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姝 鄭泊芝(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xié)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096)
?
淺析實用新型專利之公開不充分
高鴻姝鄭泊芝
(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xié)作北京中心,北京100096)
【摘 要】實用新型作為專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當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申請量日益增長,但其撰寫質量并不令人滿意。本文從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入手,分析了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中常見的公開不充分類型以及相關案例,旨在使得讀者易于理解為何以及如何充分公開地撰寫專利申請文件中的說明書以及說明書附圖。
【關鍵詞】專利 實用新型公開不充分公開充分說明書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chǎn)品的形狀、構造或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其與發(fā)明的不同之處在于,實用新型僅限于具有一定形狀的產(chǎn)品,并且其比較發(fā)明來,創(chuàng)造性要求較低,但實用性強。針對其特點,人們一般將其稱為小發(fā)明[1]。
實用新型雖然為小發(fā)明,但由于其專利權相對容易獲得,審查周期短,受到了中小企業(yè)、社會人事的廣泛青睞。據(jù)2014年的專利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年共受理實用新型專利86.8萬件,略低于發(fā)明的92.8萬件(見圖1),并且實用新型審查周期平均為3.5個月,遠低于發(fā)明的21.8個月。實用新型在我國所起到的經(jīng)濟作用和社會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在2014年受理的8220件專利糾紛案件中,實用新型專利案件為3603件,占43.8%,高于外觀專利案件所占的41.9%和發(fā)明專利案件所占的15.1%(見圖2),這足以可見實用新型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實用新型相對于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較為簡單,但其申請質量并不令人滿意。而專利申請質量以專利申請文件為載體,主要由專利申請的文件撰寫水平和專利申請的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jīng)Q定。對于一份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其申請文件中的說明書及說明書附圖用于清楚、完整地描述實用新型,使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理解和實施該實用新型。這一要求對應于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該條款限定了說明書及其附圖應當滿足充分公開的要求。該條款屬于專利申請文件需要滿足的最基本的條款之一,但在實際的審查中,實用新型與發(fā)明相比,這一條款的使用較為普遍。以下,針對實用新型中,公開不充分的常見類型及相關案例進行介紹以期使得讀者能夠易于理解為何以及如何充分公開地撰寫說明書以及說明書附圖。
(1)手段含糊不清:該類型是實用新型審查中比較常見的公開不充分的類型,指的是說明書中給出了技術手段,但對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該手段含糊不清,根據(jù)說明書記載的內容無法實施。
案例1:選擇性捕魚機器魚。
說明書中的相關記載:“一種能幫助人們對水域中的魚類進行選擇性捕撈的選擇性捕撈機器魚;其外形像魚,可以潛游在指定水域,里面安裝有微電腦分析儀器、無線通訊裝置、捕魚槍裝置;該機器魚的眼是水下攝像機的攝像頭,魚鰭同時是無線通訊的天線;符合規(guī)格要求的魚被該機器魚精確射中后,魚槍“子彈”后面的氣球就會自動膨脹,把魚帶出水面,等待人們前來收獲”。
案情分析:該專利申請涉及一種“選擇性捕撈機器魚”,其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選擇性捕魚,但是,根據(jù)說明書記載的上述方案,其中僅僅羅列了該機器魚包括攝像頭、微電腦分析儀器、無線通訊裝置、捕魚槍裝置等部件,但并沒有說明該“機器魚”通過何種手段來選擇“符合規(guī)格要求的魚”,并且,因為要捕的魚通常是運動的,因此,僅根據(jù)說明書中羅列的上述部件也不清楚如何能夠“精確射中”該所選擇的魚,由此可見,說明書中并沒有對如何利用上述各個部件來選擇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魚并精準射中所選擇的魚作出充分完整的說明。對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該手段是含糊不清的,根據(jù)說明書記載的內容無法實現(xiàn),使得說明書及附圖所記載的內容不能構成一個清楚完整的技術方案,因而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
原因分析:導致手段含糊不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技術特征缺失:在撰寫說明書時,由于缺少了某些技術特征,導致整個技術方案的手段含糊不清,一方面是由于申請人出于自我保護和自我保密的意識,隱藏了一些所謂的“技術秘密”,但這些“技術秘密”恰好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實施整個技術方案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由此導致構成技術方案的手段含糊不清;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撰寫說明書時,提煉技術方案思考不周全,或者將某些本技術方案所特有的技術特征理解為本領域的公知常識,由此省略描述了某些技術特征,當這些技術特征實際并非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且對理解和實施本技術方案產(chǎn)生不可或缺的影響時,這些技術特征的省略描述導致構成技術方案的手段含糊不清;2)技術特征之間的關系不清楚,有些技術方案僅僅是簡單堆砌了構成整個技術方案的各個技術特征,但卻沒有描述各個技術特征之間的連接關系,而事實上,各個技術特征之間的物理連接關系或信號流傳遞關系等對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實施整個技術方案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因此,對這些關系不做描述或描述不清楚都有可能導致構成技術方案的手段含糊不清;3)技術原理描述不清,有些技術方案利用了較為生僻的技術原理,甚至是多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技術原理的組合,而申請人并未對其進行清楚詳細的解釋和描述,乍一看難以理解,盡管有的技術方案,經(jīng)仔細分析,并從多方面推理猜測能夠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但有的技術方案,實在是無法推敲,或者說可能存在多種技術原理的理解,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險起見,專利審查員有必要發(fā)出公開不充分的審查意見,以便對技術方案的技術原理做進一步的厘清。
