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生貴
摘 要: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串講串問的教學方式的依賴,已經(jīng)到了“頑癥”的地步。根治串講串問“頑癥”,需要在四個方面革新和升級:目標由教知變?yōu)榫毮?,指令變問題為任務,結果變回答為展示,過程要拉長學生的準備時間。課堂教學以探究和展示為主,注重學生的表現(xiàn)性能力的歷練。
關鍵詞:串講串問;任務導練;組塊式教學
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串講串問的教學方式的依賴,已經(jīng)到了“頑癥”的地步。極致狀態(tài)的課堂形態(tài)是:喋喋不休地講,千萬次地問。深究起來,病根在于,教育“以知識為中心”的格局,課堂教學以教懂知識或教懂內(nèi)容(課文)為目標鎖定、行動方向。比如,面對一個知識點或課文(片段)內(nèi)容,暗含在我們心中的目標設定就是“怎么讓學生懂呢”,最順手、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給他們講,但我們往往不首先這樣,因為“講授”幾乎等于“灌輸”,是被批深批透了的。
于是,我們最容易選擇第二種,也是非常順手、便捷的方式,就是向學生提問題。學生能回答問題,似乎表明他們懂了(當然,能回答問題的學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聽優(yōu)秀學生的回答,也就是聽懂)。如果發(fā)言的學生講得不明不白,教師只好補充講解,或再往下提問。這樣,課堂的運作狀態(tài)就出來了:師問→生答→師講,又問→生答→……(如圖1)
串講串問就成了幾十年來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成了我們操作課堂依賴的方法。語文教師在串講串問中偶爾加了學生的讀,于是成了串講串問串讀的“三串”式語文教法。
這樣的方式不革除,是很難實現(xiàn)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突出自主學習、強化學生自學自練充分表現(xiàn)的新型課堂狀態(tài)的。換句話說,如果課堂主要還是串講串問的樣式,就勿妄談課堂教學改革,或者即使有改,也是改變甚微,無法撼動根本。
“教懂·串講串問”不僅成為一種教學方式,也成為我們教師的思維方式。隨便翻開一個教學設計看:
[課文節(jié)選](《威尼斯的小艇》2~3自然段)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我們坐在船艙里,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fā)一般。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教學設計]學習課文第二段:
1.默讀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樣的?用波浪線標出。
2.抓詞句,談體會:小艇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樣子奇特 內(nèi)部舒適)
3.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用了怎樣的寫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指名分讀2~3自然段,說說這兩節(jié)各講了什么?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 小艇的樣子奇特。
* 坐在船艙里面感到很舒適。 并列關系 (投影顯示)。
5.師:在一個結構段里,如果講了幾層意思,并且它們同樣重要,在總結段意時,就要把它們合并起來,誰來說說這段的段意?誰還能說得更簡單些?(投影顯示段意:小艇的樣子奇特,坐在船艙里面感到很舒適。)
6.總結:通過剛才的練習,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合并幾層意思,并不等于幾層意思的相加,需要我們再進行歸納和整理,把多余的詞語去掉,這樣就比較簡練了。
這只是一堂課設計中的一個片段。不難想象,這樣的設計,在課堂上演繹出來,就一定是串講串問的狀態(tài)。教師問得多,講得多,學生被動地聽和看,疲于應付教師的指令和答問。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態(tài),根治這種頑疾?
