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志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210000)
淺析“禪悅士風”對董其昌山水畫風的影響
張永志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210000)
明朝末年,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社會形態(tài)成畸形發(fā)展,士人追求仕途及其發(fā)展非常艱辛。正在此時,王陽明“心學”盛行,佛教禪悅文化得到很大的發(fā)展。董其昌作為晚明重要的政治家、書畫大家,他自小受禪宗影響,在他人生的后期提出“以禪入畫”的學說,禪悅士風對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本文將對此觀點進行詮釋與分析。
禪悅士風;士人畫;董其昌;山水畫
中國古代的士人都以儒家思想“素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之追求,滿懷“致君于堯舜”的入世精神。這一思想一直鼓舞著所有的讀書之人,人生的追求有了很明確的目標。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社會政治腐敗之極,黨政之爭紛起交替,皆以殺人捕人為基礎,政治采用高壓政策,士人動輒得咎。京城里的朝中官員,每天上朝之前,都要給家里留下遺書,準備今天出去,就有可能回不來了的準備,此時的士人與官員,沒有尊嚴地位可言,自身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大量有志之士,開始逃避現(xiàn)世,轉而求之于自己的心性感受,求的心得安寧。身即無安,心再不寧,人便無法生存。正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下,王陽明的“心學”得以盛行。陸家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觀維心主義命題應運而生,士大夫紛紛背離“以道自任”的儒家傳統(tǒng),紛紛辭官,遁身于禪學。到了萬歷年間出現(xiàn)了“萬歷而后,禪風侵盛,士夫無不談禪”的局面。這一時期,董其昌作為士人的代表,受到禪悅士風影響很大,其在書畫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提出了“引禪入畫”的觀點。下面通過以下幾點對此山水畫風影響進行分析。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今上海松江縣人。董其昌35歲,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供職,開始了一生仕途生涯,他從編修一直做到了太子太保。他做官之余,好書畫,論禪語。在美術史上,他是“華亭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論》,一生游離于官場與藝術之間。他一生編寫了大量的繪畫理論著作,如《畫禪室隨筆》《畫旨》等繪畫文集。禪宗文化盛行,董其昌早年就接觸禪宗了。一生追求引禪入畫,其創(chuàng)作與禪悅是離不開了。
1.董其昌參禪經歷
從歷史史料查詢,記錄最早董其昌禪悅時間為萬歷十三年,在其《畫禪室隨筆》記載:“余始參行蓖子話,久未有契……聽而不聞,正是悟境,不可做迷解也?!边@段話能體現(xiàn)出董其昌對參禪佛語已經有所悟,這一年他31歲。在萬歷二十二年《畫禪室隨筆》卷四中記載:“袁伯修見索卓,苦后自謂大徹……伯修競猶濱淬余言也?!币部梢钥闯鏊才c袁宗道兄弟及王圖等人參禪論道,談禪為樂,那年他40歲。董其昌在歷任各個官職期間,經常參與各項佛事,這在史料中都有很多的記載,如在萬歷四十一年,董其昌用楷書寫《大佛頂首欏嚴經冊》,題款以“居士”自稱,他對佛法的崇敬可見一斑。在萬歷四十三年,為賀杭州云棲禪師八十歲壽誕,手抄《彌陀經冊》寄以賀之。像這種參與佛
事案例比比皆是,在他卸任官職,回歸故里,其更加醉心參與佛事,引禪入畫,寄情于藝術創(chuàng)作。并為自己的畫室命名為“畫禪室”,并在其《容臺馴集》中涉及“禪悅”的字樣多達五十二次之多,他對佛禪真心信仰,一生追求參禪悟道。
2.董其昌引禪入畫
