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大家都說我們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但想要在短的時間里一剎那開花結果,固然不現(xiàn)實也不可能。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了,學生也認認真真地學了,可最終學生也沒有得到最好的發(fā)展。這不難看出,我們所關注的重點對象的有所轉變了,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關注,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我們教學設計的精彩,而更應該關注它的合理性,是否適合學生的發(fā)展。
有效的課堂,離不開教師課前的精心備課?,F(xiàn)在我們都提倡備課不只是備內容,還要備學生。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度,要盡量貼近學生,貼近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才容易被他們接受和理解。教師有時候為了原理的鞏固,習慣用一些實例,這些實例的選擇要精心準備,有的問題一旦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的事例再好,也要拋棄,否則效果事與愿違。
一、要熟悉學生當前知識與能力現(xiàn)狀,避免過高或過低要求學生
如此淺顯的道理,做到卻不容易。首先是我們教師是否真的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其次是我們教師是否能坦然對待考試和成績。以下是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1.認真學習教育學知識,從理論的高度擺正教學的心態(tài)
沒有哪位老師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沒有哪位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力強過他人??墒侨绻粏枌W生基礎與能力的現(xiàn)狀,任意擴充教學內容,拔高能力要求,往往事與愿違,而且極有可能連最基本目標都達不到。
2.認真學習心理學知識,把握學生心理特點
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復雜而多變的。教師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其年齡階段的特征,才能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此外,班級如同人一樣,是有個性的,盡管性格可以培養(yǎng),但在備課中充分考慮到學生集體對新知興趣、期望值的大小、接受挑戰(zhàn)的可能性和對困難的承受力就能使教學的效果達到教師的預想值。這就是常說的要讓學生“跳一跳,拿得到”。
3.通過各種手段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
比如對作業(yè)批改和考試情況作記錄與分析、進行教學情況問卷調查、與學生個別談話等。
二、以人為本,認真準備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重視知識的引入
一堂課的引入如同一個故事的開頭,教師要營造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問題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在這樣的心理環(huán)境中開始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滲透,學生才不會從心底抵抗教學的進程——事實上很多學生學習效果的不理想都歸因于這種有意或無意排斥知識的滲透,比如打瞌睡、說與教學無關的話等。
2.把握知識發(fā)生、理解和應用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學生的參與,要放手讓學生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讓他們在發(fā)現(xiàn)中獲得滿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自尊與自信。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基礎設計知識呈現(xiàn)方式或場境,并采用相應技術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發(fā)揮才能的環(huán)境。此外,還應根據(jù)不同年齡或性格特征的學生集中注意力時間的長短,在教學教程中適時加入一些興奮點,從而避免他們產(chǎn)生學習疲勞。
3.重視課堂小結的準備
由于記憶與遺忘始終相伴,并且不同學生的記憶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課堂小結決不能草率應付了事,要想法讓學生回顧與整理自己的思路。
三、根據(jù)學生特點,準備恰當?shù)慕虒W手段與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具;實驗法、討論法等
有效的課堂在有效的教學實施策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備好了課,能得到有效地實施才是有效的課堂。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問題越來越受到高度關注,問題的提出源自教學的低效,避免無效,克服低效,追求高效,最基本的訴求是,教學必須有效。下面從不同的教學形態(tài)提出六種有效教學的策略原則。
1.先是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共同營造認知情緒、思維狀態(tài)呈現(xiàn)活潑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興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的心理品質、意志品質得到最佳發(fā)展。要抓住質疑、交流、想象、應用4個環(huán)節(jié),在質疑中,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接受;在交流中,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在想象中,變單一思維為多元思維;在應用中,變書本知識為生活知識。其次是優(yōu)化提問。提問是手段,更是藝術。
2.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
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有效的學習指導,要把握好5個關鍵點:適時,在學生最需要指導時,不失時機地給與指導,以取得最大效益;②適度,指導既不要包辦代替,和盤托出,也不要指導不足,讓學生手足無措,過猶不及;③適當,指導的針對性要強,解決學生急于想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④適合,指導要采取恰當?shù)姆椒ǎ虿氖┙?,有的放矢;⑤適應,關注學生的需要和需求,激勵、喚醒、鼓舞,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3.師生互動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并被教師主動地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
然而僅有互動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實際教學活動中,缺乏實效性的互動屢見不鮮,互動承載的內容很少或者沒有。課堂上頻繁而有效的互動,對教師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技能的挑戰(zhàn)是巨大的,需要教師形成新的教學智慧。這些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師直面自己的“本領恐慌”,反思自己的實踐,不斷總結經(jīng)驗,勇于超越自我,逐漸形成新的教學本領。
4.新課程強調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
自主不是自流,它恰恰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師的有效指導需要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教師要做到明指向、巧點撥、善誘導、嚴要求、會調控。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夠成為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實質的而不是形式的,是全員的而不是少數(shù)的。
我們只有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學生制造樂學、好學的氣氛,才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