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頭橋中學,江蘇 揚州 225109)
?
初中體育“學困生”轉化策略探析
薛 梅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頭橋中學,江蘇 揚州 225109)
摘 要:本文從造成體育“學困生”的原因出發(fā),分析體育“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幾點轉化體育“學困生”的策略,以期落實素質教育。
關鍵詞:體育教學;學困生;原因;心理特征;策略
投稿日期:2015-12-28
在體育教學中,部分學生由于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的體質、基礎、技術較差,在體育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跟不上進度,就難以避免地形成了體育成績相對落后的體育“學困生”。這些學生由于體育素質較弱、運動技能差而產生了一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教學改革強調的就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受益,因此關注、研究“學困生”,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地教學策略,就成為每一個體育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避免學生成為體育“學困生”,轉化“學困生”不但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是我們一線體育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形成體育“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學生是由于個體差異、先天性遺傳等因素導致運動能力有缺陷,如肥胖、體質、協(xié)調性較差等,體育學習力不從心而產生自卑、自棄的想法;部分學生是由于家庭和學校不重視體育鍛煉,學校沒有形成體育鍛煉的氛圍,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部分學生是由于體育師資和場地條件所限,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簡單、內容重復、駕馭課堂的能力弱,對體育“學困生”缺乏耐心,導致學生不喜歡這位教師,故而不喜歡上體育課等原因。
2.1 學習動力不足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學習緊張,體育鍛煉就成了奢望,他們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學生是由于中考體育而進行體育鍛煉。
2.2 沒有情感體驗
部分學生由于身體方面的原因,如肥胖體質、協(xié)調性較差,造成了運動能力的不足,在成長過程中體驗不到運動帶來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沒有形成主動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體育鍛煉和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就會下降。
2.3 意志品質薄弱
當前很多的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意志品質薄弱,在運動中缺少毅力,怕苦怕累,對一些單調枯燥的運動項目難以堅持,如田徑類、身體素質類項目,擔心在運動中出現傷害,有逃避體育學習的念頭和行為。
2.4 缺乏自信心
體育學困生很大的特點就是性格內向,缺少和教師、同學說交流,在適應性方面較差,另一個表現為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很在乎別的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在同學面前出洋相,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畏首畏腳,對一些自己不太擅長的項目進行逃避,影響了自己在體育課堂中的練習。
2.5 心理矛盾,情緒不穩(wěn)定
“學困生”有自卑、逆反、閉鎖、放縱等不同類型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織在一起,處于矛盾之中,他們對周圍的教師和同學有恐懼感和對立情緒,自控力差。
3.1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3.1.1 體育教學中教師個人的業(yè)務素質和能力決定了體育教學的成敗 體育教師除有教師基本的尊重學生、良好的師德作風和行為習慣等素質外,還應該要有專業(yè)的體育基礎知識和輕松、優(yōu)美、高質量的動作示范,這樣才能嫻熟地駕馭課堂,才能讓學生信服,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3.1.2 在教學中的一些技術動作,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就應努力完成,自己先做到 例如,在學生的隊列練習中,教師要求學生“立正”,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到“立如松”,這就沒有對學生形成正面的示范和熏陶,學生只能在教師威嚴下勉強為之。所以,體育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工作態(tài)度是教育能力的生動體現,要體現言傳身教的表率行為就應以教師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
3.2 關愛學生,溝通情感
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體育“學困生”由于各方面的能力存在問題,導致學習內容不能很好地掌握,完成學習任務有困難,而產生了自卑和消極的障礙心理,常常主觀地認為教師看不起他們,同學嫌棄他們,而與教師存在著隔閡甚至對抗情緒,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師生情感的交流。作為教師應有高尚的情操和寬廣的胸懷,要將滿腔的熱情和真情傾注在他們身上,真誠地理解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不斷地鼓勵他們,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首先從思想情感上和教師親近起來,從而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親其師”進而“信其道”,這樣他們才會逐步調整心態(tài)跟隨教師認真學習。融洽的師生間關系,能驅散他們心中的自卑和孤獨,消除他們的情感和心理障礙,讓他們在友好愉悅的氛圍中學會知識,掌握技能,縮小與同學間的差距。
