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坤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文化館 066000)
井陘文化行思考
梁 坤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文化館 066000)
2016年2月24日至27日,筆者有幸參加了井陘縣文化藝術節(jié),走馬觀花地了解了部分井陘文化,雖是淺嘗輒止,但也感慨良多?,F(xiàn)如實記述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示啟迪,以資借鑒。
1.非遺傳承有序,有數(shù)量有質量,出人意料
四天行程所見,比比皆是非遺。澆凌山、社火、面塑、打鐵火、干插墻等等都是。據(jù)了解,井陘算上拉花共四項國家級非遺,省級非遺36項,市級非遺200多項,且大多傳承有序、受眾廣泛。井陘拉花幾乎是井陘文化活動的必備節(jié)目,老、中、青演員都有,幾歲的孩子也扭得有模有樣。南張村的面塑,擺滿了一所學校的整個操場,且形象各異,風格不一。每組作品都有署名,粗略數(shù)一下,展出作品的傳承人就有近百位,作品千余件,可謂壯觀,令人唏噓。石頭村石墻的壘造技藝也是非遺,名曰“干插墻”,“插”的另一個寫法是石字旁加“察”,說白了就是干壘的石頭,不用泥土和砂漿。壘出的石墻外嚴中空,冬暖夏涼,技藝卓絕。羅莊的“打鐵火”與蔚縣的“打樹花”齊名,都是老百姓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健康等而舉行的祈福儀式,其特點是成本低,無污染,場面又十分地壯觀熱烈,成為春節(jié)必看的特有文化大餐。
2.歷史文化綿長,有遺存有保護,出人意料
井陘之地,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的生息。井陘之名,一則是天下險塞,二則是兵家必爭,是全國少有的自秦朝以來一直沿用的地名?!败嚥坏梅杰墸T不能成列”的井陘口內古道,是我國最為馳名的古驛道之一。導致中山國滅亡的蔓葭之戰(zhàn)、秦始皇回靈停柩、漢初著名的“背水之戰(zhàn)”都在這條古道上留下了滾滾車轍。而今,這條古驛道還歷歷可見,深深的車轍以及為保證驛道使用而不斷刻鑿的壁上的斧印,見證著這里歷史的悠遠。中國古村落于家石頭村和小龍窩村,借山起勢,就地取石,層疊錯落,有的粗獷奔放,有的精雕細刻,古色古香的建筑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世外桃源。據(jù)了解,諸如此類的歷史遺存井陘還有很多,井陘窯、舊城墻、石窟寺、千佛洞等。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以其無聲的存在向后人昭示著歷史的傳承,也凝結著井陘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3.高度文化自覺,有自主有引導,出人意料
井陘春節(jié)期間的文化活動好戲不斷,有縣委、縣政府組織的,有各部門安排的,更多的是老百姓自發(fā)的。井陘幾乎村村都有廟會,演出的舞臺就是鄉(xiāng)村廣場、學校操場等,簡陋樸實,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參演的人群幾乎沒有專業(yè)演員,男女老少、賢愚丑俊、鰥寡孤獨,全都可以走上舞臺。廟會場景花團錦簇、隆重熱烈,甚至有些奇形怪狀,但是百姓高興,樂在其中,不僅自發(fā)組織、參與活動,且自愿籌資。政府所做的是歸納、整理、上報非遺項目,并爭取扶持資金,各級領導亦大力支持,與民同樂。
我縣和井陘都有山有水、地處險要,都歷史悠久、文脈綿長,都留有大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井陘四面環(huán)山、綿水穿城,文化傳承性、持久性、堅定性方面突出。而我縣依山環(huán)水,且臨濱海,文化開放性、包容性、靈動性方面相對突出。我縣商業(yè)文化更加發(fā)達,比如新興的紅酒文化;比如地秧歌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都是較好例證。同時,我縣的不可移動文物破壞嚴重,文物多有流失,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有斷層。特別是與信仰有關的宗、廟、祠、閣幾乎無存,相關的祭拜、祈神等儀式也早已淡出生活。由于不是相因相襲,不是群眾自愿自主,因而更多的文化活動是政府主導,演員唱戲,商者加盟,群眾雖也很高興,但主動參與活動意識不強。
當前,我縣在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戰(zhàn)略指導下,定位為建設京津秦軸線上“微中心”。那么如何發(fā)揮文化在“微中心”建設上的作用,對照井陘的文化現(xiàn)象,結合我縣實際,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善:
