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霞
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nèi)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閱讀對于孩子成長意義到底有多大?老師怎樣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在少年時期打下成功基礎。帶著這些思考我從三方面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閱讀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石
1、讀書是一種高境界的享受。我經(jīng)常對學生這樣說:人活著就是追求快樂和幸福,當同學們吃到可口的美食時,當同學們盡情玩耍時,大家會感到很快樂,很幸福。當我們閱讀好書時,當我們在閱讀中變得強大、美好時,那才是深層次,高境界的人生享受。聽一聽這些著名作家、學者是如何描述閱讀的:金庸說,一生樂趣在讀書;陳四益說,讀書使人避免輕信和盲從;蔣子龍說,書是可以隨身攜帶的大學;梁衡說,書是青少年的指路標;賈平凹說,讀書有福;楊鵬說,好書使我們觸摸到世界的心靈。閱讀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2、讀書有助于良好素養(yǎng)的形成
實閱讀是人的精神食糧,和吃飯穿衣一樣重要,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很可能造成孩子營養(yǎng)不良,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教學這么多年我發(fā)現(xiàn)班里愛讀書的孩子不會有什么大毛病比如上網(wǎng)、打架等,他的時間都被閱讀填充了,他們往往安靜不浮躁,做事有主見,思維有深度,學習難度小。有人說“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二、方法與習慣讓閱讀更加有效
閱讀這樣令人心馳神往,但卻不是人人都會閱讀,如果沒有閱讀能力,就無法領略閱讀的妙趣。從閱讀的技術上說,閱讀是有方法的。只有閱讀得法,才能真正走進文字,有所體悟,孩子在上學前對于閱讀他們是聽眾,上學后轉(zhuǎn)變成了讀者,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在語文課上由語文老師幫助孩子完成。
1、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方法指導
新課程改革后我們的語文課堂和過去比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主題學習介紹、自主互助學習介紹、課程統(tǒng)整實驗介紹)。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老師教給學生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閱讀方法主要有:
(1)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于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老師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diào)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2)選讀法。這種方法在我們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最常用,一般是根據(jù)學生在課內(nèi)學習或?qū)懽魃系哪撤N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3)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fā)音、不辨讀、不轉(zhuǎn)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4)摘錄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qū)﹂喿x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傊x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2、老師幫助孩子養(yǎng)成閱讀習慣。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的責任是在課外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種閱讀的習慣,使閱讀能力得到鍛煉和鞏固。
(1)營造家庭讀書氛圍。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良好的閱讀氛圍。多逛逛書店,出行時別忘了帶上一本書,點滴時間都可隨手翻閱圖書,自己加入到讀書行列中來,老師經(jīng)常與孩子交流讀書心得。養(yǎng)成良好讀書習慣。
(2)擬定孩子閱讀計劃。幫孩子定下閱讀的時間和內(nèi)容,我們學校上學期開始的書香校園工程建設,要求二年級以上學生每天在校靜心讀書至少20分鐘,在家每天閱讀至少20分鐘,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增加閱讀時間。
(3)改變孩子閱讀習慣。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那么,怎樣運用潛意識的力量來改變不良的習慣,養(yǎng)成一個良好閱讀習慣?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者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老師需要十分刻意提醒孩子到點閱讀,完成當日閱讀計劃,家長孩子可能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堅持下來已經(jīng)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還需要刻意提醒學生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jīng)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wěn)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已經(jīng)完成了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jīng)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學生“效勞”。讓我們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去有計劃地塑造良好閱讀習慣。
三、經(jīng)典文章是閱讀的最佳選擇
現(xiàn)在的孩子家里普遍不缺書。許多學生表示,過年或兒童節(jié)時,家長給他們買書都成了“常規(guī)動作”,幾年下來家里兒童讀物的總量不少,少的孩子也有10多本,多的孩子超過300本?!凹依锏臅m然很多,但我們不愛讀。”不少孩子這樣說。
我們學校多年來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究與教學,頗有成效。一至六年級分別開設國學啟蒙為《三字經(jīng)》《笠翁對韻》《弟子規(guī)》《論語》《大學》《中庸》,經(jīng)典誦讀課程有:名著欣賞、走近名人、誦讀名詩、積累名言。六年時間總共完成數(shù)量為30本。我們現(xiàn)在該為孩子選擇哪些讀物呢,在多種文學形式中,童謠與兒歌最易被低年級孩子接受。美國科學家將孩子的閱讀心理分為以下6個階段:4-6歲“繪畫期”。帶有圖畫的書如畫報、小人書等特別受歡迎。6-8歲“傳說期”。孩子已有初步的閱讀能力與理解力,好奇心強,對傳說類書籍興趣濃厚。8-10歲“童話期”。童話成為這個年齡段的最佳精神食糧,如《安徒生童話選》等。10-15歲“故事期”。這時的孩子正向青春期過渡,心理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開始對各種故事發(fā)生興趣。父母應多為孩子購買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故事,使孩子從中獲取社會生活的間接經(jīng)驗和認識。15-17歲“文學期”。
把閱讀納入語文教學的軌道,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教學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讓我們都來重視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