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法江
高中信息技術課以信息處理為主線,著眼于學生掌握信息科學、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信息采集、加工、發(fā)布等信息處理的基本技能,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同時在教學中課堂是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渠道,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中的不斷積累,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工作有如下幾點心得。
1.教師的技術觀需要轉變
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學習與提高一直以來都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技能的培養(yǎng)簡單地等同于某些軟件的操作培訓,盡管學習過程中也有任務的解決,但這些任務大多是教師為每個操作步驟設計的練習題目。教學中,教師不厭其煩地給學生演示,仔細講解每一個步驟,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亦步亦趨地練習每一個步驟,教學方式單一、簡單、重復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挑戰(zhàn)性,學習效率低下,迅速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只見技術不見人”的教學,割裂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社會、生活、學習的聯系,忽視了信息技術背后蘊涵著的豐富的科學思想、人文及審美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高度去認識信息技術的作用。
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轉變技術觀,重新審視技術教育的本質。技術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而技術素養(yǎng)是信息素養(yǎng)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包含了操作技術、理解技術、選擇技術和管理技術四個層次,操作技術是最低層次。簡單模仿的技術操作屬于操作技術層次,而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本技能,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進而形成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就是期望信息技術的培養(yǎng)能夠逐步實現操作層面的技術——方法層面的技術——思想層面的技術的合理過渡。而只有超越簡單的技能訓練,深刻地理解技術方法和技術思想的精髓,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技術教育,才能使學生適應學習、生活的需要。同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始終處于迅速變化之中,當走出校門、踏上社會之后,要面對頻繁的技術更新換代,學生只有理解和掌握技術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將其遷移到自己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
2.加強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
利用信息技術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不僅使學生能扎實地掌握課堂所學內容,而且能對信息技術課有更完整的認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算機學習到一定階段后,學生會感到學的都是一些跟實際差異比較大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聯系不多,就會使學生產生枯燥的感覺??吹酱嬖诘倪@些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學過的各學科的部分知識,引入信息技術的教學中,以各學科知識為背景資料,以信息技術為工具進行任務設計,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效果良好。同時,把其他學科知識引入信息技術教學,強化了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弱化了信息技術的“技術性”,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對學生來說,可以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來學習其他課程,拓寬了知識面,對于老師來說,可以為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積累經驗,從“技術”的權威角色中走出來,成為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排頭兵”。
3.分析學生的情況
一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對許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不盲從教師。如在計算機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對計算機十分感興趣的學生,他們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少數學生甚至對計算機內各個部件,如CPU、主板、顯卡……的型號及規(guī)格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在課外他們常和教師談論關于計算機的各種問題,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能(這對教師的水平也是一個挑戰(zhàn),光靠書本上的知識不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但在課堂上他們對課本上的知識卻不屑一顧,經常我行我素自搞一套,以至于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給教師上課造成不小的麻煩。但這一類“不聽話”的學生,肯鉆研,有創(chuàng)造性,其實是很有前途的,因此要認真分析他們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另一部分學生起初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績,但是由于環(huán)境影響或學習方法等各方面的原因,學習成績始終不理想,再加上平時不服管,長期以來受到教師和同學的另眼看待,被認為是“差生”。這些同學由于遭受了挫折,又長期得不到認同,就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和消極情緒。他們自卑、懷疑、任性、厭學、不負責任,不相信任何人,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造成心理封閉。這種封閉又促使他們和周圍的人產生更大的隔閡和不信任,形成惡性循環(huán)。長期處于心理危機之中,對他們心理的成長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4.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
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一直是困擾信息技術教師的一個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我們還可以在學案中動些小心思,將任務設計成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名字,如基礎任務可設計成“小試牛刀”、提高任務設計成“大展身手”等,通過視覺刺激,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最終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自身發(fā)展。
5.分組合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現代社會競爭和壓力越來越大,要想在這個時代有所成就,就要學會與人合作,任何一個科研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一個團隊的努力。因此,合作是每一位學生都要具備的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分組合作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經常會進行一些大型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如信息集成這章教學,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小網站,這個時候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針對任務進行小組內部分工,在組內給出具體的評價體系進行支持,教師和小組長經常進行督促,防止部分學生濫竽充數,滋生惰性。
6.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形式進行組織教學
依據學生實際水平,確定教學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組織教學非常重要。現在多數地區(qū)從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經過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一些應用軟件已經有所掌握,對計算機能夠進行簡單的操作。進入高中后,如果教師繼續(xù)采用不變的教學形式來教授差不多的內容,學生就勢必感覺上課沒意思。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確定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汪燮華.信息技術基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7.
[2]張瑜.多媒體技術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3]蔡劍飛.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南方論刊,2010-03.
[4]錢柳松.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03.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征求意見稿)教育部,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