1.打破禁錮,多方申遺,保護文物,梳理文脈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文物和非遺是文化的最佳見證。我縣雖非遺和文物眾多,但保護意識淡薄,破壞嚴重,遺存太少。目前,我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國家級文物只有源影寺塔,省級文物也是個位數(shù),與文化大縣的地位很不相稱。近年還有多次因為建設、取土等造成文物被破壞的現(xiàn)象,成為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在申遺和申請文物保護過程中,多次遇到有顧慮、不屑于、認識不到位等情況,比如趙家館、杜家香油、造船技藝申遺,兩山垂花門、第一瓶干紅酒生產地申請文保等。與其破壞之后造仿的,不如現(xiàn)在做好自己的。因此,要進一步加大挖掘、整理、申報、保護、利用非遺和文物的力度,梳理文脈,做好規(guī)劃,建設博物館,為“文化+”和“互聯(lián)網+”儲備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微中心”建設彰顯底蘊魅力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力,也可以通過遺址公園的開發(fā)建設增強“微中心”的支撐和實力。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百花齊放”,發(fā)展產業(yè)
文化精品代表著一個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水平,對于繁榮和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激勵、引導和推動作用??h政府要制定文化精品創(chuàng)作激勵機制,將獎勵基金納入縣財政預算,對獲國家級、省級作品予以重獎,重點扶持本土題材的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如《山海相約》《老奤樂》《李大釗與五峰山》等,以此打造我縣文化產業(yè)精品。同時,還要借鑒井陘優(yōu)秀經驗,進一步挖掘整合我縣“三歌一影”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域優(yōu)勢的文化產業(yè)品牌,盡快形成以旅游、演出、餐飲等項目為主體的文化產業(yè)體系。進一步加強對歷史遺存和自然風光等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打造“文化+旅游”全新模式,使文化旅游業(yè)成為第三產業(yè)中的支柱產業(yè)。此外,除了加大大項目的修建改造外,還要注意小項目、小景點的建設,在景點建設過程中,要按照“昌黎民俗文化一日游”“昌黎紅色文化一日游”“昌黎酒文化一日游”等內容設置足量的精美景點讓游客觀賞,做到“一景一傳說、一景一風光、一景一歷史”。相關部門要指導公司創(chuàng)作精美文化產品,指導縣內各旅行社積極與縣外旅行社對接,吸引游客來我縣觀光購物,促進產業(yè)與經濟效益掛鉤。在當前經濟回暖乏力、供給側結構改革和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化、文藝的大制作不失為觸之有效的提振點。
3.特色傳承,保護非遺;開發(fā)利用,互利共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區(qū)別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開發(fā)性保護、影像化保護和歸集保護等措施,在保護中開發(fā)利用,實現(xiàn)遺產保護與經濟開發(fā)互利共贏。譬如,可在旅游景區(qū)、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政府主辦的專場文藝演出中增設非遺表演項目,使非遺在群眾的參與中得到傳承。邀請省、市考古所、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對我縣部分古遺址再次進行研究、挖掘、整理,設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庫,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和申報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非遺”傳承人發(fā)掘、培養(yǎng)和保障制度,分梯度選拔縣級、市級、國家級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對傳承人給予經濟補助,通過開展專題培訓、授徒傳藝等多種形式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同時,制定各種優(yōu)惠政策引進省內外文化經營管理人員、文化企業(yè)家、傳媒家等各類文化人才,為加快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