3.3 提高認識,培養(yǎng)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和學習的認識是很重要的。只有學生認識到體育學生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的態(tài)度,才能產生內驅力,促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培養(yǎng)良好的運動習慣。“學困生”在學習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教材時,往往會產生怕苦怕累以級畏難情緒,經常逃避學習和練習。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適時地進行一些趣味性的練習,在興趣中增設一些困難,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能力。例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就可以嘗試小組競爭、末位淘汰等手段激勵學生應不怕苦、不怕累。
3.4 發(fā)揮所長,樹立自信
體育教學中的尊重是師生獲得心理滿足最起碼的需要,也是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必要條件。體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發(fā)揮所長,樹立自信,就應將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們感知自己是被教師所重視的,特別是一些“學困生”更應如此,只有教師在他們最需要關懷和鼓勵的時候給予他們耐心和恒心,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改進的方法和措施,這樣才能在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中樹立自信。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賞識的目光關注學生的成長,對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通過表揚鼓勵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進而樹立信心。在教學中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所長,在教學示范或者展示過程中,對較為簡單或者學困生所擅長的項目及時給予他們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3.5 因材施教,分組教學
由于“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各異,他們現有的知識、技能、身體狀況各自不同,因此我們的教學工作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做到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在對“學困生”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采取分組教學的方法,即根據“學困生”的興趣、愛好、技能狀況的不同進行分組,對不同的組別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練習方法,力爭通過努力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
3.5.1 對體質弱、身體素質差、運動能力差的“學困生”,要從增強體質,逐漸提高他們運動能力入手。在練習中適當降低要求和標準,多給予幫助指導。對于特異體質的學生,應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如安排他們進行監(jiān)督、裁判等協(xié)助教師的工作,不能讓他們游離在課堂之外。
3.5.2 對部分因長期處在缺少場地器材環(huán)境中的“學困生”采取放慢練習節(jié)奏、多練習、多輔導的方式,讓他們領會動作要領,掌握練習方法。
3.5.3 對部分運動技能差、心理素質差的“學困生”,采取強化動作要領,加強保護幫助和提高場地、器材安全性等措施。在教學中,注意調整他們的心態(tài),促使他們消除緊張、害怕心理;可適當的降低難度、降低要求,通過語言的鼓勵來消除練習的緊張心理;還可以通過在教學示范或者展示過程中,對較為簡單或者學困生所擅長的項目及時給予他們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
3.5.4 對部分思想認識差的學困生,重點在于加強思想教育,提高他們對體育課學習的正確認識,引導他們積極參加體育課學習。
3.6 互相幫扶,家校聯合
在教學中,一定要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減少對“學困生”的歧視,通過適當的分組,讓學生相互結對,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通過相互的幫扶和競爭,讓“學困生”在集體的幫助下獲得進步和提高。同時,通過家校聯合,在家庭教育中也加入體育鍛煉的成分,發(fā)揮家庭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提高學生體質。
3.7 適當“懲罰”,愛中有嚴
“嚴師出高徒”,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體育教學中要區(qū)別對待,對于部分不認真上課、紀律散漫、意志薄弱的學生,教師一定要用嚴格的紀律約束學生,用嚴格的要求來督促學生,用教師的威嚴來震懾學生,也可以用一定的手段來“懲罰”學生,但要注意懲罰決不等同于“體罰”。
體育教學“學困生”的出現是不能避免的,“學困生”的轉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身作則,用先進、科學、合理的手段耐心引導,發(fā)揮所長,樹立自信,因材施教,家校聯合,適當“懲罰”,愛中有嚴,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用深厚的愛去感化他們,用先進、科學、合理的手段去引導、激發(fā)他們,使他們的各項素質全面提高,從而走入快樂體育、健康體育、終身體育的行列。
參考文獻:
[1] 楊文軒,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3] 鄭華偉.試析當前體育教學工作的重點與難點[J].中國學校體育,1999(1).
[4] 李剛,歐陽智慧.談體育差生的教育[J].體育教學,2000(2).
[5] 陳春平.初中體育學困生轉化的對策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5(8).
[6] 段程國.淺議初中體育學困生的轉化[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作者簡介:薛梅,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3.058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2-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