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
[摘 要]傳統(tǒng)翻譯教學不注重從語篇角度考慮,導致譯文不符合整體語境,學生并未真正掌握翻譯方法和思維。本文試從語篇角度探討翻譯教學,旨在使學生懂得翻譯時要整體考慮主題語境和文化語境,然后用譯入語的恰當?shù)谋磉_形式忠實通順地傳達給讀者。
[關(guān)鍵詞]語篇;語篇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年來,四六級的翻譯題,一般為一段關(guān)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主題的段落,而非單獨翻譯幾個句子。從語篇的角度來談翻譯教學,有利于更準確理解和傳達原文內(nèi)容,使用詞準確貼切,上下文銜接連貫。
2 語篇
“盡管構(gòu)成語篇的既可以是一個句子,也可以是一個鴻篇巨制;但對于翻譯研究而言,比較現(xiàn)實的還是把語篇定義為‘一些連貫的,完整的,較大的語言交際單位,如段落,整篇文章,會話等。
學生從整體角度考慮考慮如何以恰當?shù)男问娇紤]翻譯,不會出現(xiàn)錯譯,或連譯入語讀者無法理解,感覺突兀的譯文, 尤其要避免錯譯。
3 語篇翻譯教學意義:培養(yǎng)學生理解原文和翻譯的能力
3.1 從語篇角度考慮,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詞義并恰當選詞的能力
利用語篇,培養(yǎng)正確理解詞義并恰當選詞的能力。翻譯就是譯意。正如奈達所說“翻譯就是,首先在意義上,第二在文體上,用譯入語中最貼切自然的對等詞來轉(zhuǎn)達原語的信息”。
例1:Although scientists still cannot predict earthquakes, they are learning a great deal about how the large plates in the earths crust move,the stresses between plates,how earthquake works,and the general probability that a given place will have an earthquake.
譯文:盡管科學家們?nèi)詿o法預測地震,但對地殼中的大板塊如何移動,板塊間的壓力如何,地震如何發(fā)生,某地區(qū)地震的概率為多少,人們了解得越來越多。
該語篇選自《新視野大學英語三》第六單元,通常,crust意思是外殼,面包皮,但在關(guān)于地震的語境中,應(yīng)理解為地殼;plate解釋為“碟;金屬板”等,在這里應(yīng)為“板塊”。 若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地震知識,運用相似聯(lián)想,學生馬上可以想到“板塊”,“地殼”這種地震語境專有詞匯。
考慮語境,還可以避免錯譯:
例2:Two years later,in 1915,this animal was sold for 100 dollars and killed for meat,a hide,and a wall decoration made from its horns.
譯文:兩年后,即1915年,此牛以100美元的價格售出,然后被宰殺取肉,剝皮,牛角制成了墻上的裝飾品。
選自《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四單元,hide 若理解為 a place to hide form being seen or found 便不妥了。若不知其第二種含義,若學生具備了語篇意識,根據(jù)具體語境和常識,也可以猜出是“an animal skin,especially when it has been removed to be used for leather”之義。這篇避免了翻譯成”隱藏處,躲避處”這樣的錯譯,由此可見,語篇意識在理解和翻譯時都非常重要。
3.2 從語篇角度考慮,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注意銜接與連貫的能力
語篇是結(jié)構(gòu)意義的統(tǒng)一體,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銜接性,意義上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是把一篇文章變成另一種語言來表達,不注意其句子間、段落間的銜接,譯文可能不通順可能令人費解。所以在語篇翻譯教學中,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根據(jù)原語篇的整體意義,用銜接性詞語或或與語篇有關(guān)的詞,達到譯文銜接恰當,文字連貫的效果。
例3:“我以為,如果你的東西,的確是好的,直接說它好,沒有什么不對。老王賣瓜,只要賣的是好瓜,為什么不能自賣自夸?”
這句選自英培安的《欣賞自己》, “老王賣瓜”來自成語“老王賣瓜,自賣自夸”,張培基先生譯為:As we know,there is an old Chinese saying disparaging a melon peddler named Lao Wang,who keeps praising his own goods.” 如果把這一句看成一個語篇, 其中一些增譯成分均為了承上啟下,并有助于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意,如果沒有增譯,會顯突兀,不能與前后連貫起來。語篇翻譯也要將語篇背后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通過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引起譯文讀者的共嗚,否則讓讀者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云。
例4:“民富而后貓狗肥”,
這句選自老舍的雜文《狗》。作者時逢國難,作者愛狗,談狗,借此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純真感情,以及對洋奴,漢奴,小人的憎恨。張培基先生翻譯成: Our cats and dogs will never get nice fat unless our people are well-off”. 其中nice是副詞,修飾fat,作“討人喜歡的”(pleasingly)解,是譯文中的增譯成分,原文雖無其詞而有其義。光用fat(有時帶有貶義,還不能表達貓狗肥,令人喜愛的意思??梢姡诜g教學當中,要告訴學生要從語篇角度思考如何翻譯,增詞有利于語義連貫,更準確傳達作者的態(tài)度和思想感情。
例5:我偏食。“史無前例” 的那十年前,我不吃瓜,很少吃蔬菜和水果。70年代進了秦城監(jiān)獄,天天窩窩頭,頓頓蘿卜白菜,這樣才勉強改造過來,但一旦出獄,依舊我行我素,少吃菜果如故。
該段落選自夏衍的《無題》,“史無前例”的那十年之前指“‘文化大革命那十年之前”,譯為prior to the outbreak of the 10-year domestic political turmoil in 1966(1996年開始的國內(nèi)政治動亂之前),未按原文直譯,也未按“所謂‘文化大革命那十年之前”加以意譯,均為了國外讀者理解。持不同語言的各國人民雖然有共性的東西,但是長期歷史進程中,由于地域風俗等原因,產(chǎn)生了許多關(guān)于文化含義的表述,譯入語讀者很難從人類的共性的東西中猜測出文化具體含義,所以考慮到譯者的可接受性,譯者有必要從語篇角度考慮文化的不同。
例6:鬢發(fā)斑斑,仍總是忙碌,城中天天忙于無窮事,未有余閑品味童年捉蟋蟀的回憶。 然而居室里挺然聽到了蟋蟀的叫聲,我和老伴都感到驚喜,高樓里哪來的蟋蟀?那聲音似發(fā)自廚房的一角,我想可能是老伴買蔬菜時攜帶回來的。
該段落選自吳冠中的《蟋蟀》。“然而……..,”這一句,譯文為:“One day,however,my wife and I are pleasantly surprised by the sudden chirping of a cricket in our apartment. How did it get into our building?(下轉(zhuǎn)P)
(上接P)As the sound seemed to ……”這一句,one day 為譯文中的增譯成分,把譯文上下兩句的內(nèi)容更好地連貫起來,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上例子都表明,引導學生從語篇角度談?wù)摲g問題,能使譯文更加符合邏輯,順暢自然。
4 結(jié)論
筆者認為語篇翻譯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原文,并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ed.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3] 司顯柱.論語篇為翻譯的基本單位[J].中國翻譯,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