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堅
?
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歷史沿革(一)
——先秦時期
文/劉堅
編者按: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不斷變遷的糧食儲備制度是其中絢麗、不朽的篇章。本刊“糧食文化”欄目從本期開始刊登連載作品《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歷史沿革》,該文出自由白美清編著的《中國糧食儲備改革與創(chuàng)新》一書。
先秦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歷史階段,先秦后期鐵制農具與耕牛的運用,井田制的瓦解、田稅制的誕生,促使農業(yè)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并帶動了商業(yè)的繁榮。同時,由于諸侯割據,相互征戰(zhàn),以及頻發(fā)的自然災害,特別是這一時期糧食貿易已經相當活躍,以牟利為目的的糧食囤積也很普遍。因此,糧食儲備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戰(zhàn)略性地位日漸突出,重農積谷成為當時的時代要求,并引起統(tǒng)治者、政治家、學者和人們的高度重視。
孔子認為“足食、足兵,民信之”是治國之道。墨子認為:“食者, 國之寶也”,“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備者國之重也”。即糧食是社會財富中最重要的部分,倉內無糧,無法度饑荒,儲備是國政中的要務。管子認為:“民以食為天”,“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意思是糧食是民生之本,只有糧食儲備充實了,才能帶動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孫子認為:“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儲備)則亡?!奔礇]有裝備軍隊是無法存在的,沒有糧食軍隊無法戰(zhàn)斗,沒有充足國家糧食儲備支持的軍隊將被消滅。這些糧食安全的觀點,對當時各諸侯國迫切要求實行的新法和新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古代的倉和廩
1.糧食儲備制度的雛形。公元前21 世紀, 我國歷史上出現第一個王朝——夏朝,隨著原始公社制度逐漸向奴隸制過渡,倉儲制度也正式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財政制度。《史記》記載,周武王伐商紂時,“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fā)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說明至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國家糧食儲備有了一定規(guī)模,并用來賑濟貧弱。
到約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時期, 青銅農具以及良種、施肥、排灌等技術開始普及,糧食產量提高。后來,由于災害不斷,糧食儲備得到進一步重視,并設置了專職官員——大司徒管理,其職責之一就是掌管包括借貸糧食、種子等救濟政策的實施。大司徒下設遺人,掌管縣都倉儲, 預防災荒;廩人掌管谷米數量,以備分頒群臣俸祿,救濟民眾或恩賜等;倉人掌管糧食儲藏, 品種分類,儲備余糧, 備荒賑災。同時對地方儲糧,按類區(qū)劃分級設置, 并各有不同的職責,這是我國由政府構建的糧食儲備管理機構體系的雛形。
2.倉儲設施的雛形。最初的儲糧設施是陶器和經過表面燒烤處理過的窯穴,如陜西省西安半坡遺址,一陶罐粟在居室內發(fā)現,同時也發(fā)現了眾多的窖穴,里面有糧食堆積遺存,足見當時社會對糧食穩(wěn)定消費的重視和儲糧的普遍性。
新石器時期,在可考的甲骨文卜辭中出現了“倉”和“廩”字,說明了當時已經有了專門儲藏原糧和初加工成品糧的倉儲設施。
約公元前400 年, 戰(zhàn)國時期魏文侯丞相李悝,在革新變法中實施“平糴”制度。他認為:“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奔醇Z食太貴會傷害消費者,太便宜會傷害農民。傷害了消費者則人口移居他鄉(xiāng),傷害了農民會帶來國家貧困的惡果。因此, 為防止糧價在豐年“甚賤”、歉收年“甚貴”的大幅波動,應由國家適度吞吐糧食,以平抑價格穩(wěn)定市場。其做法是:首先仔細分析當年收成好、中、壞的情況,以中等年份糧食產量為依據并分為上、中、下三等,把好年成(上熟)、壞年成(下熟)也分為上、中、下三等。豐收年按年成的豐收情況,國家收購多余的糧食。歉收年則按歉收的程度,國家拿出庫存的糧食平價銷售。上等歉收年賣上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中等歉收年賣出中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下等歉收年賣下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李悝的平糴法“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即百姓得到足夠的糧食,糧價平穩(wěn)后,停止銷售。這一制度的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約公元前400 年,楚國深諳商道的范蠡提出“平糶法”,主張國家介入糧食流通領域,以購銷方式干預價格,以控制糧價。豐收年景糧食供過于求,糧價下跌, 國家以稍高的價格收購,歉收年景糧食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國家將收儲的糧食以略低于市場的價格拋售。與李悝的平糴法相比,更具有發(fā)揮市場調節(jié)功能的作用,“農末(商)俱利”,即惠農的同時,也有利于通過販運發(fā)展商業(yè)流通。
約公元前700年,對糧食問題深有研究、頗有建樹的齊國國相管仲提出,“準平而不變,衡絕而重見,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平準”,意思是實施準平這樣的隨機調控可以穩(wěn)定價格不變,否則商品一旦失去了供求平衡,價格又會波動。懂得這個道理,就要保持平準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控管理。在具體調控中管仲運用“以重射輕,以賤泄平”的手段, 即當糧食過剩糧價暴跌之時,國家以較高價格收購形成儲備,引導市場物價回升,是謂“以重射輕”;當糧食短缺引起糧價飛漲時,國家則開倉發(fā)散,低價拋售糧食,促使市場糧價回落至平價水平,是謂“以賤泄平”。管仲運用的“輕重之術”, 在當時有效地抑制了大賈蓄家的囤積居奇,使國家牢固地掌握了糧權。
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約公元前350年)是十分重視糧食問題的思想家,他認為:“國好生金于境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國好生粟于境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奔丛趪业慕洕l(fā)展中如果把著眼點放在金錢上,結果是金錢、糧食都得不到, 國力被削弱。只有把著眼點放在糧食生產上,國家才能既有錢又有糧,才能富強。正是在這種“重農抑商”、“重粟輕金”的思想指導下,商鞅先后采取各種辦法掌控糧源,取得國家對糧食的絕對控制權,從而在秦國取得了發(fā)展生產、充實儲備和節(jié)約資源的效應,為秦國的強盛和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