(2)手段不能解決技術問題:指的是說明書中給出了技術手段,但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采用該手段并不能解決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案例2:人工輸精裝置
說明書中的相關記載:“一種人工輸精裝置,用于母雞受精,包括:膠頭滴管;連接件,連接件的第一端與膠頭滴管的端部相連;和輸精管,輸精管與連接件的第二端可拆卸地相連;所述連接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別套設在所述膠頭滴管和所述輸精管的外壁上;所述輸精管長為4cm,且輸精管的截面面積為6m2”。
案情分析:該專利申請涉及一種“人工輸精裝置”,其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對母雞進行人工輸精,說明書中記載了“所述輸精管的截面面積為6m2”,可見,輸精管的截面面積具有6m2之大,難以與母雞的生殖道相匹配,從而無法解決對母雞輸精的技術問題,因而,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采用該手段并不能解決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使得說明書所記載的內容不能構成一個清楚完整的技術方案,因而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對于該案例,慶幸的是,刪除上述不能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時,整個技術方案還是完整的,因此,上述公開不充分的缺陷是能夠克服的。但是,如果刪除不能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會導致整個技術方案不完整,這樣的修改是不能克服公開不充分的缺陷的。
原因分析:導致手段不能解決技術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筆誤,比如案例2中出現(xiàn)的由于單位出錯導致整個尺寸數(shù)據(jù)明顯不符合常識,由此導致手段不能解決技術問題;2)技術原理錯誤,導致整個技術方案出發(fā)點錯誤,最典型的就是類似永動機的發(fā)明;3)技術特征存在明顯的矛盾和錯誤,有的技術方案,其中的某個或某些技術特征與技術方案的其它技術特征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或者自身存在明顯的錯誤,因此,即便清楚描述了上述技術特征,但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這些技術特征的矛盾或錯誤會導致手段不能解決技術問題,進而導致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
(3)關于附圖:由于實用新型保護的是具有一定形狀的產(chǎn)品,因此清晰的具有結構的附圖對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下關于附圖的兩種情況會導致說明書的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
1)附圖所示內容與說明書所描述的內容完全不對應,造成整個專利申請技術方案不清楚。
案例3:一種學生用雨衣,包括雨帽(1)和與所述雨帽(1)固定連接的衣擺(2),其特征在于:所述雨帽(1)的前端設有帽沿(3)。
案情分析:說明書中記載的內容是一種雨衣,其中“雨帽(1)和與所述雨帽(1)固定連接的衣擺(2)”等特征在附圖中無法找到,并且附圖所示結構為一種柜體結構,其與說明書所記載的內容完全不對應,導致說明書的技術方案不清楚、不完整,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提示:對于這種情況,若申請人能夠提供證據(jù)表明兩件或以上專利申請文件附圖明顯屬于交叉交錯導致的,可以通過補交正確的附圖,并且提供交叉交錯的證據(jù)來克服缺陷。補交了正確附圖的,根據(jù)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四十條的規(guī)定,以向專利局提交或者郵寄附圖之日為申請日。
2)附圖所示內容模糊不清,無法表明說明書所記載的形狀、構造特征,造成該專利申請技術方案不清楚、不完整。
原因分析:由于附圖導致的公開不充分一般是由于錯交和制圖缺陷導致的。對于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附圖屬于申請文件組成的重要部分,應當引起重視。
對于申請人而言,專利的實質是以“公開”換“保護”,因而,清楚、完整地記載一件申請的技術方案對于其想要保護的專利是利大于弊的。申請人應當樹立一種“公開換保護”的意識,在撰寫說明書時,應當對本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所涉及的技術方案進行必要的說明,需要描述清楚該技術方案所必需包括的各個技術特征以及各個技術特征之間的連接關系,并盡量說明該技術方案的實施原理;同時應當注意撰寫時的細節(jié)問題,盡量避免因為筆誤和制圖缺陷導致整個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雖然有部分公開不充分的缺陷是能夠通過修改來克服的,但由于修改不能超出原申請文件記載的范圍,很多公開不充分的缺陷是難以或不可能通過修改來克服的。綜上所述,申請人在撰寫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時,應當盡可能將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充分公開地進行描述,以使得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理解并進行實施,從而為該申請能夠順利通過審查程序并走向授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新專利法詳解.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