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強
1初三學生與高一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初三學生面臨畢業(yè),特別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行為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認真研究分析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對促進初三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十分重要。產生成人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缺乏社會經驗。表現(xiàn)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獨立性和依賴性,表現(xiàn)為增加了對同伴關系的依賴,與父母在情感上、行為上、觀點上日益脫離,父母的榜樣作用在削弱。在對教師的態(tài)度上增加多了保留和批評、懷疑的成分。不愿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常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中。但是,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則表現(xiàn)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
初中生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執(zhí)性的特點,對于發(fā)生的誤解和不愉快,由于認知不全,容易對問題的認識產生偏差,繼而引發(fā)孤獨、抑郁、偏執(zhí)等心理障礙,因而帶來了情緒上的固執(zhí)性。
一、初中學生的三種類型
信心型:這部分學生思想上有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扎實,方法科學,各科平衡發(fā)展,歷次考試成績穩(wěn)定,對考試充滿信心。
迷茫型:這部分學生思想上渴望升上高中,但由于基礎不扎實,學習方法不當,成績經常波動,從而導致思想不穩(wěn),當成績不進步或下降時,比較消極,自感考高中難,對升學感到迷茫。
放棄型:這部分學生基礎太差,或者雖經努力,但成績沒有進步,或者學科發(fā)展很不平衡,思想進入“升學沒有希望”的誤區(qū),以致成績越來越差,甚至最關鍵的時候自暴自棄(7)。
二、高中學生的兩種現(xiàn)象
高中生逐步適應了中學疏導型教育方式,自我意識加強,作為受教育者,容易進入客體意識,但是在許多活動中也能獨立發(fā)揮主體作用,變得成熟老練。高一正處于這一進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不失實際地注視這一變化進程,掌握“火候”,運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示范、指導、組織、檢查等方面學會從“教”到“導”,從“牽”到“引”、設置情景、提供條件,使其學會反“客”為“主”,發(fā)揮雙重的身份,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fā)學習自覺性。
在認識水平上,初中生與高中生也有明顯的差異,前者一般容易發(fā)揮感性認識,即運用口、眼、鼻、舌、身等官能發(fā)揮視覺、聽覺、嗅覺等感性信息;后者則能運用頭腦,對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認識,比較貼近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當然,再上升到系統(tǒng)理論,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提高。
作為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應該隨著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不同對策,作出不同要求,循循善誘,使之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與認識水平差異相聯(lián)系,思維方式上不同階段也有差異。高中生隨著知識面的拓展,思維活動增多,思維方式向抽象、發(fā)散的方面進展。在初中階段,多采用動作手勢、聯(lián)系實際、電化教學手段和形象性語言,使抽象變具體,理性化感性,深奧變通俗,復雜為簡單。在高中階段,則要采用“啟發(fā)性原則”,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索思考,舉一反三。比如理化實驗,初中生在教師的演示后模仿著做實驗,而高中學生則可能設計或改進實驗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學是一幕話劇,老師要由演員變成導演,學生則由觀眾變成演員,使學生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能力。
1、對于剛剛跨入高一的學生,眼前沒有了中考,離高考又較遠,因此產生了放松的“享受”心理。再加上高一的學習較初三而言,不管從知識量上還是知識的難易程度上都有較大提高,且總覺得以前是班上“杰出者”,現(xiàn)在覺得自己很平庸,所以就會明顯地感覺到自己不是很適應高中的生活。
2、剛剛進入高一的他們,面對新環(huán)境、新同學,要重新建立與同學的關系,期間肯定也會有許多很不快樂的事情,也有很多他們要重新面臨的困惑,比如與異性的交往。事實證明,有很多高一的新生都面臨這個問題,并其中有不少同學因未處理上述關系,導致自己情緒低落,思想也消沉,從而對高中的生活失去了信心。
2初三學生與高一學生學習方法特點分析
初中的學生相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學業(yè)比較輕松,而且“素質教育”辦得比高中好,課余活動比較多,因此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并沒有形成符合自己的一套方法,甚至也沒有這個意識。當然這與他們的整體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8)。
初中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要求比較低,只需掌握些基本化學技能、了解些較為簡單的化學現(xiàn)象。
初三的化學學習瑣碎。由于知識較為容易掌握,也由于教材自身對學生的要求,初三的學生大多都是通過“記”、“簡單理解”來達到學習化學的目的。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也不怎么去預習新課,平常做的練習也比較少(也沒有這個意識),做筆記的習慣不是很好,記也是簡單的死記,也不會分清重點,更不會自己去歸納總結知識,對教師的依耐性強,比較享受慢節(jié)奏的課堂教學。
高中化學則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向系統(tǒng)化靠近,對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學生要會對所學知識能應用于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chuàng)新。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xiàn)、簡單模仿。這種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不適應高中注重能力及創(chuàng)新的要求(7)。
高一的學生,特別是剛入學的學生,依然保留了比較明顯的初三時學習化學的方法和習慣。這些習慣帶到了高一來了,就使得高一的學生在課堂上聽課、課后完成作業(yè)、課堂的探究實驗、自主學習等方面無法達到高一的要求,也就使得學生們突然覺得高一的化學難了好多,對學習化學的信心也降了很多。通過一段時間的高中學習,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意識到曾經的學習方法不夠應付現(xiàn)在的高中學習,因此他們也在不斷地摸索和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生與教師的一起努力下,高一的學生一般都能養(yǎng)成如下的學習方法:
一、上課勤記筆記:
初三的學生上課記筆記的習慣不是很好,那是由于他們一節(jié)課的知識含量比較少,而高中的一節(jié)課的知識含量卻比較多,怕會遺忘知識點,高一的化學老師一般也會要求學生做好筆記。
二、課后做練習:
由于整個高一的知識層面加深,再加上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有些知識點需要課后通過做題才能落實。
三、歸納總結,尋找規(guī)律:
高中化學是一門比較瑣碎的科目,且時間一長,知識點越多,就需要定期的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尋找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