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麗(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700)
?
人性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肺心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
蘇曉麗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700)
【摘要】目的 探究對肺心病患者采取臨床人性化護理模式產生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由我院門診收入我科進行治療的慢性肺心病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住院時間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并進行相關的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3.75%較對照組的68.75%高,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的比較上t=7.5427(P=0.0000),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上χ2=6.4615 (P=0.011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肺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促進患者康復,有效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模式;肺心??;臨床效果
目前,中國的醫(yī)療技術水平和護理技術水平不斷的發(fā)展、提高和完善,患者對疾病治療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只是局限于疾病的治愈,還包含對護理質量的高要求、高標準。人性化護理模式是護理人員不斷探索改進出的一種21世紀的新型護理模式,其主旨在于“以人為本”,在護理過程中不斷展現(xiàn)人文精神[1]。為探究人性化護理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本文對我科6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模式,分析比較其產生的護理效果,現(xiàn)進行如下跟蹤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由門診收入我科治療的慢性肺心病患者64例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將其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患者。研究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在58~76歲,平均(64.5±5.6)歲;病程在5~15年,平均(7.8±2.1)年。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在61~80歲,平均(66.8±5.4)歲;病程在6~17年,平均(8.5±1.8)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組間比較。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本次研究。
1.2 排除標準:本研究根據《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第四次修訂版選取病例,排除以下患者:①血常規(guī)檢查血小板計數<80×109L患者;②合并高血壓性冠心病、風心病患者;③近期行手術治療和(或)使用抗凝、抗纖溶藥物患者;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
1.3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的吸氧、止咳平喘、吸痰、抗感染等治療,并根據病情適當使用強心劑和(或)呼吸興奮劑。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基礎護理:①患者完善各項常規(guī)檢查;②增強營養(yǎng),多攝取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加強身體抵抗力,保證睡眠;③給予患者心電監(jiān)護,注意心率、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人性化護理,內容如下:①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時,言語要輕細、態(tài)度誠懇,讓患者感到舒適和安心;②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患者治療的必要性、效果、危險性等情況,提高他們的依從性,同時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并發(fā)癥及其預防措施的宣教;③針對患者的焦慮、擔憂、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心理干預,認真耐心的回答患者的問題,減輕其心理負擔,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的工作;④對病房進行定期的消毒殺菌工作,保證病房內光線充足、空氣清新、溫度和濕度適宜,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治療恢復環(huán)境;⑤整個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做到微笑服務、攙扶服務、禮貌服務等。對于年齡太大及行動不方便的患者,護士應協(xié)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讓患者體會到家一般的感覺。
1.4 評價指標:以肺源性心臟病專業(yè)會議制定的綜合療效判定標準為基礎進行評價,包括對臨床效果、住院時間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的評價。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臨床效果通過住院時間體現(xiàn),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在5~10 d,對護理滿意度為93.75%;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在7~15 d,對護理滿意度為68.75%。見表1。
注: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的比較上,P <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肺心病又稱為肺源性心臟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主要是由于肺動脈或者是肺部組織-支氣管發(fā)生血管性病變引起肺動脈血壓升高造成的心臟病,有慢性和急性之分[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中國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也是引發(fā)中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該病發(fā)病率高并且伴多種并發(fā)癥,逐漸對心、肺功能以及其他組織器官造成損害,最終造成多種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該病病程長,患者常常需要住院治療,因此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的恢復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人性化護理模式的主旨精神在于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的心理需要進行了充分的滿足,讓患者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處于舒適的狀態(tài),有利于機體的恢復,同時溫柔細致的護理讓患者感到舒心,也提高了其對護理的滿意度,讓患者切身體會到人性化關懷護理[4]。經相關的醫(yī)學界人員的研究調查得出:人性化護理模式有效促進患者的恢復,對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率也有效降低;提高了護理滿意度,促進醫(yī)患、護患之間的和諧相處,緩解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能夠積極配合醫(yī)師進行臨床治療[5]。因此,護士人員在進行護理工作時,要具備高素質的業(yè)務水平和人性化護理意識,與患者建立友好的相處模式,及時跟患者進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變化,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堅持將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本文研究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生理以及周圍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護理,有效緩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對家屬也進行宣教,讓家屬跟患者同時配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然而,常規(guī)的臨床基礎護理對患者的心理狀況的變化不能夠進行護理,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其護理效果也較人性化護理效果差[6]。從本文表1數據中,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平均在(7.2±1.6)d,且護理滿意度達93.75%,較對照組的(11.5±2.8)d及68.75%高;可得出人性化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使用效果顯著,有效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李新珍,吳渭芳.人性化護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19):2732-2733.
[2] 魏愛玲.對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人性化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15(1):275-276.
[3] 師淑珍.肺源性心臟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100例臨床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4,35(9):1991-1992.
[4] 熊瑛,羅丹.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人性化護理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10(14):137-137.
[5] 王連竹.人性化護理對提高急診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6):40-41.
[6] 林娜.40例手術患者于手術室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8):132-133.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