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芳 (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533000)
音樂創(chuàng)編在學前音樂活動中的運用
趙增芳 (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533000)
音樂對幼兒的啟蒙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什么樣的音樂活動內容才是適宜的,這些音樂在具體的實踐運用中又如何才能更好的被小朋友服務,這就運用到對于音樂及相關活動的創(chuàng)編教學。本文對此進行了相關的探索研究。
音樂創(chuàng)編;音樂活動;幼兒教育理論
本文為百色學院2014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民族地區(qū)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技能教學與實踐研究——以百色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4JG16)結題性成果。
選擇適宜的故事,事實上是將音樂和語言知識相融合,對幼兒的語言教育有幾個方面,包括詞匯、口語表達、朗誦和演繹故事等,教師可以讓兒童通過表演角色、描述音樂內容,給歌曲歌詞添加細節(jié)完成完整的故事等,讓幼兒逐漸增強表達音樂理解的自信心,并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從不同的角度品評音樂。
策略一:選用經典,比如,《好餓的毛毛蟲》《母雞蘿絲去散步》等作品為幼兒園的幼兒所熟知并且喜愛,那么結合圖畫書閱讀的活動,開展音樂活動,就顯得十分自然,并且這些故事情節(jié)也適合于用音樂故事與動作創(chuàng)編去開展。
策略二: 來源于傳統(tǒng)的民間游戲或傳說: 如“老鷹捉小雞”《西游記》等?!袄销椬叫‰u”長久以來都受到幼兒的喜愛,《西游記》中的角色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代代傳頌,選擇這樣的作品,音樂歌詞與游戲編創(chuàng)會顯得更親切。
策略三: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當下熱播的一些優(yōu)秀健康的動畫內容,如藍貓、熊出沒、喜羊羊等,這些小動物形象還有正反角色,根據(jù)音樂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永遠是組織好音樂教學活動的前提。
適合幼兒教學的音樂的選擇范圍是很廣的,這就對教師的多元審美和音樂視野有了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適宜教學目的并且適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幼兒喜歡的,就可以考慮選用到音樂活動中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策略來思考:
策略一:選擇的音樂要根據(jù)幼兒的音樂能力和針對性教學計劃予以安排,符合循序漸進的道理。小班的孩子本能好動,可以引導他們聽音樂,玩肢體律動和互動游戲,音樂可以選擇律動強烈,情緒明快的。還可以讓他們嘗試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不同材質的物體與他們擊奏出來的音色之間的對應關系。中班幼兒在小班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訓練其對節(jié)奏的感知能力和用語言清晰表達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的能力,這時選用的音樂可以有多元的情感傾向,以達到訓練兒童表達的教學目的。大班兒童對音樂的反應能力和自身身體的協(xié)調進一步加強,可以學習一些舞蹈動作、歌曲演唱、小小話劇等配合音樂活動的表演。
策略二:如果要做一個音樂創(chuàng)編游戲,那么對音樂和所涉及的題材、內容、風格、人物形象都要謹慎推敲,比較好的方式是直接選擇與題材相關的音樂作品,再依照題材的特性去選擇不同的游戲類型和音樂活動開展的形式,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完整統(tǒng)一。此外,進行教學活動設計,要時刻注意符合孩子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策略三:可以選擇多媒體教學,讓幼兒獲得多維度的直觀感受,比如給幼兒放《幻想曲2000》電影片段,并且讓幼兒隨之一起模仿電影片段中的角色動作,進而啟發(fā)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聯(lián)想,最后引入到基礎的節(jié)奏和音高知識的教學中來。
策略四:音樂與美術結合在一起。利用通感,在經過足夠的教學鋪墊后,讓幼兒用畫來表達聆聽音樂后的所思所想,也讓幼兒用掌握的節(jié)奏、樂器即興演奏來表現(xiàn)看到的動畫或者圖片。比如,讓幼兒聽《讓我們蕩起雙槳》,解釋歌詞,讓他們聯(lián)想泛舟的情景,接下來讓他們關注于音樂自身的律動和情感,用線條、簡筆畫將自己想象描繪出來。最后再讓幼兒進行自評和互評。
策略一: 運用歌唱
幼兒園的常規(guī)音樂教學有一個貫穿的主要內容,那就是歌唱。歌唱是展現(xiàn)音樂表達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那么在音樂教學中自然要運用,可以講故事或創(chuàng)編歌詞等。比如,在《小白兔請客》這表演性作品中,教師設計了小小互動劇的游戲情景,在幼兒熟悉歌詞內容的前提下,鼓勵他們添加聯(lián)想的情節(jié),把故事豐滿得更加的完整,如“豬小弟”因為不講衛(wèi)生,大家都不歡迎它進來等。在最后,教師還可以對歌詞進行改編表演,升華歌曲內涵,用唱來告訴孩子們講究衛(wèi)生的重要性。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幼兒不但學習了歌曲,也掌握了歌曲所包含的節(jié)奏、音高的要素,還在表演、游戲中獲得了快樂,接受了美育和德育的引導。
策略二:運用身體動作
將音樂和幼兒的動作律動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不單能訓練幼兒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藝術互動反應能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因為藝術本身就具備整體性的特點。另一方面,除了運用體態(tài)律動和奧爾夫教學法的具體練習之外,如果教師需要兒童配合完成一些群體性的音樂律動動作,就需要對音樂和動作之間進行精心的對應和創(chuàng)編,讓兒童能順利掌握并有愉悅感,也讓音樂、動作和故事相得益彰。比如在音樂欣賞活動《母雞蘿絲去散步》中,狐貍隨著音樂出現(xiàn),而摔倒時的各種動作和前半段的音樂緊密對應,狐貍被蜂王蟄得滿地打滾的動作和后半部分的音樂對應。在這個活動里,教師選擇了《在山魔王的宮殿里》這首音樂作品,因為音樂律動感強,表現(xiàn)直觀,因此教師就能很好地設計肢體動作,讓兒童的表演、音樂和故事情節(jié)相聯(lián)系在一起,兒童也從表演和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得到了樂趣。
策略三:運用樂器
打擊樂是幼兒接觸音樂學習最好的學習工具,因為打擊樂足夠原始,也足夠好學,所以能夠讓兒童的音樂演奏經驗得以快速提升。幼兒進行演奏的時候,本能地就會根據(jù)自己肢體的律動去控制打擊樂器的演奏頻率,也能運用自己的想象,讓樂器演奏配合音樂活動中設計的相應的情節(jié)等。教師還可以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引導幼兒選擇與他的角色相符合的樂器和演奏方式進行表演及創(chuàng)編,還要引導他去傾聽其他小伙伴的演奏,引導他們注意互相的銜接與配合,在熟練之后注意整體效果。比如,在教《好餓的毛毛蟲》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四種節(jié)奏型,分別對應毛毛蟲吃水果的數(shù)量和日期,然后開始讓孩子們討論哪種樂器表現(xiàn)毛毛蟲變蝴蝶最恰當、隨著毛毛蟲逐漸長大,樂器演奏的力度和速度應該怎么變化等。這樣,幼兒就充分掌握了思考的主動權,也發(fā)揮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體驗了合作的樂趣。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學不能囿于傳統(tǒng)形式,要不斷的實踐創(chuàng)新,而音樂的選擇與創(chuàng)編活動不僅可以體現(xiàn)教師自身的審美水平,還能在不斷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和對音樂的領悟能力。
趙增芳,講師,碩士研究生,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