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江冰
?
讀書人止庵
Text-江冰
欄目主持人:江冰
廣州市作家協(xié)會在唐寧書店做了一個 “名作解密”的活動,頭一個邀請的嘉賓是傳記、隨筆作家兼學者止庵先生,解密的對象是止庵新書 《惜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受囑托,敲敲邊鼓,充當嘉賓主持。書快遞到家,端詳書的封皮,好比見人第一印象,拼臉時代,書更不例外。淡黃色布紋、硬殼、不大,但厚實敦厚,加一白色腰封。上有三行廣告語:我們面對死者/有如坐在海灘上守望退潮,沒有必要急急轉(zhuǎn)身而去;止庵書寫親情離別、叩問生死的沉靜之作。反面則是一段文字:
母親去世的第二天上午,大哥和我回到醫(yī)院,他去病房辦理手續(xù),我在院子里等他。忽然聽到不遠處兩個陌生人在聊天,“今天天氣不錯?!薄笆前。莻€晴天。”/我們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失去親人,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懷念死者。
一瞬間,我心一動。知道這話中有話,但弦外之音一時琢磨不透。好似玄機深藏,老莊隱匿其中。我告訴自己:遇到高人了。一翻開頭,了不得,學問不小,是個讀書人,一口氣讀完,即刻寫下微信——
《惜別》哀而不傷,沉靜之作。圖熱鬧尋刺激者,恐難開卷。開篇會覺得有點掉書袋,稍微失去比例,但慢慢走進去,可以感受一種坦然誠懇的態(tài)度:送別的路很長,一生的歲月值得慢慢地品味。沉靜地執(zhí)著,執(zhí)著的沉靜,一如止庵這個古典味極濃的筆名。一種力量由此煥發(fā),并非驚天動地,卻似波瀾壯闊。欣賞他的決絕,盡管并不完全同意。比如拒絕宗教安慰;比如卡夫卡已經(jīng)寫盡現(xiàn)代人之困境。尤其喜歡他對日常之肯定,甚至拒絕傳奇。想起我的父親,去世前幾天那些凡人的快樂。
作協(xié)主席張欣看到,即刻轉(zhuǎn)給止庵,又即刻轉(zhuǎn)來止庵的微信,解釋為何有一個學究式的開頭。我的好奇心陡增:一個作家為何像學者一般的嚴謹,且有一種決絕的認真呢?于是,這成為我與止庵對話的第一個問題。止庵的回答回到腰封的那段文字,并反復說明他寫這本書的出發(fā)點:我要借此思考生死,母親的逝去假如僅僅是一種痛苦的懷念,是很個人的一件事,你要寫出來,難免矯情。而我最不愿把她寫成傳奇,我甚至避開她受苦受難的人生坎坷,而是選擇母親的晚年,寫她 “對于日常生活異乎尋常的熱愛”,盡管母親晚年所享受的也是 “因陋就簡”,但我將其視作對從前磨難生活的一種否決。但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通過這本書使得逝去的母親成為一種 “曾經(jīng)的存在”。
止庵在現(xiàn)場講述了與史鐵生的交往,講述了母親去世前后對自己的影響。他對生死的思考穿越中外古今,深入老莊,試圖回到中國人在先秦時代的生死觀。他談到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何為老師守孝六年——只為心安。談到日本有一對男女情人自殺前,用口紅寫下一句詩,被后人刻石銘記:白冰海啊,依舊波濤洶涌!并聯(lián)系自己母親去世時旁人議論天氣的恬淡。止庵的談話跳躍自由,旁征博引,卻無一絲矜持冷傲,沉思與激情同在。在唐寧書店火車車廂一般的書房現(xiàn)場,我仔細看著止庵那張頗具滄桑卻滿滿誠懇的中年北方男子的臉,仔細聽著止庵不無虔誠且極為專注內(nèi)心的聲音,仔細揣摩他的思路,他的別具匠心——并非清澈見底,并非宏大敘事,而是穿過無數(shù)糾結(jié)線頭的一種艱難的爬梳——時而沉浸在富有哲學意味的思考,時而陷落在話語描述的一種氛圍之中。理性與感性的瞬間切換,使得他的講述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幸運的是現(xiàn)場聽眾文雅安靜,似乎均為作家知音。止庵近于決絕的認真,表現(xiàn)得那般坦誠真摯非同凡響,別有魅力。
最后,止庵明確表示他的書是在反反復復思考寫作價值后才動筆的——全書分三層結(jié)構(gòu):紀實、詩、思考。他明確告訴讀者,《惜別》“若是當做個人回憶錄來看,可能會覺得書中一些思考有點多余,甚至構(gòu)成閱讀障礙,但在我卻是非寫不可?!敝光衷僖淮物@示了他獨一份 “決絕的認真”。我尊重并珍惜這種當下稀有的品格,并愿意將此書推薦給所有向往讀到 “沉靜且美好”作品的讀者。
江冰JiangBing
廣東財經(jīng)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并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入選新世紀本領(lǐng)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yōu)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著有 《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等。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