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瑛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城關幼兒園,福建 三明 354500)
?
講好故事
——帶給孩子藝術的享受
林麗瑛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城關幼兒園,福建 三明 354500)
摘要: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幼教工作者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的方法,以使孩子從故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關鍵詞:幼兒;故事;方法
故事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jié),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吸引著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從而培養(yǎng)愛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學到的好思想付諸于行動。
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故事像一只神鳥,張開彩色的翅膀,載著孩子們飛向廣闊、新鮮而神奇的天地。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么,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富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于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圣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什么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jié)構(gòu)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于接受,樂于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知道,聽了開頭就知道結(jié)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選擇好故事后要進行分析,以準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nèi)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nèi)容很好,但情節(jié)、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母木帯?/p>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jié)和角色的分析準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chǎn)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qū)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征等。
為了使幼兒能集中注意而有興趣地聽故事,在講述故事以前,先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氣氛,注意環(huán)境的整潔,不要在教師身旁放置多余的物品,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安排好座位,教師與幼兒盡可能地坐得近一些,使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教具和教師的表情、動作,教師也能邊講故事邊看幼兒,便于進行情感交流。此外,教師還要講好開場白,一般可用富有感情的語調(diào),與幼兒進行簡短的談話,激發(fā)他們聽故事的興趣和愿望。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于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聲音有高有低,節(jié)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第五,在講述中直觀教具的應用。幼兒年齡小,思維具有形象性,講故事如能和演示直觀教具相結(jié)合,就能使幼兒具體形象地感知故事內(nèi)容,加深印象。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nèi)容、激發(fā)幼兒說話欲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并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chuàng)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后,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huán)境。
給幼兒講故事,要有耐心,要不斷地向孩子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讓他猜想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結(jié)局,或續(xù)編故事,以培養(yǎng)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一般都可穿插提問,讓他思考、回答。答對了就及時表揚,答不對就耐心解釋,下一次讓他再答。故事講到結(jié)局時,可讓孩子續(xù)編故事。如在講《兔乖乖和大灰狼》故事時,結(jié)尾是兔媽媽和兔乖乖把大灰狼打跑了,孩子說不能讓大灰狼跑掉了,要把它打死。這對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并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講出孩子們喜歡聽的故事,帶給孩子藝術的享受。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