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
淺談徐悲鴻畫馬
李娜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摘要: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tǒng)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關鍵詞:徐悲鴻;群馬圖;中西融合;藝術修養(yǎng)
徐悲鴻是江蘇宜興屺亭橋人,是我國現代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熱愛藝術,熱愛祖國,一生中給人民留下了幾千幅優(yōu)秀作品,并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不愧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徐悲鴻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他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
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如今徐氏故鄉(xiāng)——江蘇宜興市新建的“宜興徐悲鴻紀念館”里,陳列了徐悲鴻先生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作品(包括青少年時期的習作、成名以后的作品、信扎等)。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fā)的意態(tài)。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于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群馬圖》作于一九四零年,徐悲鴻當時正旅居印度,他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興揮毫,寫下這幅逸興遄飛的佳作。在圖中左上側,他自題曰:“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夸,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借這幅奔馬圖,他抒發(fā)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以反對抗日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繪畫的一大特色。畫上鈐印兩方, —為“東海王孫” (白文);一為“恨鴻鳴而不惑” (朱文)。
1941年秋季,正是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期間,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fā)動長沙會戰(zhàn),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zhàn)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又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fā)自己的憂急之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jié)獾蓾竦淖兓瘻喨惶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tài)。至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chuàng)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國后,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zhàn)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讀悲鴻的畫,能感覺到類似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 —般的震撼力度。那是用生命和鮮血凝煉而成的融匯中西、博大精深的藝術絕唱。是為了民族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繁榮、昌盛而勇于創(chuàng)造、執(zhí)著追求的心靈之史。其作品中既有兩方藝術的浪漫激情,又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凝煉動人,意境深遠。這些畫也正是先生之匯通中西、方正圓融藝術風格的完美體現。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yǎng),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徐悲鴻憑借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此外,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fā)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yǎng)的學生中人才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張玉英編.徐悲鴻談藝錄[M].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0
[2]王震編.徐悲鴻評集[M]. 漓江出版社, 1986
中圖分類號:J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03-01
作者簡介:李娜(1993-),女,安徽銅陵人,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