系層面的團委、學生會這一團學組織開展文化建設。分類管理的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則涵蓋團學干部分類管理的制度建設、分類管理的指導老師隊伍建設、分類管理的激勵策略和分類管理的評價體系四個方面。
本文主張以生為本的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倡導“成長導向型”而非“任務導向型”的高校團學組織核心價值觀。所謂的“任務導向型”的組織價值觀,團學工作注重“效率”掛鉤,重點是完成工作任務,將團學干部視為完成任務的工具,而團學干部本身的利益述求、人文關懷、情感需要等常被忽略;而“成長導向型”的組織價值觀,主張將組織目標設定為團學干部的成長進步,將任務明確為“培養(yǎng)人”,在實現團組織工作目標時,時刻關注對團學干部的人文關懷和情感維系。因此,以生為本的團學干部培養(yǎng)模式,將是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的理想模式。
二、擴展團學干部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高校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和任用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教育形勢下,高校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需要探索新的方法,以致于團學干部在管理和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關于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的研究,有學者指出高校團學培養(yǎng)途徑主要是堅持三點:一是改進選拔機制;二是重視培訓,差別培養(yǎng);三是嚴格監(jiān)督,獎懲有度。也有學者建議:“新形勢下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涉及四方面:其一,加強對基層黨團干部的培養(yǎng)工作;其二,完善基層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機制;其三,創(chuàng)新實踐中黨團工作方式方法;其四,積極拓展‘黨建帶團建工作平臺?!笨梢?,團學干部培養(yǎng)途徑主要是涉及選拔、差別培養(yǎng)和平臺搭建等方面。
(一)高校團學干部的選拔,要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和“德才兼?zhèn)洹⑷稳宋ㄙt”的原則
高校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和選拔要堅持以下原則和標準:(1)堅持組織推薦和民主選舉相結合,使學生干部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2)堅持理論培訓和實際工作鍛煉相互補充,全面提高學生干部的理論素質和工作能力;(3)堅持學生干部的成績要求,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首先要求成績過硬;(4)堅持放手使用與嚴格管理相結合,努力使學生干部具有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換言之,高校團學干部的選拔要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和“德才兼?zhèn)?、任人唯賢”的原則,既要考慮其能力或技能,又要考慮其學習成績和群眾基礎,將大學生群里中的優(yōu)秀分子吸納到團學干部的隊伍中來。
(二)高校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要堅持在培養(yǎng)中使用,在使用中培養(yǎng)
其一,高校在對團學干部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要按照不同人的特點制訂人才培養(yǎng)計劃,使團學干部能夠在其最為專長的崗位上得到鍛煉,從而更好地促進團學干部的成長;其二,針對不同層次的團學干部開展培養(yǎng),不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理論和業(yè)務能力培養(yǎng),還要定期開展崗前培訓、日常工作培訓、工作交接培訓等,做好團學干部流動過程中的相關培訓工作,做好接力棒的傳承工作;其三,加強高校不同類型團學干部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行日常有效的工作方法的探討,促進大家共同進步,例如組織團學干部間的交流會、新老團學干部經驗交流會等等。
(三)高校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在社會實踐中強化高校團學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
首先,組織團學干部參與三下鄉(xiāng)、社會調查、援助西部和援助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兩項計劃、志愿者服務活動、獻愛心的公益活動、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團學干部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秉承“服務意識”,腳踏實地,服務社會,摒棄一味地追求功利,一心只是為了評獎評優(yōu)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傾向;其二,高校團學干部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更好的發(fā)揮模范帶頭和先鋒作用,強化責任意識,增強在同學們群體中的感召力,改變過去團學干部“擺架子”、“好面子”,在同學面前頤指氣使,導致在同學中威信較低的面貌??傊咝F學干部的培養(yǎng),要在社會實踐中強化高校團學干部的奉獻、責任和服務意識。
三、建立完善的團學干部考核和評價機制
當前高校團學組織都有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但大多缺乏完備的競爭機制和考核制度,相關的考核指標也不夠精細和客觀,多是主觀式的判斷,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標,另外也缺乏對選拔上來的團學干部的后續(xù)考核和激勵獎懲機制,不利于團學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也不利于鞭策那些工作態(tài)度不端正的團學干部。因此,一是必須先建立健全團學干部考核制度,細化各項考核指標,增加量化的考核,考核方式結合白評和他平,使考核更加全面客觀;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考核結束后要對優(yōu)秀的團學干部進行一定的表彰和激勵,對工作不稱職的團學干部實行一定的懲罰和批評。
(一)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評價機制
團學干部的考核是學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每一學年對全體團學干部進行相關的工作考核,考核內容包括道德品質、考勤、工作能力、學習成績等;考核的方式包括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等。考核可引入退出機制,即對團學干部的工作、學習等方面要求進行量化,比如對團學干部的學習成績作出明確的要求,任職期間一次不及格提出警告,兩次不及格可暫停其擔任的崗位工作,三次及其以上則要勸其退出組織。當然,退出機制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的退出機制有助于對團學干部的工作和學習產生鞭策。最后,在學年末評出“優(yōu)秀團學干部”、“優(yōu)秀之星”、“最佳創(chuàng)意干部”等等,在總結大會上進行表彰,同時對不稱職的團學干部,尤其是工作態(tài)度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的團學干部進行談話,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如屢教不改者應給予辭退,讓能者代替,真正做到獎懲分明,使團學干部的政治素質、業(yè)務水平、同學威信、管理能力得到公正的評價和肯定,為提高社團學生干部素質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對團學干部的考核和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將考核結果放入個人檔案袋,將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團學干部本人。
(二)引入督導、干部述職制度以及激勵考核制度
首先,在高校團學干部考核和評價的過程中,要引入相關的督導制度和干部述職報告制度。借鑒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團學骨干培訓的相關內容,團學干部評估工作在“督導管理”的基礎上引入“干部述職報告制度”,讓團學干部對自己及所做的工作進行展示,通過這種監(jiān)督約束與自我認可相結合的方式,使評估人充分了解受評估者,使得評估結果更全面、更準確。督導就是發(fā)揮大學生群體、新聞媒介的監(jiān)督作用,進一步明確團學干部自身的職責,依靠教師黨員和學生群體的參與,加大監(jiān)督的力度,強化學生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科學的督導能夠確保團學干部在職責范圍內按照正常程序履行職責、開展工作。其次,在高校團學干部的考核和評價中,引入激勵考核制度。本文認為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物質激勵主要以發(fā)放優(yōu)秀團學干部的獎學金、獎品、優(yōu)秀畢業(yè)生推薦、入黨推薦以及保研加分等方面。精神激勵,包括學生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對團學干部的贊賞和表彰、典型案例的鼓舞以及號召學習先進事跡等,主要是以真實經歷和感受鼓舞團學干部不斷進步。通過組織優(yōu)秀團學干部先進事跡報告會、最佳團學干部交流會、樹立優(yōu)秀干部標兵等形式,激發(fā)團學干部工作動力,在日常工作中不斷進取以提高自身素質。激勵考核制度注重在團學干部的培養(yǎng)過程中,營造一種競爭向上的風味,要求團學干部積極上進,進而提高整個團學干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