董其昌一生追求禪悟佛法,他的一生既追求入世功名的一面,又追求出世隱逸的一面,在明晚期,社會政治環(huán)境惡劣。董其昌從個人性格來說,也比較適合周旋于時事之中,但從其個體本性來說,他并不樂意一直忙于政事,他的內心還是崇尚參佛論藝之事。從他人生經歷可以清晰的看出,他幾次忽官忽隱,并未一心一意去做官,他喜于對書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引禪入畫的理念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董其昌提倡文人繪畫,強調繪畫中的性情與頓悟的表現(xiàn),他極力推崇唐代大文人王維的繪畫美學,把王維推尊為南宗繪畫的“鼻祖”,王維一生信佛,也參禪佛事,在他的繪畫與詩文中,經常能夠體會到其佛教“空”的思想。文人繪畫發(fā)展到董其昌時期,使其不自覺的會“引禪入畫?!痹偌由仙鐣h(huán)境的特殊性,王明陽心學派的大發(fā)展,大批的士人想逃離政治的現(xiàn)世,隱逸人世間,三五好友談禪論道,寄情于詩文繪畫創(chuàng)作,排解心中的抑郁之情,當時,“游戲禪悅”之風盛行,士人開始追求個體自我“心性”的發(fā)展。
1.對董其昌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念的影響
董其昌一生受儒、釋、道思想影響很大,在其書畫創(chuàng)作的理念上,受佛教思想影響更大。董其昌個性溫和,思想缺乏鮮明的主客觀點,所以其性情表現(xiàn)有一定的軟弱性,他對從政興趣一直不是很濃,在那政治背景復雜的年代,他不參與各個政派的黨爭,一直保持相應的中立,他崇尚禪宗的“空無”與“于相而離相”的生活狀態(tài),這一禪宗思想在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禪宗所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闭劦揭磺形镔|、事物的存在都是短暫而虛無的,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甚至轉瞬即逝,而在世間的存在是不永久的,一切都為“空”,闡述讓人類不要執(zhí)著于當下的生活,應返照自己的內心,明心見性。放下一切雜念與不愉心情,對萬事萬物持有淡然,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董其昌抱著這些思想,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大量的引入這些思想。他山水中師法古人,搜集名家經典之作,加以學習,但是不拘泥于古人,而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從生活、自然、大山大水中去體會自然之真妙,養(yǎng)得胸中丘壑,才能做到筆下有神,而這種對自然和藝術,師古及自我中主體、客體的表現(xiàn)都處于相而離相的觀念。
2.對其筆墨皴法追求“凈、靜”和“禪、柔”
董其昌在忙碌政事之余,喜與志同之人,如陳繼儒、二袁兄弟等,坐禪論道,游戲禪悅。在山水創(chuàng)作中多次提到“墨戲”、“游戲”之說,通過這種自然狀態(tài)的表現(xiàn),來抒寫自我之心胸。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放松的,自然隨意的。在此時此刻,自我拋棄世俗所想,超越功名功利,達到隨心隨性狀態(tài)。所以在其筆墨、皴法上追求“凈、靜”與“禪柔”。董其昌曾說“唐人書皆回腕,能留得住筆……”他主張用筆中鋒為主,多藏鋒,不隨意露鋒。行筆不遲不緩,落筆肯定,在其用墨上,精心細致,追求墨色的潤淡,層次對比鮮明,墨色干濕互補,多濕潤少干枯,達到清潤、靜寂的風貌。其山水皴法表現(xiàn)單純,喜用披麻皴勾勒山體,用肯定棉柔之線條進行有序的勾皴。皴法平常而富有靜感與禪柔感,技法并不繁復多變,皴法與山體緊密結合,單純而豐富,嚴謹中松動。通過分析董其昌對筆墨的“靜、凈”表現(xiàn)追求之高,從而使其山水畫面呈現(xiàn)出清厚溫潤,禪定柔美、明凈瑩潤的美學特征。
3.追求意境與禪境完美結合的畫面
在中國繪畫美學中,“意境論說”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在其《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焉?!彼言娭械奈锞?、情境、意境并列為三境?!耙饩场边@一詞在往后的繪畫、詩詞創(chuàng)作中都大量的提出,并且其含義在不斷地深化,最終達到情景交融與人之心境。山水畫是人類對自然山川的直接感受,通過個人內心世界對其進行提煉,再通過繪畫表現(xiàn)出來,這里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情景交融。這在山水畫發(fā)展歷史中,這一學說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們崇尚山水畫的意境與禪境的完美結合,追求在自然界的高山流水中悟道成佛。