我開出的處方是:就在以下幾個點上改變—— 1.教知識、教課文的目標設定要變;2.提問要變;3.回答要變;4.在問與答之間的過程要變。這種變是一種革新,一種升級。
(一)目標升級:由教知(懂)變?yōu)榫毮?/p>
在教某點知識或課文內(nèi)容時,不要滿足或止于教知、教懂,而是要通過這個知識點或內(nèi)容的學習,歷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至創(chuàng)新能力。就語文學科來說,直接歷練的是讀、說、寫(及語言積累)技能,及配合讀說寫的其他綜合表現(xiàn)能力;就數(shù)學學科來說,直接歷練是讀、說、算、觀察、操作及與之相配合的綜合表現(xiàn)能力。
(二)指令升級:變問題為任務
要革除課堂一展開就提問的習慣,特別是改變零碎、隨意提問的毛病。學習指令的發(fā)出是提出目標任務,這里面包括提出問題,但不僅僅是呈現(xiàn)問題,還包括提示解決問題的路徑、方式,以及解決問題后的結果呈現(xiàn)樣式。指令要精心地設計,清楚明白地發(fā)出,一次性布置,不要隨意變更。
(三)結果升級:變回答為展示(表現(xiàn)或展練)
學生完成任務不是針對問題的簡單回答,而是多方式結合的展示,如果表現(xiàn)為說,絕不是只言片語,而是整段地、條理清楚地、完整地言說,甚至是結構化言說。配合著言說,還有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甚至是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方式。如果將展示升級為展練,那就是展示者在上臺展示時,同時扮演著小老師的角色,組織大家學好、練扎實,實現(xiàn)對研習內(nèi)容鞏固、強化、拓展、延伸。展示時,教師是少言語、少作為的,甚至可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淡出、退隱。
(四)過程升級:拉長學生的準備(歷練)
為了實現(xiàn)豐富多彩、完整生動的學習結果呈現(xiàn),顯然不能再是問題一提就馬上舉手回答,而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自練時間,甚至合作學習,合作排練,力求精彩展示和表現(xiàn)。這種準備過程拉長,甚至可以是,布置任務提前,學生的準備不在當堂,而是在課前。如果學習新知和展示準備都放在課前,那課堂就變成學生展示(展練)的天地,那樣,課堂就完全升級了,就是所謂的翻轉課堂。(如圖2)
這樣的教學展開,就不會再是串講串問樣式了。
但,這對學習指令(目標任務)的設計,就變得重要,而且不能隨意。它的導向、引領和激勵作用,都靠教師的精心設計來實現(xiàn)。
例如針對《威尼斯的小艇》2自然段的設計:
自讀5分鐘,把握住小艇的特點,注意圈點表現(xiàn)小艇特點的關鍵詞和比喻句。
可選擇一種方式展示交流:
1.用簡筆畫畫出小艇的樣子,并緊扣關鍵詞,用自己的話描述它的特點。
2.可從網(wǎng)上下載威尼斯小艇的圖片和我國小河上一般小船的圖片,看圖,對比連貫流暢地講述兩種船的差異。
3.將關鍵詞設計成結構化板書,看板書,用自己的話講述小船的特點。
4.情景模擬:你回家,媽媽問你,你學了《威尼斯的小艇》,請你告訴我,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樣兒喲?請你用動作比劃和繪聲繪色的語言,給媽媽一個最好的回答。
顯然這樣的設計,就包含著目標任務、學習方式、結果呈現(xiàn)方式等指示或引領。它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完成這樣的任務,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回答問題,而需要一種展示,是一種運用多種方式的展示,如此展示,其過程和結果就是練能,就是能力的顯現(xiàn)。
拉長了學生自學、自練的過程,也擴展了學生展示(展練)的時間和空間,每一個“任務——展示”的片斷,所需要的時間就自然增多了。一個新的問題就來了,要完成教師心目中原有的那么多講點、問點——教的任務,顯然就實現(xiàn)不了了。那怎么辦呢?
解決辦法就是刪繁就簡、忍痛割舍。在語文的篇章教學時,精心取舍,選點練能;在數(shù)學學習中,也依然如此,精選重難點處進行深入探究和展示。以探究和展示為主的課堂,注重學生的表現(xiàn)性能力的歷練,一課一得或一課兩三得,足矣。當然,更多的細微的知識點或必要掌握的學習內(nèi)容,可通過導學單設計習題,讓學生在自學、自練中解決,小班(小組)內(nèi)交流訂正,不必在課堂上通過串講串問來一一解決。
于是,課堂就成了一種大組塊的教學,不必面面俱到,但每一組塊的學習,學生的所學、所展,一定要扎實,歷練充分,能力生長明顯。
如《威尼斯的小艇》篇章教學一課,可設計成四大組塊。
組塊一:多種方式回顧主要內(nèi)容;組塊二:小艇的樣子,練說;組塊三:船夫的駕駛技術精湛,練說,練表演;組塊四:靜夜威尼斯,練讀。
每一組塊都用足夠的時空去完成。不要零碎、雜亂,不貪多求全,只要學得扎實,練得深透。
這種旨在改變串講串問的教法,叫作任務導練型+組塊式教學。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qū)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