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如何改變學生對材料解析題的畏懼心理呢?如何從高一開始培養(yǎng)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本文以興趣引路,激發(fā)學生對史料的興趣,把興趣與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逐步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學中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和適當補充,精心設問等方法。
【關鍵詞】史料 歷史 教學
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點是其研究對象早已消失,不可能再次出現(xiàn),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jù)”都是間接來自于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因此要真正的學習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歷史史料。由于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己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運用史料,以趣引思,培養(yǎng)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樹立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chǎn)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如講授《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一目時,先介紹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它已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略決策。志愿軍發(fā)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戰(zhàn),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志愿軍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稱為“最可愛的人”,并成為志愿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對于這一教學內(nèi)容,我通過幻燈片放映介紹黃繼光、邱少云英雄事跡的史料和圖片,這樣學生就能夠職直觀地感受英雄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然后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我們把志愿軍戰(zhàn)士稱為‘最可愛的人”?通過討論,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這樣,使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思維深刻性。
二、運用史料,動腦動口動手,培養(yǎng)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痹诮虒W上,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yǎng)學生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材料處理、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
目前,中學生對漫畫作品興趣濃厚,我抓住這一契機,激發(fā)學生對漫畫等史料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冊《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jié)中有一幅“一戰(zhàn)后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的漫畫。針對漫畫,結合所學過的知識,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圖中顯示英、法、德和美國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分別是怎樣?②說明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圖中所指的核心問題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準材料(漫畫)的關鍵詞。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么,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最后,構思作答,進行史論結合的口頭或文字評述。通過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但鍛煉了學生動腦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fā)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要有所選擇,二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2、適當補充,加深理解。在教學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課本的史料。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nèi)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和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心設問,培養(yǎng)能力。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設問,進行學法指導,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能力的目的。設問時,要有適當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問題要有啟發(fā)性,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四、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做題能力
1、認真閱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暾麥蚀_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xiàn)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除了閱讀正文以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尾注。
2、仔細審題
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準確答題的基礎,那么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里發(fā)慌,手腳自然就亂了。于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理解清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3、準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據(jù)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語言準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 問題能力,應該從高一年級開始,立足于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并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決不能一蹴而就。
【參考資料】
①陰國恩、李洪玉、李幼穗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yǎng)》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
②《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的雙重突破》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年第10期
③《試析高考試題的能力考查要求》 中學歷史教學1998年第1期
④《略論史料的高效運用與能力培養(yǎng)》 中學歷史教學1998年第4期
⑤《論史料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