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霞?。ㄌK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215000)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淺談中國教師的“水土不服”
李雪霞(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15000)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自播出后引發(fā)了社會對中外基礎教育差異的討論,本文以該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教育價值觀、社會客觀事實和學習者風格等角度對其進行解讀,揭示中西方教育的差異,并指出兩種教育體制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地方。
BBC紀錄片;教育體制;改革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講述的是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實施四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在實驗過程中,中國教師經(jīng)歷了“水土不服”,但一個月的教學實驗后,由中國老師帶領的實驗班在數(shù)學、科學、普通話等科目上以絕對的優(yōu)勢優(yōu)于英國學生班。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中式基礎教育的優(yōu)越性,但能否說明英國的教育方式就一無是處呢?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造成英國學生與中國教師沖突的原因?這對我們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有怎樣的啟示呢?
1.教育價值觀
中國在儒家思想的土壤中形成了以國家和社會為本位、強調(diào)道德完善的教育理想。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臘、羅馬,尊重人本身。中西方文化淵源迥異造成了教育價值觀的不同。中國的教育看重群體,“個體的價值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實現(xiàn);西方文化奉行個人本位,強調(diào)人的價值。中國的授受式教育和西方的自治式教育由此產(chǎn)生”。在該紀錄片中,中國教師對于學生交頭接耳,將水壺帶進課堂,與老師公開對抗等行為表示不滿。中教在講授科學、數(shù)學等科目時,手拿教尺,按照教案的內(nèi)容、依照特定的結構講授,學生在座位上邊聽老師講邊記錄大段筆記。而英式課堂則向我們呈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沒有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以問題和疑問驅(qū)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和尋找答案的能力。中國學校講究紀律性、團隊意識、集體意識和儀式感,因此中國教師要求英國學生在課堂開始時起立向老師問候、著統(tǒng)一的校服,演奏國歌,升國旗,做廣播體操。英國學生的排斥源于英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里缺乏此類課程。
2.社會客觀事實
中國的國情使得學歷層次在個人就業(yè)以及向上流社會流動過程中的權重也不斷增加,“文憑至上”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考試成為了公平篩選學生的主要形式。發(fā)達國家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為“英國人建起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網(wǎng)”。英國學生即使不學習,不工作,都可以生活得很舒適。而中國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英國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弱,他們更享受學校這個小圈子給他們交友,交流興趣愛好帶來的便利。而中國學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他們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非常強烈,因此學習的動機很強。中國教師在紀錄片中直言不諱地說英國學生至少落后中國同齡人三年。但這種巨大的懸殊并沒有讓英國學生動容,社會客觀現(xiàn)實的不同,使得中國教師的這些“刺激”并沒有得到期待的反應,因此中國老師才會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
3.學習者風格
“學習風格因文化而異”。中國學生屬于“場敏感”性學生,他們“對周圍的環(huán)境有宏觀的認識,喜歡與同伴一起學習,喜歡從老師那里得到反饋”,英國學生屬于“場獨立”性學生,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抽象因素比較敏感,喜歡獨立學習,以任務為導向”。因此在紀錄片中,英國學生不喜歡50人的大課堂,也很排斥教師過多的講授,英國學生對于課堂中同伴以及教師的關注度較低,因此出現(xiàn)了課堂上女生化妝,男生泡茶等現(xiàn)象。中國學生的認知方式是“先看后做”,而英國學生的認知方式是“邊嘗試、邊失敗、邊學習”;在紀錄片中,中英不同的傳授化學知識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中國教師習慣先講清楚化學方程式然后學生看教師在講臺上做化學實驗;而英式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在動手做實驗。英國的“師生之間不是一種純粹的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的單向關系,而是一種多層次的符合的人際交流關系”。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課堂集體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表現(xiàn)的評估者。而中國教師就是課堂中絕對的權威,學生必須服從,這一文化差異是造成課堂紀律失控的主要原因。
實驗的結果表明中國基礎階段教學方式卓有成效,五位中國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抵觸情緒時,采用了“文化沉浸”法,以更加靈活、有趣的方式,讓英國學生真正了解和接觸中國文化,調(diào)和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雖然英國的基礎教育可能不及中國,但不可否認的是英國的高等教育不僅遠超中國,而且在世界名列前茅。存在這樣劇烈反差的原因是:中國和英國都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貫行相同的教育模式。如果二者能夠得以調(diào)和,對于兩國基礎教育的改革一定大有裨益。中國式的授受式教育雖然能增強學生的基本功,但是學生會缺乏創(chuàng)造力,主動性差,依賴性強,沒有獨到的見解,容易形成思維定勢;英國的自主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學生散漫,缺乏學習動機的現(xiàn)象。中英兩國只有相互借鑒,在合適的教育階段施行松弛有度的教育方式才能促使中英兩國教育向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1]丁素萍.英國基礎教育模式及其應用.外國教育研究,2000(4):40-42.
[2]劉波.論英國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互動關系.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88-91.
[3]Samovar, L. A., & Porter, R. E., & Stefani. L. A. (2013).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esearch Press.
[4]吳康寧.制約中國教育改革的特殊場域.教育研究,2008(12):16-20.
[5]周健.從文化淵源看中西教育.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3):103-104.
李雪霞,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