山水畫意境中的禪境是士人對山水畫意境追求的最高境界,禪境是個體超越個人而與天地山川融為一體的境界狀態(tài)。文人雅士在表現(xiàn)山川流水時,都希望融入“空靈”“虛靜”的禪意,進而達到對淡泊、清雅、恬靜、空靈等諸多審美的追求。在董其昌山水畫創(chuàng)作審美中,他追求“簡淡自然”“空靈恬靜”的禪境,他曾說:“字不求工詩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边@是他對山水畫審美的最大追求。董其昌山水以水墨畫為主,也有些青綠作品。他的水墨山水構圖很多都以平遠三段式構圖為主,遠景及遠山只做淡墨勾畫,近景都以幾株雜樹及幾間茅舍為主,在汀諸邊居一角,與對岸隔水相望,互相呼應,畫面構成簡淡,意境靜寂而空遠,從而使畫面呈現(xiàn)出空靈虛無的禪境。即使是設色山水,也同樣不會由于其畫面設色而顯得俗氣,他設色淡雅清潤、平淡自然,一幅天真爛漫之禪境。
4.追求形式感強、抽象化的獨特繪畫風格
董其昌“引禪入畫”,追求精神情感的表達,在面對現(xiàn)實真山真水時,他把真實的物象通過內心的禪化,注重心性的寫意表現(xiàn),構建自己獨有的山水畫面。他在山水畫表現(xiàn)時,經常舍棄過多對具象物象的描繪,把所要表現(xiàn)的物象進行抽象,然后用抽象的符號進行畫面平面化表達,從而展現(xiàn)其不同于同時代其他人的山水風格。在中國山水畫空間表現(xiàn)中,都圍繞“三遠法”去表達,注重物象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空間元素的表達。在董其昌的山水中,他并非注重物象刻畫與表達,更多的在意對筆墨形式的把玩,對畫面形式感的表現(xiàn)非常重視,通過筆墨精妙的水墨語言和主體心境的結合,表現(xiàn)出禪意十足的山水畫面。他的山水注重平面化與符號化的表達,在董其昌眼里,所有的物象只是他表現(xiàn)山水畫面所用的符號而已。通過不同符號的提煉與組合,結合個人心意,在畫面中重新概括與重組,創(chuàng)造出平面化、符號化極強的山水畫。這種形式的表達非常有助于運用禪意文化去追求山水寫意的精神。
畫面的抽象性,也是董其昌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征與追求。蘇軾曾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睂懸庵卦凇八婆c不似之間”。這些表述都是很直接的闡述中國畫意象表達的重要特征。在董其昌山水畫中,除了表現(xiàn)具象可感的視覺語言外,他對水墨的理解與把握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他喜用嫻熟的筆墨去表達具有形式感強的抽象山水畫符號。筆墨的皴擦、干濕的變化,線條的起伏波折,畫面的黑與白,虛與實,無不呈現(xiàn)出一種抽象美。禪宗追求“心象”,強調個人內心精神世界的表達,強調主體精神的自由與展現(xiàn),所以董其昌正好運用抽象的元素去表達豐富變化的精神世界,“禪悅士風”的風氣對其山水畫的形式,抽象的表現(xiàn)具有很大的影響。
在那個時代,“禪悅士風”的風氣的盛行,影響了很多士人的文化創(chuàng)作,董其昌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出個性風格鮮明的山水畫,并且編寫了大量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對后世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具有很大影響。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周積寅.中國畫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5]姚東一.論禪宗思想對董其昌山水畫的影響 [D].江南大學,2012.
張永志,研究生學歷,講師,單位: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設計基礎、室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