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變?。ㄈ龒{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 443000)
?
試論“西北(比)至定陶”
王變(三峽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443000)
摘要:《史記·項羽本紀(jì)》“項梁起東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這句話現(xiàn)今版本及注解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查閱典籍發(fā)現(xiàn),引起歧解的關(guān)鍵在于“西”、“比”、“北”這三個詞的使用上。本文擬結(jié)合地理、文字以及其他文獻(xiàn),詳細(xì)闡釋“西,(北)〔比〕至定陶”并對“西”字的有無加以分析,目的在于科學(xué)合理地解讀“西北(比)至定陶”。
關(guān)鍵詞:西;北;比;地理學(xué)
《史記·項羽本紀(jì)》:“項梁起東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比滑F(xiàn)今版本多為: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
王念孫《讀書雜志》也有關(guān)于此句的考究,其原文是:“項梁起東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念孫案:西北至定陶作比至定陶是也??肌端?jīng)·濟(jì)水篇》:濟(jì)水自定陶縣東北流至壽張縣西,與汶水會,又北過榖城西,榖城故城,即今東阿縣治,東阿故城在其西北,而定陶故城在今定陶縣西北,是定陶在東阿之西南,不得言‘西北至定陶’也。比、北相近,故比誤為北,后人以為上文云,項梁已破東阿下軍,數(shù)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因與北上加西字耳?!?/p>
《水經(jīng)·濟(jì)水篇》:濟(jì)水又東北,徑定陶恭王陵南。濟(jì)水又東北,徑定陶縣故城南。又屈從縣東北流,南濟(jì)也。濟(jì)水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南為荷水,北為濟(jì)瀆。北濟(jì)又東北,徑冤眴縣故城北。又東北,與濮水。又北,過谷城縣西。由此可知谷城縣在定陶的東北。
《史記索隱》杜預(yù)云:“濟(jì)北東阿,齊之柯邑,猶??陆駷樽0⒁??!妒酚浖狻范蓬A(yù)曰:“此柯今濟(jì)北東阿,齊之阿邑,猶??陆駷樽0??!稘h書》梁起東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羽等又?jǐn)乩钣?,益輕秦,有驕色?!妒酚浾x·括地志》云:“穀城山一名黃山,在濟(jì)州東阿縣東?!妒酚浾x括地志云》:“穀在濟(jì)州東阿縣東二十六里?!?/p>
且《史記》“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薄墩x·括地志》云:“穀城故在濟(jì)州東阿縣東二十六里?!薄妒酚浾x·括地志》云:“項羽墓在濟(jì)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穀城西三里。宋《后漢書》注[二]谷城,縣,屬東郡,故城在今濟(jì)州東阿縣東。
由此可知,榖城在東阿縣東,且屬于東阿縣治。榖城又于定陶縣東北,即東阿在定陶的東北(定陶在東阿西南),則項梁起于東阿,不是北至定陶。
《中國地名語源詞典》:定陶,縣名,在山東省西南部。春秋時期為陶邑。秦置陶縣。據(jù)《爾雅·釋地》:“丘一成為郭丘,再成為陶丘?!薄墩f文》“陶,再成丘也。”《漢書地理志》濟(jì)陰郡定陶縣下注:“《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笨h以陶丘為名。
《中國地名語源詞典》:東阿,縣名。在山東省西部。在春秋時為齊柯邑,后為阿邑?!洞呵锴f公十三年》載:“冬,公會齊候,盟于柯。”杜預(yù)注:“此柯濟(jì)北東阿,齊之阿邑也。”秦始置東阿縣。古城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50里阿城鎮(zhèn)。據(jù)《漢書地理志》注:“應(yīng)劭曰,衛(wèi)邑也,有西,故稱東。” 后治屢徙,解放后始遷治銅城鎮(zhèn)。
由此可知,榖城在東阿縣東,且屬于東阿縣治。榖城又于定陶縣東北,即東阿在定陶的東北(定陶在東阿西南)。
且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雄時期,以及秦朝時期,山東南部地圖上定陶在東阿的西南部。由此可知定陶縣在東阿之西南,不在其西北,故不是“西北至定陶”。 則項梁起于東阿,不是北至定陶。
《說文·比部》:“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毙∽瓰?段玉裁注:“今韻平。上、去、入皆錄此字,要‘密’義足以括之。其本義謂相親密也。余義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類也、頻也、擇善而從也、阿黨也,皆其所引申。
《說文·比部》:“北,從二人相背?!避乓?,乘者,戾也。小篆為 此與其形得其義也,軍奔曰北。其引申之義也。謂背而走也。韋昭注國語曰,北者古之為背字。又引申之為北方。沒有表示到達(dá)之義。
比表示“及”義,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荀子》: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豈不哀哉!唐楊倞注:“比,及也。”《孟子》:“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楊雄注:“比,及也?!?/p>
以上所舉《荀子》、《孟子》的例子中“比”,都釋為“及”(到,等到之義),是時間副詞,是“密”的引申之義。
兩字形相近而使后人把“比”誤為“北”,而出現(xiàn)“北至定陶”是因在傳抄的過程中訛誤而把“比”誤為“北”。
在《文選注王命論》中引《史記》:“善曰:史記曰:項籍,其季父項梁。陳勝等起,梁為楚上柱國,軍下邳,自號武信君。北至定陶,再破秦軍。後秦大破之,項梁死?!敝袥]有“西”字。
“項梁已破章邯于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又與秦軍戰(zhàn)于雍丘,大破之,斬李由。項梁益輕秦,有驕色?!保ā顿Y治通鑒》)說明項梁在東阿把章邯打敗后領(lǐng)兵向西南,到達(dá)定陶這個地方。而非向北到定陶,因定陶在東阿的西南。因此,“西”字可能是在傳抄過程中漏掉了。
“比至定陶”、“西,比至定陶”,“西”字可能是在傳抄過程中漏掉了。然“比”可能是由于和“北”字形相近,且都屬于《說文·比部》,而后人在傳抄的過程中出現(xiàn)訛誤。
參考文獻(xiàn):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48).
[2]王念孫.《讀書雜志》[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80).
[3]作者不詳.《水經(jīng)》[M](電子版).
[4]史為樂主編.《中國地名語源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7.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李善.《文選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7]司馬光.《資治通鑒》[M].武漢:崇文書局2012.
[8]《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華地圖學(xué)社,1975.
作者簡介:
王變,在讀碩士,單位:三峽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