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xiàn)根
【摘 要】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需尊重文言習性與促進學生發(fā)展,學習策略應符合文言特征及學生心理。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式;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8-0058-02
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應該改變以往瑣碎的分析而進行整體感悟,通過傳統(tǒng)誦讀與激趣探究,利用韻語和屬對訓練來輔助,“言文結(jié)合”,達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一、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需尊重文言習性與促進學生發(fā)展
1. 整體感知,誦讀體悟
最初的古文沒有標點,不分段,文章的意義主要從整體把握。知道的整體越多,了解的個體越多。因此,應將文章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把握文章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能脫離整體,單純就句子學句子,就段落學段落。漢語言很強的“人文性”特征,決定了教學應更多地注重整體閱讀感悟而非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
關(guān)于傳統(tǒng)的誦讀是否適合文言文學習,不一定能找到確鑿的科學論證,但幾千年的實踐證明,誦讀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是有效的。姚鼐認為:“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但若默看,即終身作門外也?!薄白x古文務要從聲音證入,不知聲音,終為門外漢耳?!保ㄟx自《惜抱軒尺牘與陳碩士》)通過整體感知、誦讀體悟,將“言”“文”結(jié)合起來,不再割裂,不再肢解,還文本一個鮮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了真實的體驗與感悟。
2. 激趣探究,言文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佳作,記載的事實與現(xiàn)代文明相去遙遠,但卻與現(xiàn)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人類對不熟悉、不了解的文明有著天生的好奇,而正處于求學階段的學生尤甚。在教學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不應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而應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
例如,《孫權(quán)勸學》一文的關(guān)鍵詞是“勸學”,需要師生探究的有“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何為“涉獵”?涉獵的對象是什么?也就是說孫權(quán)讓呂蒙學習的內(nèi)容是什么?這些學習內(nèi)容主要由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
3.“韻語”與“屬對”輔助教學
利用“韻語”和“屬對”訓練是古文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之一,也是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鮮明特點。古詩、駢體文有押韻、有對仗,甚至一些唐宋散文也有相同的特征。但這些訓練已漸漸淡出今天的語文課堂,越來越不能引起教師的關(guān)注。將這些既符合漢語言教學規(guī)律,又符合學習心理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棄之不用,是非??上У?。
在初中教材選文中能進行韻語與屬對輔助教學的有《論語八則》《小石潭記》《核舟記》《陋室銘》《愛蓮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賣柑者言》《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出師表》《桃花源記》《捕蛇者說》等文章。
4. 學習文言的行文習慣
古文的行文習慣有用詞委婉、援用故實、引經(jīng)據(jù)典、變文避復、詞語割裂、避諱改字等。在初中主要關(guān)注古今義的差異、援用故實等。
以教學《愛蓮說》為例,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后問:“這篇文章將‘蓮當作女人還是男人進行描寫的?”其實,這個問題在學生熟讀文章后再問,學生是清楚的,因為有“蓮,花之君子也”這句;但對于剛剛讀完一遍文章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第一感覺不是這樣的,因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中有“妖”“香”“亭亭”3個詞的影響。果然,大多數(shù)同學回答是“女人”。
讓學生查閱《古漢語字典》可知,妖:①艷麗、美好;②古時稱一切反常的東西或現(xiàn)象?!把弊譃樾温曌?,“女”加“夭”,而“夭夭”取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茂盛而美麗的樣子。在今天“妖”的“艷麗、美好”之意用得極少,反而“妖怪”“妖精”等詞語用得較多,也就是“一切反常的東西或現(xiàn)象”的意思得以加強。而在《愛蓮說》中,妖是“艷麗、美好”之意?!跋恪薄巴ねぁ币部梢灶愃频姆绞揭龑W生進行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課堂的學習策略應符合文言特征及學生心理
所謂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的有關(guān)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學習策略主要包括學生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形成的思維方式,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1. 學習應有好奇心
好奇心源自“未知”,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qū)使,對探究未知的結(jié)果表現(xiàn)出興趣。所以,布魯納把好奇心稱為“學生內(nèi)部動機的原型”。布魯納認為,與其讓學生把同學之間的競爭作為主要動機,還不如讓學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戰(zhàn)。
如《王顧左右而言他》(選自《孟子》),文章簡短(100字不到),但道理深刻,說理技巧高。學生容易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角度對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行為感到好奇。作為君王,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嗎?干嘛要“顧左右而言他”?面對孟子的質(zhì)問,齊宣王可能有以下幾種反應:①與其爭辯;②干脆承認(默認);③惱羞成怒,有過激行為;④避而不答。要想理清這樣的疑問,要注意文本的“大環(huán)境”——《孟子》。只有在《孟子》中才能發(fā)現(xiàn)故事產(chǎn)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的具體形象,才能解答疑問。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孟子》,進行探究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指路”,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這樣的學習必有所獲。
2. 學習應有過程
學習策略是有關(guān)學習過程的策略,它規(guī)定學生學習時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一門學科不是要建造一個活著的小型藏書室,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罢J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chǎn)品?!辈剪敿{強調(diào)的是,學生不是被動、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究者。
以《陳太丘與有期》的學習為例,如何看待元方的“入門不顧”?師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討論、合作探究,建立完整的學習過程:①儒家對“禮”的看法(以《論語》論述為主);②元方的性格(以《世說新語》記載為主);③元方的受教育程度(以《世說新語》記載為主)。
學生課后合作探究,課上交流。這樣的教學旨在強調(diào)學習的過程以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樂此不疲,逐漸愛上文言文。
3. 學習應有頓悟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認為,頓悟是我們知識技能中永久的部分,常常會伴隨著一種興奮感,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不僅有助于遷移,而且不容易被遺忘。
在《狼》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方格中只能填寫一個字,并且不能重復。請選取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字填寫。
屠戶□狼→□狼→□狼→□狼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后形成答案,然后讓學生代表寫在黑板上。學生學習情況預設(shè)如下:第一種是次序不對,如“懼、躲、抗、殺”或“懼、喂、躲、殺”,將“懼”放在第一位;第二種是次序基本對,但用詞不一樣,如“遇、懼、躲、怕”“怯、抗、防、御”“躲、御、殺、滅”。
學生沖突的核心在第三個詞語:是“防”還是“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樣的教學常常讓學生有“頓悟”之感。
4. 學習借助注釋與使用工具書
利用工具書,由表面看是借助他力,而實質(zhì)則是更深遠的依靠自力。初中因為所學內(nèi)容較少,對工具書的要求也比較低,一般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即可,如果涉及其他的工具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但一定要養(yǎng)成習慣,原則上是學生能借助注釋理解和工具書查詢的,教師一般不再重復教學。
(編輯: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